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59六如居士無一如,覺行數世未得覺
2020/12/07 11:17:30瀏覽1081|回應0|推薦1

六如居士無一如,覺行數世未得覺

魂魄徒載車毂虛,法輪空轉度千年

奈何色體濁且拙,未若靈兮一點通

 

  六如居士者,唐伯虎也。在網路上找到這段文字:唐寅絕意仕進後一直隱居在桃花塢,以詩酒書畫逍遙自適。…上海博物館中有一幅唐寅畫的《秋風紈扇圖軸》,一位美人拿著一把大紈扇,旁邊有四句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佳人年老色衰會「門前冷落車馬稀」,紈扇到了金風送爽之日便是見棄之時。美人與紈扇成了唐寅看破世象的兩種最有說服力的形象道具。原來,唐寅的放誕與風流還有著相當深刻的思想基礎呢。正因為如此,唐寅後來在佛學中找到了他的歸宿。他為自己起了一個號「六如居士」。此號緣於《金剛經》中的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照這首偈的意思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如同夢境那樣虛幻不實,人們為什麼還要對這些夢境中一晃即過的幻影苦苦執著不放呢?唐寅把「六如」作為自己的號,可見他對於佛學的精髓已經有了相當的把握。他曾在一首禪詩中這樣自問自答:「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卻少得你,你卻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有我!」

 

  六如居士無一如,覺行數世未得覺。《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偈表面看是四句偈,但是佛陀說法是標月指,要聽聞者自己思惟,因此這句偈是五句,第五句是自然在心生起。「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無為法呢?」那無為法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者。六如居士入門未見,如其禪詩所說:「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卻少得你,你卻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有我!」誠如其言:「我卻少得你」。故天偈言:六如居士無一如,覺行數世未得覺。但是天偈如是寫時,六如居士已有一如。

 

  魂魄徒載車毂虛。如六如居士禪詩所言「噫,我卻少得你」因此六如居士雖知應轉攀緣識為般若智,卻入門未得,未能真切掌握轉識之道,對實相未能百分百的認知。《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由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因為六如居士說「噫,我卻少得你」所以偏重單邊的「不相」的色體,是虛的。故曰:魂魄徒載車毂虛。

 

  法輪空轉度千年。因著偏重單邊的「不相」的色體,多隨攀緣心而行而少從智行動,如是活著卻是空轉千年。

 

  奈何色體濁且拙,未若靈兮一點通。這裡的色體是指六如居士從六根逐六塵,也知世間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對生住異滅四相很有感觸,如《無量義經》云「眾生四相所遷」。卻未能如菩薩摩訶薩諦觀四相,知道生住異滅四相之中有一不生住異滅者。故偈的結尾,對六如居士給個結論:奈何色體濁且拙,未若靈兮一點通。而這個結論也正好給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一個提醒,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故禪詩改一下:「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也有我!」

 

  靈兮如何一點通。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如是說:「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靈兮如何一點通?在於六根不染萬境。六根又如何能不染萬境?在於能保持根本作意 (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的明觸;以及七處善與三種觀義的實行。當以色身載具活在世間,卻能站在四大非我,而找到真我的生命制高點時,也就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亦就是六如居士的禪詩修正至「噫,我少不得你,你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也有我!」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5441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