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22 21:09:55瀏覽894|回應0|推薦0 | |
恭讀無量義經心得(二十九) 十不思議功德力(五)興雲降雨遍灑甘霖 【功德品第三】經文: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如《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生命學習者從《無量義經》受持一法無相,無相不相,生命一體,是為實相的真實法後,這個見地與體悟深深的種入生命學習者的心地。為了受持甚深真實法,生命學習者持續的讀誦、書寫將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烙印在心版上。 如何方是真實的受持讀誦書寫?《六祖壇經》中的例子:法達比丘見慧能大師禮不投地,原來是心中有物,誦《法華經》已達三千部。這時的法達「誦經不明己,與義作讎家。」是非真實的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然而經過懇切的悔過與慧能大師的開示。法達之前誦《法華經》三千部亦非虛功,法達徹底開悟後,說出「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慧能大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如第三功德所說:「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佈畏想,…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辯。能度眾生。」而這個願力與任務是持續無間的,所以第五功德力說這位生命學習者是「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以《六祖壇經》的觀點,這位生命學習者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因在世間故,因此發展出許多方便菩提道,帶領有緣眾生行走其上。 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時間是相對的觀念,瞬間可以是永恆,曠劫亦可為當下。因為這些都在心地上發生,況且在無生無滅的「一」裡,不被「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所執。生命學習者住於「一」而隨順因緣行方便法,生命特性被模成,光陰不虛度,一日可以為百劫。生命學習者住於一而能懺悔過去累劫的貪嗔癡,得恆沙惡盡,百劫亦能促為一日。如《六祖壇經》傳香懺悔第五: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 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在農業為生產的主軸中,水資源是最重要的,因此這句「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是比喻生命學習者雖然只是菩薩子,但亦具備許多為眾生服務的能力,在苦樂參半的娑婆世界中能為眾生遍灑甘霖。 古印度的五明: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同樣的理念衍生到現代,這段話說菩薩子的態度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令自己具備對眾生服務的能力,善盡自己的功用於生命一體中。如《禮運大同篇》所說: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以上所述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註:六祖壇經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勸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 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 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 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
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 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 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
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
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
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 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
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 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 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 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 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
,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 ,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
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
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
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
也。達蒙啟發踴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