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4 11:28:20瀏覽918|回應0|推薦0 | ||||||||||
無量義經心得(三十) 十不思議功德力(六) 如法教令宣流正化 【功德品第三】經文: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遊巡又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尚未漏盡成阿羅漢,然說法與佛同等。在第四功德不思議力的階段,這位住於「一」的生命學習者是菩薩子,是新學者。《無量義經》如是描述他的說法: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成長至第六階段,生命學習者住於生命一體,持續的受持讀誦《無量義經》,這時雖未能漏盡成阿羅漢,但為眾生說法與佛同等。故說: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 雖複稚小,能領理國事。在第四功德不思議力的階段,這位住於「一」的生命學習者是菩薩子,是新學者。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譬如 生命成長,有目共睹。生命學習者受持讀誦書寫《無量義經》,對「一法」的體會次第增上深廣,雖如第四功德所說:雖復不能體真理極,但能深入諸佛秘密之法。因此生命學習者在此階段的生命成長是有目共睹。如經上說: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未得住初不動地。若依菩薩十地【註】來說,不動地為第八地,初不動地可為第七地。因此未得住初不動地,意即生命學習者的生命成長有目共睹,但若以菩薩十地來對照,此時的生命學習者已將圓滿六地的功德,而正往七地前進。 【註】菩薩十地略說 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 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初地(歡喜地),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 此時,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佈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 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 在智慧方面,中觀認為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薩的智慧才會超過二乘。 二地(離垢地),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 由於戒行清凈,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 ,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三地(發光地),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 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 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 嗔,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 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 此三地多為『在家菩薩』而說,為 『福德資糧』之因,為佛色身之因。 四地(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為殊勝,能如火焰般燒燬煩惱。 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 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五地(難勝地),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 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 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 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 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 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 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七地(遠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 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 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八地(不動地),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 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于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于八地斷盡,所知障于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于三界之中隨意現身。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 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唸唸流入薩婆若海。 九地(善慧地),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于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十地(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 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本文引用自:http://www.kmuh.org.tw/www/drgga/book7/%E5%8D%81%E5%9C%B0%E8%8F%A9%E8%96%A9.htm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