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3 20:27:39瀏覽867|回應0|推薦0 | |
無量義經心得(三十一) 十不思議功德力(七)六度自至,與佛共事 【功德品第三】經文: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生希有心受持讀誦。生希有心意即對《無量義經》有透徹的體悟如獲至寶,是前所未聞或前所不明,今日得解而生希有心以此為第一。這些與《無量義經》有深緣的生命學習者,能對《無量義經》生希有之心,經由《無量義經》進入生命的殿堂,得窺生命的奧秘。有的是因累世所積福德而能在一世中值遇《無量義經》而能生希有之心,這種情況如《金剛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或那種精進不懈而終於忽然獲得者,如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所寫的: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或者是受持讀誦經典,但心中有疑,疑有多大,悟就有多大。如法達比丘誦《法華經》三千部,一日得遇慧能大師為之撥雲見月,亦生希有之心而持續。故法達可謂念經僧。 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因為與《無量義經》所傳「一法」相應的生命學習者,自然體會一切眾生皆具「不二」的如來智慧德相,在一切人事物中,以「一合相」生命一體的理念為生命法則的制高點,從此流出各種應對之方便準則,經過累劫的學習,會明白《楞嚴經》所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這時的生命學習者進入了空性,能包所有。故自然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而眾生不知生命一體,虛妄橫計是彼是此是故煩惱,未入「一」時,皆是苦惱眾生。 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若依菩薩十地修行,前六地依次以六度為次第的重心。第一地歡喜地以布施為重心;第二地離垢地以持戒為重;第三地發光地以忍辱為重;第四地焰慧地已精進為重;第五地難勝地以禪定為重;第六地現前地以般若為重。然住於實相「一」法的生命學習者,並不是行次第之路。而是持續且不斷深入「一」,雖未以六波羅蜜為修行的重點,然生命的法則總是一樣,因著對「一」不同層次的體認,從生命學習者心中自然流露六波羅蜜的念與行。因此,世尊在這裡提示:除了次第的修法,還有其他不同道路。例如慧能大師的無相頌及其方便實行之路。這個理念合於「一」,一者無相,無相實相,生命一體,亦是《金剛經》所提示的: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又說:佛法、非佛法,皆為佛法。又說:法、非法皆為佛法。 慧能大師的無相頌及其方便實行之路。慧能大師直指本性,說的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雖不提六度,但在生活實行面,六度皆在其中。如《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説: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
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這位生命學習者於此一分段生死中,持受《無量義經》住於無生無滅,所以離生死煩惱。分段生死中以四大五蘊為己,稱之為生;四大分離稱之為死。在生死之間所有的無明、染污執著,無非煩惱。若能如法修行,如「一」法修正見地與行為,則得住無生法忍。但現在的吾等於此分段生死,於「無生」不忍,時住「無生」,時離「無生」,所以無法一時斷壞。生命學習者經過累劫受持《無量義經》,經歷第一至第六功德不思議力,而能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第七地即遠行地是大菩薩位。能以從般若所起的大用—方便波羅蜜來救度眾生。
於諸行人最為勇健。這位持受讀誦書寫《無量義經》而生希有心的生命行者,住於「一」法實相,因此對所有虛妄外相,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因此生死怨敵自然散壞,得證無生忍。故稱:於諸行者中最為勇健。
六度法寶不求自至。這位最為勇健的生命行者,依「一法」作應作之事,因對「一法」的徹底認知,所以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亦無法相、無果位想」來度此身所在的分段生死。簡言之:持經男子女人是以「無所得(不求)」之心作應作之事,當如是三輪體空行於布施,無有布施之名,而有生命共享之實。所以世尊讚歎:持經男子女人六度法寶不求自至。
半佛國寶封賞安樂。這段形容第七功德不思議力如勇士為王除怨,怨即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如第四功德不思議力言「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同理,這裡的王亦是諸大覺者,大覺者所遺憾的是「眾生苦惱」,因此勇士為王除怨,亦即「救度一切眾生至無餘涅槃」。當生命學習者如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累劫乘願作所應作之事,生命學習者即是「與佛共事」,如《法華經》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牟尼,即是「半佛國寶封賞安樂」。故說: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註:《六祖壇經》無相頌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覓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