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九)十二緣起(7)
2015/08/26 21:22:31瀏覽452|回應3|推薦0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十二緣起(7)

 

10.

  《雜阿含298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未改慣習自然三有。凡夫從無明起各種身口意的衝動,依著少許的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六根欠缺守護,而生無明觸,接續有身心二受,但執著樂受形成貪愛,繼生四取,中間無有改變與轉彎,如是一生所作,自然依業受報而成三有。 

  三有義同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稱為欲有。

色有,色界四禪諸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稱為色有。

無色有,無色界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為礙,亦隨所作之因,受其果報,稱為無色有。 

  三界二十五有。由因故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

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洲、六欲天。

色界七有:四禪天為四有、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

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五有就是一切未覺醒的眾生隨業而有。《金剛經》如是描述: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對因果律的體會。古大德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因此會有一個疑情:大菩薩還落因果不?在開悟行菩薩道之後,從前種種是不是都一筆勾銷了呢? 

  釋迦族滅國的啟示。因果律是正法,每個都必須遵守。《增壹阿含》目犍連三次提議救迦毘羅越城,佛陀反問能將釋種宿緣移走嗎?佛陀說偈:「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本緣之所繫,此緣不腐敗。」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增壹阿含》

  大目乾連聞流離王往征釋種,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世尊言:「今日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

  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命緣,著他方世界。」

 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

  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羅越,著虛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

 目連報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毘羅越城上。」

 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緣乎?」

 目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本緣之所繫,此緣不腐敗。」 

  不昧因果是轉處。因果報是逐日點滴累積造成,不是絕對命定,所以可以更改。因此是有轉處。眾生遵守因果律,大菩薩更是維護因果律,但從野狐禪找到方向,不是不落因果的逃避,而是不昧因果的面對。從前所做的依律承受,今後依八正道而行,則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覺醒者的有。眾生的有識從無明開始,依業因而後有。覺醒者亦有,覺醒者從明開始,乘願而有。哪一處的眾生需要他度脫,他就到哪一處。如《八大人覺經》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11.

   《雜阿含298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和合而生。得五蘊:色、受、想、行、識;得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得十二入處:六根與六塵;以上的結合並運作能得命根,這整個過程是「生」

 

  因為有續而有生,生代表所有的煩惱,有生就有苦,生苦之意是依附,依附四大,依附各種食物(四食)滋養,才能存活下來。五蘊開始加強,開始囤積,地水火風空識就開始調整,而這些調整都是為了鞏固我們如聚沫般的身心(名色),鞏固我們內在不堅實的感覺,然而種種的企圖、迷想都是很枉然的,但就是一直往那個方向、一直堅持、一直緊抓不放。

 

  生既如是成,亦可如是思惟,如是解。生命學習者當學普眼菩薩所得之法來解生。如《圓覺經》云: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相對色身的生,聖弟子應思惟法身的生。

(1)法與法身:法是工具,法如筏喻。法身是內在的生命藉由對法的修行因破除無明而產生變化,生命的特性與法的特質相融合,這樣的生命稱之為法身。這種內在識的變化與提升,好比生命學習者在分段生死中體驗變易生死。

  (2)法身如何成就:經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三十七道品生……。這是菩薩今生應有之生。

12.老、死

   《雜阿含298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一般人對老死的看法。一般人唯信眼見為實,他們也能見「生住異滅」四相,但其執著四大五蘊為己,因此四大分解,不復眼見之時,執以為「人死如燈滅」,是一種空無。如《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自述「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色身外相的老死對比法身的成熟。形之上謂之道,形之下謂之器,十二緣起這裡提的是色身外相的色身衰敗之理。色身的衰敗是自然的法則,時間令之成長,時間亦促其傾頹。然而裡面的人隨著時間,願意面對問題千錘百鍊變成老練嗎?有老成持重嗎?能老謀深算嗎?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嗎?在日常生活能依生命法則不假思索熟練的表現嗎?若能諸法如宜,則說老得有價值。

 

 

 

  死不可免,唯有勝法不滅亡。就在最後老死的環節上,仍然有機會反思,外相皆不離生住異滅,然有一不生滅者、不老病死者。如《雜638》阿難惶恐於舍利弗涅槃時,世尊慈悲的提醒: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勝法如何得?《中阿含52食經》「如是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七覺支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為食。』四念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曰:『三妙行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妙行食?答曰:『護諸根為食。』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思惟食?答曰:『信為食。』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為食。』聞善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曰:『親近善知識為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為食。』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佛說無常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28764588

 回應文章

生命愛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7 23:06

20170107補充

色身外相的老死對比法身的成熟。形之上謂之道,形之下謂之器,十二緣起這裡提的是色身外相的色身衰敗之理。色身的衰敗是自然的法則,時間令之成長,時間亦促其傾頹。然而裡面的人隨著時間,願意面對問題千錘百鍊變成老練嗎?有老成持重嗎?能老謀深算嗎?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嗎?在日常生活能依生命法則不假思索熟練的表現嗎?若能諸法如宜,則說老得有價值。


生命愛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6 20:42

勝法如何得?《中阿含52食經》「如是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七覺支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為食。』四念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曰:『三妙行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妙行食?答曰:『護諸根為食。』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思惟食?答曰:『信為食。』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為食。』聞善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曰:『親近善知識為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為食。』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生命愛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6 20:40

相對色身的生,聖弟子應思惟法身的生。

(1)法與法身:法是工具,法如筏喻。法身是內在的生命藉由對法的修行因破除無明而產生變化,生命的特性與法的特質相融合,這樣的生命稱之為法身。這種內在識的變化與提升,好比生命學習者在分段生死中體驗變易生死。

(2)法身如何成就:經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三十七道品生……。這是菩薩今生應有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