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遺教經讀經心得(16)忍辱的真見地
2007/12/04 15:09:23瀏覽939|回應1|推薦3

佛遺教經讀經心得16忍辱的真見地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既知瞋心甚於猛火,也知嗔火燒功德林,那麼如何能行忍,除了攝心的功夫外,佛陀在金剛經提示了一個重要的見地:

.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

不住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關鍵。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不嗔恨的關鍵。

 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見性者,不住身心幻垢,無我相,所以能在與人言語觸刺欺爭接觸之時,能空而容一切,而不思酬害,自然無嗔,而非強忍也,所以佛說忍辱非忍辱是忍辱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426366

 回應文章

紫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難
2007/12/05 08:25

這門功課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