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30 08:45:58瀏覽505|回應0|推薦0 | |
三十七道品(六)八正道(五) 6.正方便:以戒定慧來分,正方便、正念、正定屬「定」 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正方便能常行不退,所以總括來說,正方便即精進之意。因此有些大德指出正方便即四正斷(勤),但就世尊所言,似乎是更多的。 在正方便中,第一個提到是「欲」,是指正確的願望。有一個願景,如菩薩的願是「不捨眾生苦」;善慧行者見然燈佛授記時的願:「我有了力量,獨自得度,有甚麼用,要達一切智去度人天世界。我將成為有此大力量者,達一切智,去度許許多多的人。斷輪迴之流,滅絕三有,乘正法之船,度盡人天世界。」;慈濟人的願是:「以有限的生命,做有益人群的事。」這個欲(願景、初衷)令生命學習者有恆心,願意常行不退。
7.正念: 念是察覺之意,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念隨順,是說生命學習者隨念於身、受、心、法等四種所緣,因此正念是指四念住;念不妄、不虛。「不妄、不虛」是真實,意即如實知的察覺,而不是有見取心(偏見)的察覺。
8.正定: 經由正見至正念,生命學習者發起了對佛法堅定不疑的定見見諦。對於如實如理佛法決定不疑,而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深入一心,精進禪法與禪定的修證。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住心不亂。《金剛經》云:「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命學習者若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為住境心則亂。心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是保持不斷的明覺,透過六根的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世間的生滅變化,以及其中變化的趨勢,順應趨勢做出最適宜的回應,這是「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堅固。《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當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最能生動的描述未得定的狀態。當兩僧落風動幡動之義理之諍時,其實不在於義理之諍,而在爭自己的高下對錯也。所以是心跑掉啦,心失去覺照啦!所以慧能大師指出:仁者心動。
攝持。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定不是在外相。《六祖壇經》中的智惶禪師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被玄策一問,參訪慧能大師方得不出不入的大定。【註】
【註】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己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形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請參閱:六祖壇經心得--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119)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