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3 15:20:19瀏覽1690|回應1|推薦3 | |
佛遺教經讀經心得(15)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當僧團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同住一起。但因傳法故,自然與人接觸。當遇到不同見解的行者,於言語上節節支解時,因雙方對佛法都未總體的認識,故各執一端,自生嗔恨。 如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陀的見識就不同,在無種姓者經中。當時的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是如此稱呼佛陀的,:「站在那裡,禿頭!站在那裡,沙門!站在那裡,無種姓者!」佛陀的反應卻是如此:聽了這話,世尊對拜火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說道:「婆羅門阿!你懂得無種姓者,或無種姓者的行為嗎?」「喬達摩阿!我確實不懂得無種姓者,或無種姓者的行為。請世尊喬達摩為我說法,讓我懂得無種姓者,或無種姓者的行為。」佛陀不會因著人稱他為禿頭而生氣,所以道才能傳出去。 惠能大師的見識亦如是,當五祖忍和尚要門人炷香禮敬,盡誦神秀大師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房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但惠能回稱童子卻是「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又惠能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大師不因他人認為他是「獦獠」而失去道心。 惠能大師對法的看法是,眾生心有八萬四千,是故佛亦說法八萬四千。論法相、論數總有八萬四千。論性則歸一。但是不同根性的行者確實需要不同的業處法門。對頓悟法門不相應者,惠能大師以『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又在真假動靜偈中說:「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義,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以上說的是從外而來的節節支解,從內而來亦有,因為在團體當中並不是每一個都能自制。那些無法自我約束的行者,有如帶著稜角的石頭,到處與人碰撞。此時比丘當學忍。忍則萬惡無喧。 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菩薩道行者的任務,在於傳遞佛法。若遇人來節節支解而不能忍,則無有機會傳遞佛法。是故佛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