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31 19:46:07瀏覽364|回應3|推薦0 | |
法華前加行—開示悟入佛知見(六)十二緣起(4)
4. 名色 《雜阿含298》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凡夫誤將名色為我。名就是心,心是無以名之的,叫心也可,叫名也可。因為無明行,造作業力的關係,名會有一種傾向、一種傾斜。名色是一種緣起的聚集,代表一種累積。於色身看是一種持續的成長,於精神面來看是一種傾向,是一種習氣被養成。凡夫執著肉眼所見的四大及識心所思的受想行識為己。在一念十二緣起中,凡夫的思惟皆以利益自我及我所有為出發點,這就是一種傾斜。 無我相是轉彎處。在《金剛經》佛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即若能離外相而住本來面目,從本來面目的高度思惟即是轉彎處,在行為上表露出來的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生無所住之心,簡而言之即佛所說的「聖賢出世空相」,然此甚深。 縮小自己是半轉處。生命的學習無法一蹴可幾,務實的做法是縮小自己,從小我練習起,以至於無我。凡事不只為自己考慮,也為大眾考慮,以同理心救拔自己脫離自私與自我。 備註: 1.名色代表一種成型的傾向(習性),對於固化的傾向要如何轉化與提升? 解凍-->改變-->再凍結 2.如何從凡夫世間提升到聖賢出世空相? 5. 六入 《雜阿含298》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名色簡單說就是身心,具體說就是六入,六種內外進出的管道。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和六塵。 六入是在講六根對六塵的關係,對內六入來說,六塵只是一個相。我們對外界的認識都是根據這個相。這個相如同攝影機取到的一個鏡頭,並不等於原來的東西,我們看到一個影像,對它做一個聯想就是相的意思。一切都只是一個相,眼根看是如此,耳根聽也是如此。耳根在錄音,外面有許多聲音,裡面也有許多聲音的記憶(耳識),你在與哪一個聲音共鳴?外面的聲音與裡面的聲音有甚麼關係?這就是「六入」,這需要心很淨的去看,才能了解內外的關係。沒有六根與六塵,就沒有六識。有「根、塵、識」的對焦,就有所謂因緣合和的觸。 六根是門。門的特徵是分別內外,是出入管道,須加以管制。《六祖壇經》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制五根是方便法。《佛遺教經》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六入是管道,是實際的路,如佛遺教制五根與制心是六入的方便。 六根清淨是初階轉處。我們常誤會「耳根清淨」的真實義,我們認為四週無雜音,無逆耳之聲,稱之為「耳根清淨」。然清淨是不染之義,外有雜聲,左有嘮叨,右有諂曲,間有中傷誤解,內有忠言,生命學習者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自勉,不嗔不喜,如聖人孔子說的「六十而耳順」。耳根如是,餘五根亦如是,稱為六根清淨。 六觸入處如實覺知是六入的轉處。六塵是相,凡夫對外相依自己的經驗(識與名色)反應,未真實去體會這個外相所傳達的生命意義是甚麼。這稱為不如實知。例如颱風過後,水的濁度增加,大多數民眾罵翻了,少有人體會,水樂意與萬物相融洗淨萬物。所以《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生命學習者若能離相而能看見外相所傳達的理念,這才趨近如實覺知。所以古大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備註:日本文學家川崎豐子所著《兩個祖國》與《大地之子》結局的差異。 備註: 1.《雜阿含255》摩訶迦旃延對魯醯遮婆羅門說守護根門 2.在此一階段如何做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雜阿含255》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磐提國濕摩陀江側。獼猴室阿練若窟有魯醯遮婆羅門。恭敬承事。如羅漢法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獼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 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諸年少弟子。遊行採薪。至尊者摩訶迦旃延窟邊。共戲笑言。此中剃髮沙門住。是黑闇人。非世勝人。而魯醯遮婆羅門尊重供養。如羅漢法 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莫作聲 諸少年言。終不敢復言。如是再三。語猶不止 於是尊者摩訶迦旃延出戶外。語諸年少言。年少。年少。汝等莫語。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且聽 諸年少言。諾。唯願說法。我當聽受 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即說偈言 古昔婆羅門 修習勝妙戒 得生宿命智 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 關閉諸根門 調伏於口過 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 而存虛偽事 守族姓放逸 從諸根六境 自餓居塚間 三洛誦三典 不守護根門 猶如夢得寶 編髮衣皮褐 戒盜灰坌身 麁衣以蔽形 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 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 澄淨離塵垢 不惱於眾生 是道婆羅門 爾時。諸年少婆羅門瞋恚不喜。語尊者摩訶迦旃延。謗我經典。毀壞所說。罵辱婆羅門。執持薪束。還魯醯遮婆羅門所。語魯醯遮婆羅門言。和上知不。彼摩訶迦旃延誹謗經典。毀呰言說。罵辱婆羅門 魯醯遮婆羅門語諸年少。諸年少。莫作是語。所以者何。摩訶迦旃延宿重戒德。不應謗毀經典。毀呰言說。罵婆羅門 諸年少言。和上不信我言。當自往看 時。魯醯遮婆羅門不信諸年少語。往詣摩訶迦旃延。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摩訶迦旃延言。我諸年少弟子來到此不 答言。到此 少多與共言語不 答云。與共言語 魯醯遮婆羅門言。汝與諸年少共語。今可為我盡說是 摩訶迦旃延即為廣說。時。魯醯遮婆羅門亦復瞋恚。心得不喜。語摩訶迦旃延。我先不信諸年少語。今摩訶迦旃延真實誹謗經典。毀呰而說。罵辱婆羅門。作此語已。小默然住。 須臾。復語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所問如法。我今當為汝說門。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 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其門。即說其門。如摩訶迦旃延所說不守護門。云何不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羅門。問不守護門。是如法問。今當為汝說不守護門 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不守護門。即為我說不守護門。摩訶迦旃延。云何復名善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善守護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守護門義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魯醯遮婆羅門言。奇哉。摩訶迦旃延。我問守護門義。即為我說守護門義。譬如士夫求毒藥草反得甘露。今我如是。瞋恚而來至此座坐。而摩訶迦旃延以大法雨。雨我身中。如雨甘露。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家 摩訶迦旃延言。婆羅門。宜知是時 時。魯醯遮婆羅門聞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