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3 13:31:37瀏覽2825|回應0|推薦0 | |
恭讀無量義經心得(十九)法譬如水,水性是一 【說法品第二】經文: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法譬如水能洗垢穢。《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又【悟法傳衣第一】云:「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佛陀在世辛苦說法四十九年,滅度之後集結成經,流傳於世。佛法的功用在於更新自己的見地,進而改正自己的行為,是為「洗心易行」,因此說:法譬如水能洗垢穢。
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佛陀視聞法眾生根器不同,分別說法與之相契。對聲聞眾說四聖諦、對緣覺眾說十二因緣、對菩薩眾說六度萬行。這些法都恰能供聞法者所需,令其等歡喜信受奉持。所以這段話是以不同來源的水能洗垢穢,來比喻佛陀三說亦是如此,故說: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 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從表相看江河井池、溪渠大海,水量水質各有不同,但水能洗除污垢的性質相同的。佛法亦是如此,從法相看,骨想不同於念佛,四念住不同於禪定,然這些方便法洗除塵勞的功能卻是一樣的。但因眾生執著於法相上的差別,因此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三法:教、行、證;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二道:有漏道、無漏道。三法四果二道等從外在法相上看是不同的。轉個角度思惟,從哪裡看是一?
【說法品第二】經文: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如來世雄於法自在。《金剛經》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工具,佛陀視求法眾生不同根器與機緣,分別給予不同的業處(修行的法門),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佛陀於法自在,不執著於某一些法門上。這些法門皆是渡生死河之筏,所以說: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
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道故;又說:「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而這分別說三,即是初、中、後說。
為何文辭是一而義差異?例如《維摩詰所說經》香飯是一,效用不同。同樣的世尊三說,是因眾生根器不同,對法的思惟,深度廣度有所不同,見解不同而所得之義亦不同,因此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
註: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 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香飯的作用力。同樣的未曾有食—香積佛食餘之香飯,作用力有多強?凡夫七天,而聲聞者可至正位,而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這段話有意思。凡夫遇這不可思議之事,他並不否認,也相信了自己的經歷,短時間有震撼,然而日子一久,原來的欲望壓過了當時的覺醒,凡夫們選擇了「刻意的遺忘」因此「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未曾有過之不可思議經歷—香飯,對凡夫來說,作用小,對願意覺醒的眾生,作用大。要注意,投入的香飯是一樣的,然根器不同,感受、領悟、覺醒程度皆不同,所以結果也有差別。但是「能」覺悟者,則這不可思議的香飯效果越大。
這個見地,諸大覺者有不同的說法,正如老子如是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覺悟者所說的道是相同的,聞道者生命卻有等差,解義亦有等差,是故「文辭是一,而義差異。」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