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恭讀無量義經心得(二十)眾生四相所遷,不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4/04/28 20:06:19瀏覽1391|回應0|推薦0

恭讀無量義經心得(二十)眾生四相所遷,不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法品第二】經文: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佛陀於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比丘,說《轉法輪經》與《無我相經》。佛陀提示要五比丘透過正思惟,知、行、證三轉十二行四聖諦,生「眼、智、明、覺」。眼即觀見意,未聞四聖諦之時,在苦中卻不自知,是「視而不見」,而如今透過聞法,又透過自己正思惟,能見苦,故曰:眼。智是判斷抉擇之意;明是照了知曉之意;覺是警醒覺察。苦諦的外相正是代謝不住生生滅滅,而那能正思惟,生「眼、智、明、覺」者,即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是本來空寂的。而佛續為有緣眾生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於外相皆是代謝不住念念生滅,於佛性皆是諸法本來空寂。

 

  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初說四聖諦,中說十二因緣,後說六波羅蜜。如同佛以水性比喻: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三說與今說無量義經,都說些什麼?照文字表相看,初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中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後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然佛卻說,原來三說與今說大乘無量義經,皆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原來佛要我們「依義不依語」,若依語則三說與今說文辭不一,若依義則三說與今說文辭是一。那麼,我們見文轉誦經典之時;悟法解義之時;依法修行之時,是否「依義不依語」?

 

【說法品第二】經文: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佛陀世尊詳為開解。佛陀再細說: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這就妙了!我們得審慎檢查自己,我們讀了佛的三說:初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中說十二因緣,後說六度萬行,都可能讀到了「苦空,無常無我」;卻似乎未讀到「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看來,我們似乎只讀了佛陀的語,

卻未接觸到佛陀的義,少數能接觸佛陀的義,卻極少與佛陀的了義能共鳴。原來佛陀說法時,語與義是有差別的。我們似乎習慣看到皮毛,卻離精髓很遠。為何不能依了義?是因為眾生四相所遷。

 

  而眾生四相所遷。這裡是佛陀說明為何三說之後,聽法者未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被四相牽著鼻子跑。為何被四相牽著鼻子跑,因為眾生習慣虛妄取異相,習慣住於外相的「生、住、異、滅」,在外相的生住異滅中,回味其中的歡欣悲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了不可得。眾生因而不得見「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能;展現為覺,假名為生命。

 

  如何能不被四相所遷?《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能如是無所住而見,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能如是無所住而生心,則不被四相所遷。《金剛經》中世尊已四句偈留下伏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當如是觀苦空無常無我,那無為法當如是觀?

 

  眾生未能「離相」,那麼如何能離相?剛開始是以方便法壓抑自己不被外相所遷,如尊者於乞食當中見一女子極其莊嚴,心生愛慕,問於阿難,當如何離?阿難告知「畫瓶觀」。

 

  真實的離相,應見「一」法,見本來面目而不被四相所遷。以「生命一體」為制高點,思惟應所作,所發慈悲真實不虛,而這正是「一」法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故,亦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之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88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