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46)如是我聞顯佛境,恆河岸沙呈微渺
2019/01/21 23:37:27瀏覽327|回應0|推薦0

 

鼓翅蜂展倥傯貌,落英繽紛逝年華

色身百納存生機,念海菁蕪兼並蓄

如是我聞顯佛境,恆河岸沙呈微渺

大千世界藏螺殼,宇宙玄音貼寺牆

 

  鼓翅蜂展倥傯貌,落英繽紛逝年華。蜜蜂忙做工,趕在花謝之前採蜜,也因如是勤奮,方能令蜂群永續。世間常嘆:「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其背後皆是「求生」。是故,下一句接著是「色身百納存生機」。

 

  色身百納存生機,念海菁蕪兼並蓄。生命是個系統,有投入、產出。色身四大需要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故說「百納存生機」。生命存在的特徵是「我思故我在」,因此必有念,而念速且數,一念消另一念即起,其數不可量,故曰「念海」。如六祖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類少數是念海中的「菁」。多數時間皆是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常染於境如雜草叢生,這是「蕪」。這兩類俱存,生命行者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當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之時,能當下發現即能「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那是最佳。若隔了許久而發現自己被染也是不錯,因為「常能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就怕「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如是我聞顯佛境,恆河岸沙呈微渺。佛經是大覺悟者對宇宙生命法則的體會,也就是大覺悟者正思惟生「眼、智、明、覺」,將理念菁華訴諸語言文字,行者當知大覺悟者深知學習不是填鴨式的記憶,所以半遮說法要聞法者有自悟的機會。因此,當誦讀經典之時,必須「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當如是轉經而不被經轉,口誦心行,方能稱「如是我聞顯佛境」。當行者如是轉經之時,當會發現自己的生命狀態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距離有多遙遠,自然認定自己只不過渺小如塵沙而已,故偈曰:恆河岸沙呈微渺。

 

  大千世界藏螺殼,宇宙玄音貼寺牆。螺蛳殼裡做道場,現在常被用來比喻在很小的空間裡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事件,或在狹窄簡陋處做複雜的事情。螺殼是細微處,「大千世界藏螺殼」等同於「芥子納須彌」。若落相上,實無法將須彌山收藏於芥菜子裡。倘若是無相之相,則芥子納須彌矣《無量義經》「無量義者,由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寺牆是道場的四周,寺牆本無聲,因此「宇宙玄音貼寺牆」等同「天地默默不盡千言萬語」。蘇東坡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這兩句是「有相本無相,無聲是有聲」。吾等能見否?當然更有一值得探討的是:何處是道場?

 

  何處是道場?《維摩詰所說經》光嚴童子問:『道場者何所是?』維摩詰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43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