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9 20:46:58瀏覽828|回應0|推薦0 | |
無量義經心得(三十三) 十不思議功德力 (九) 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 【功德品第三】經文: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 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懃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無量義經》以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生命行者與經典相應的程度,如第二不思議功德力: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第三是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第四是: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第五是: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第六是: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第七是: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第八是: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廣為人說。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而第九不思議功德力者是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是形容一種前所未有的突破,以致情不自禁的歡喜的跳起來。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而生命行者得此寶貴的見地,不藏於己,樂意以不同層次分別與廣大眾生解說《無量義經》,希望大家同得法益。 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宿業餘罪重障如何一時滅盡?在《維摩詰所說經》註1有一案例:「以心相得解脫時,無有垢。」當心地回歸於「一」法,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當如是之時,空靈寂寂落塵埃,恢復本來面目,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此時內在完全清楚,能夠與人說得深刻明白,故曰:便得清淨逮得大辯。 延伸閱讀:維摩詰所說經心得(43~48) 次第莊嚴諸波羅蜜。此時生命行者住於「一法實相、生命一體」的高度,來揀擇所處世間該有的行為,外顯自有六度萬行,不一定有六度之名,卻有六度之實。故曰:次第莊嚴諸波羅蜜。 獲諸三昧。三昧,指禪定境界。係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三昧即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 首楞嚴三昧。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菩薩得此三昧,則諸煩惱及惡魔皆不得破壞之,並且恰如大將率領兵眾,一切三昧悉皆隨從。亦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註2】在這裡我們要注意,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薩能得此三昧。然而依《無量義經》無量義法門修行之生命行者,卻可以未登法雲地時,得首楞嚴三昧?何以故?因為「一」法,即是「佛性」。 入大總持門。總持是陀羅尼,即是總綱,能以少數幾字幾句,完整傳達某個理念者。若以佛法的真實義來說:即是「一」。 得懃精進力。速越上地。這位住於「一法實相、生命一體」的行者,有懃精進力,因住於「一」故,很快的完成第九地的生命功課,故曰:速越上地。 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這位住於「一法實相、生命一體」的行者,為何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我們讀《地藏王本願經》分身集會品【註3】可知,諸佛及大菩薩皆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因為大菩薩及諸佛皆是大身。大身是由生命同等、理念一致者集合而成。為拔濟「三界二十五有」這位住於「一法實相、生命一體」的行者,可以分身散體遍十方國,令極苦眾生得到解脫。在眼前的娑婆世界,如慈濟、德蕾莎修女會等也是能分身散體於急難處,救拔極苦眾生。 三界二十五有。由因故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四禪天為四有、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二十五有就是一切未覺醒的眾生。《金剛經》如是描述: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何謂極苦眾生?尚未依「一法」住於生命一體者,皆是極苦眾生。唯有依「一法」住於生命一體的生命行者,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依生命一體行於六度萬行,說法第一,解行並重,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悉令解脫。這就是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註1《維摩詰所說經》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註2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首楞嚴三昧經(二卷,鳩摩羅什譯)卷上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薩能得此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現在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之因果等一百項。此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山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 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1. 首楞嚴三昧。2. 般若波羅蜜。3. 金剛三昧。4. 師子吼三昧。5. 佛性。 首楞,意指一切畢竟;嚴,意即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故稱首楞嚴定為佛性。 【註3】《地藏王本願經》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