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12 16:27:45瀏覽613|回應0|推薦1 | |
南泉斬貓辨本末,置履倒行見真章 牲魂焉知厥功偉,眾僧賴伊悟非凡
南泉斬貓的公案。池州南泉 普願禪師,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乃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眾無對,師便斬之。當時在寺中東西兩堂眾比丘無一人出面說出個理由,普願禪師就將貓兒斬了。以老師的觀點來看這個公案,或許與許多大法師所解的大為不同。教學之時,教師最希望的是雙向,也就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有回饋,孔子亦如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普願禪師以貓兒的性命當成壓力,來逼著眾比丘說自己對各爭貓兒的觀點。結果眾無對,普願禪師無戲論故斬貓。
眾無對的古例。這是眾比丘依賴成性,《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眼、智、明、覺。行者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學習不由他誤,所以應如《雜阿含經379•轉法輪經》當正思惟 (如理作意),時,生眼、智、明、覺。參考:葛拉瑪經。 眼:觀見之義,是要弟子們聞法後,當正思惟,能有所看見而有觀點。 智:決斷之義,是要弟子們聞法後,當正思惟,能判斷與抉擇,經判斷、抉擇、整理之後必帶進明白。 明:照了之義,凡事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覺:警察之義,明白之後能修正錯誤,有新的覺醒。
三世諸佛無一佛號依賴佛,是故釋迦牟尼告訴阿難《雜638》:「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所以眾比丘亦然,必須自助而後天助。
南泉斬貓辨本末。東西兩堂弟子為何爭貓?因為有鼠患也。鼠患是生活中的煩惱,貓兒是解決煩惱的利器。既有現成的教學案例,南泉普願禪師抓住機會使弟子生眼智明覺。煩惱各個皆有,這是末;智慧亦人人皆具,這是本,無須外借亦無須搶奪。如佛陀開悟時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置履倒行見真章。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趙州為何不說話?是因為要表示「眾無對」的遺憾。「脫履安頭上」是說本末倒置,老鼠是事件的源頭是本;爭貓兒是事件的末端,而結局卻是斬貓兒,所以本末倒置,這是其一。個人的煩惱是末,能解決煩惱的般若是本,眾比丘不注意自己生眼智明覺,卻外找靠山,果真也是本末倒置。現今的生命學習者從這公案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示,所以這隻貓兒居功厥偉。故曰:牲魂焉知厥功偉,眾僧賴伊悟非凡。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