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2 22:02:53瀏覽695|回應0|推薦0 | |
恭讀無量義經心得(二十七) 十不思議功德力(三) 【功德品第三】經文: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任。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辯。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十功德次第生起。當凡夫得遇《無量義經》依法修行,因為入「一」而知生命本來面目、生命一體,而更新所有觀念,生命起了變化,這是第一功德「能轉」,第二功德是「得一而總持,通達百千億義,是內聖外王」,第三功德是通達百千億義已,「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十功德力是次第生起。 雖有煩惱如無煩惱。這裡說得很清楚,生命學習者行在菩提大直道上,外在如世間眾生一樣,仍有許多煩惱,只不過生命學習者,不受第二箭(註)。故曰: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更進一步說,煩惱正是生命成長的材料;如《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答:「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請延伸閱讀:維摩詰所說經心得181。 出生入死無怖畏想。因為生命學習者住於一,深知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因此如《八大人覺經》所言:菩薩大人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於諸眾生生憐愍心。生命學習者住於一,體會「生命一體」,深願眾生能同離煩惱此岸渡至涅槃彼岸。誠如《金剛經》世尊付囑菩薩要如是負起重任:「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因此生命學習者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任。擔負眾生出生死道。 未能自度已能度彼。如《楞嚴經》言:「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命學習者雖能在理上持受「一」法,但生活面上的理事並行尚未圓滿,因此說此生命學習者未能自度。然而生命學習者所傳達的法卻是正方便法,所以聞法者若不因人廢言,信入所傳之正法,依法奉行是可以得度的。故經上如是形容,這一階段的生命學習者是: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
雖嬰五道諸有之身。這位生命學習者因深入「一」法之理,然因理事未圓滿,所以依業受報,在五道(五趣:天、人、畜生、惡鬼、地獄)中輪迴學習,在每一分段生死,依樣活在「生老病死」自然法則中,故說嬰五道諸有之身,身心皆有煩惱。故說其百八重病常恆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 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辯。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這位生命學習者看似不堪,然仔細推究,他在五道輪迴,每世皆能覺醒,且入生命的真實法:實相無相,生命一體。故曰: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辯。若從這個角度看,這位生命學習者實在不簡單,而且每世皆願意宣揚《無量義經》來度眾生,且說得很明白正確,因此聞法眾生願聽從者,能依《無量義經》行者得度至彼岸。
聞法者的功課。如《地藏王本願經》所云:「閻浮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莫不是業。」眾生的念常是律己從寬,待人則嚴。對他人的缺點是明察秋毫,對自己則是不見輿薪。因此聞法之時常以聖人的法尺衡量說法者,若說法者言行不能完全一致,雖然所說的法是正確的,也因為人的緣故而不接受。這就是因人廢言,結果就失去了法的利益,受損的卻是自己。因為失去了一次覺醒的機會。 佛陀的示範。佛陀求法不因人廢言,這是我們該學習的,有這種態度者,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提及佛陀前世為王,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