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61離相而說
2020/12/24 19:48:49瀏覽330|回應0|推薦1

無火尚自鳴

灶上釜中水,無火尚自鳴

水性觸且涼,未煮實已沸

(一)

  灶上釜中水,無火尚自鳴。這是個畫面,灶台上一大鍋的水,沒有碰觸亦無燃燒,就這樣靜靜的安放著。若是依相來說,無火則無熱源,水未滾不可能沸騰。

 

  水性觸且涼,未煮實已沸。若依色身為我,以肉眼所見為全部,則觸水是涼的,因為無火所以是未煮,五官所見水實無沸。

 

  若離相而說呢?則如偈言:「灶上釜中水,無火尚自鳴;水性觸且涼,未煮實已沸」確定是真實的。沸騰者,大波動也。若從原子看,每個分子都在肉眼不見的動當中。

 

  慧能說法,離相而說,直指本性。《六祖壇經》…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南頓北漸第七】…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不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是人行邪(斜)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金剛經》的四句偈,勸勉諸行者要離相(不取於相)且如如不動。但如此直截了當的法難以進入,故以有所依作為方便。如四念處的身念處,先教人以依息(呼吸),最後進入觀屍體的分解,這時候教導者希望弟子們對此畫面有何體悟?只是看見無常而已嗎?或是如西方哲學家一樣,要學習者思惟那無相的首動者。首動者,慧能稱之為「真如自性起念」後接著「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二)

  --無火之火,無火,非四大之火。沸,水滾而沸,水的動。

 

氣是中國哲學、道教和中醫學中常見的概念。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將氣的概念抽象化,成為天地一切事物組成的基本元素,有著像氣體般的流動特性。人類與一切生物具備的生命能量或動力,以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是氣的運行與變化的結果。中醫學認為,氣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線,聚於體裡保護著臟腑,而流散發於膚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導致疾病發生。

氣本作气,隸變時氣取代气,而原本氣字之意義由餼表達。最早是雲氣的意思,是象形字,有呼吸、氣息的意思,也有米飯的意思。後引申出天氣、氣候、節氣、氣味乃至於風氣、流行等意思。

 

至宋代之後,道教思想家為了區別先天的氣與後天的氣,採用古字「炁」來代表先天的氣,代表無極,氣則被當成是後天的氣,為太極。這兩個字的意義又被分開。但是除了道教文獻之外,通常都以氣來概括。

 

  莊子的氣與陰陽。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老子所說「炁」,是介於陰陽之間的物質,無所謂陰、也無所謂陽,也就是陰陽未開的原始混沌狀態,是宇宙最原始的能量和物質。「炁」與「氣」都源自於古字氣,是雲氣的意思,象形字。它也有呼吸、氣息的意思。在唐朝之前,兩者沒有區別。後來道教以「炁」來代表先天,是一切生命與事物的來源,以氣來代表後天,兩者的意義就被分開了。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說。這個炁,此時是什麼?真元真氣。混沌時期,真元真氣蘊育了元靈元神。可以說,沒有炁,就沒有宇宙,沒有地球和人類。

 

  為天地立心的張載。橫渠年少時博覽群書,頗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勵下,投身學術研究。出入佛老,終於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儒家思想。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農學等自然科學和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張載的哲學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

 

  萬物本是同一。橫渠哲學從天道說起,由《易傳》的解釋開始,論述宇宙的本體是「氣」。氣的本初狀態是「太虛」。由於氣具有陰陽這種彼此對立的屬性,因此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虛。由此,橫渠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他在《正蒙·乾稱篇》中把天地、宇宙視為一個大家庭,人應該親近同類和萬物,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天文學家證實宇宙霹靂論後的感概相同,因為「我們都來自星塵」。橫渠曾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認為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是生命一體的最高法則,如以為我與他人為異,人為萬物之靈而與其他不同,則是佛陀口中的迷中倍人。《楞嚴經》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5483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