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45)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嘗為嗜經客,漣漪蕩一生
2019/01/10 09:42:26瀏覽397|回應0|推薦0

八十九、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

天籟曉蟲鳴,唧唧持單調

烏黑一片天,聞聲悟虛無

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

浮水當憑藉,司南不離身

 

九十、嘗為嗜經客,漣漪蕩一生

今世續前緣,昔債現今還

嘗為嗜經客,怎奈未得道

難列覺悟徒,穿梭時空限

投石瞳蒙子,漣漪蕩一生

 

  前行者的提醒。這前後兩首偈相隔數天發表,後首是前首的註解,而前首是先行菩薩真心的提醒。這兩偈同時體會,方知先行者的婆心。

 

  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佛陀在娑婆世間已然入滅,所以累世學佛者多喜從經文(聖言量)入門,因為經文紀載著佛陀的理念。然而佛陀與世間聖賢同一理念,知道生命學習的途徑不是記憶與背誦,而是學習者必須自己看見生命真相,生「眼、智、明、覺」。為令學習者能有自己的「眼、智、明、覺」,所以佛陀半遮說法,因此若不能四依止者,下根者往往落在文字(語)相上、不了義上;中根者落於識、或盲從於名師。若是如此,真如前偈云:「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雖然不能到彼岸,卻又只能憑藉著聖言當人生的指南針(司南),因此形容當時的學習過程是「浮水當憑藉,司南不離身」。從另個角度說,至少未在色聲香味觸的大海中沉沒。因此不要小看經文,聖言量能令學習者浮著不滅頂

 

  嘗為嗜經客,怎奈未得道。這句偈描述許多學佛者的辛酸,如小舟飄盪在經文娑婆海,欲上陸地而不得。因此形容這一階段學習的過程是「天籟曉蟲鳴,唧唧持單調;烏黑一片天,聞聲悟虛無」。《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未遇慧能大師前的法達比丘就是最佳的例子。持誦法華經達三千部,從來但依文誦念,不知宗趣,因此如後偈言:「難列覺悟徒,穿梭時空限;投石瞳蒙子,漣漪蕩一生」。

 

今世續前緣,昔債現今還。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看著法達的例子,再看自己的學習,實在不勝唏噓,多少行者執著於語言文字而不得出。然而菩薩心與眾生不同,菩薩心繫眾生,如《金剛經》「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此後偈透露此二偈的因緣:「今世續前緣,昔債現今還。」故今日得此二偈與同修共享。

 

  經典如是看,是為過量人。《六祖壇經》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六祖的大悟。《六祖壇經》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即問曰:米熟也未。

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法達的案例。《六祖壇經》【參請機緣第六】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勸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35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