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03 23:25:35瀏覽418|回應0|推薦0 | |
轉識成智乘願再來—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扁舟滑行蓮湖中,微嗅香息伴魚影 照見五瓣蓮花展,狀似舟首憑空懸 若問彼岸何所見,當思蓮蓬由來緣 花魂已然轉成子,他日綠海展風華
扁舟滑行蓮湖中,微嗅香息伴魚影。蓮湖泛舟,這是優美的畫面,在蓮花池中泛舟而遊,眼見蓮花、遊魚,鼻嗅清香,是愜意的生活。在佛法早期,無有佛像,唯以蓮花做為圖騰,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本偈說出佛法的宗旨:「覺悟。因如實知而不染,應無所住而生心」。《六祖壇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蓮花的自潔作用。蓮花的清淨不染來自於自然界的奈米物理結構與化學結構(葉面蠟質),以致沾附在葉面的水及灰塵容易被帶走。所以在佛教中又常以蓮花圖案做為聖潔象徵。以六祖的觀點即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雜阿含1183》佛云:四聖諦能斷除愛結,如水生蓮花,塵水不染著。
照見五瓣蓮花展,狀似舟首憑空懸。當扁舟穿梭於蓮花之中,抬頭照見蓮花,花瓣片片似舟。蓮花既喻清淨無染之本性,而此本性即是度生死煩惱大河之舟。
若問彼岸何所見,當思蓮蓬由來緣。此句是關鍵,「波羅蜜。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為何能度盡苦邊至彼岸?天偈提示:「當思蓮蓬由來緣」。蓮子藏於其中,也是蓮花分段生死的結晶。如何解此句,《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是正解。
花魂已然轉成子,他日綠海展風華。花魂隱喻行者之「識」,五蘊中的一環,此花魂因覺之故,已非五取蘊中的攀緣識,蓮花既是聖潔無染的象徵,蓮子就是無染的清淨智,偈云五瓣蓮花,那麼五取蘊轉成五蘊。此花終會凋謝,行者色身亦然,但帶得走的清淨種子已成,行者乘願再來度己度眾。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請延伸閱讀:叫苦連天!!如何止苦??智慧,從何而起?? 【四顛倒】,又作四倒,於常樂我淨起顛倒妄見,即: (1)有為之四顛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實相,而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 (2)無為之四顛倒,聲聞、緣覺雖對有為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為悟境是滅盡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樂、我、淨者。以上八種妄見合稱八顛倒,或八倒。 【五蓋】蓋是煩惱的一種,因為能夠使心煩惱,障礙智慧,讓禪定無法發起,無法得到解脫涅槃,因此得名。 通常分為五類,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者。修行四念處、七覺支,可以除滅五蓋。 所謂五蓋,即是指: 1.貪欲蓋,執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蓋心性。 2.瞋恚蓋,於違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蓋心性。 3.睡眠蓋,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蓋心性。 4.掉悔蓋,又譯掉戲蓋,「掉」意謂心念躁動;「悔」意謂於所作的事而心生憂惱,因而遮蓋心性。 5.懷疑蓋,於所習之法猶豫而不能決斷,因而遮蓋心性。 【七識住】 梵語 saptavijñāna-sthitayah。有情依果報受生三界,其識所愛樂、止住之處有七,又作七識處、七識止處、七神識止處。即:(一)身異想異識住,又作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禪天,此處之有情身相、容貌皆異,苦樂、不苦不樂之想各亦差別,故稱身異、想異。(二)身異想一識住,又作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指色界初禪之劫初起之梵眾天,彼等皆自想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諸梵眾皆我所生。同執一因無別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異於梵眾,故身異。(三)身一想異識住,又作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為色界第二禪。此中有情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四)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為色界第三禪。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五)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六)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七)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後三識住為無色界之下三天。此七處為識之安住處,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稱識住。〔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俱舍論卷八〕 p123 【八邪法】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稱為八邪、八邪行。又作八邪支、八邪法。略稱八邪。即: (一)邪見,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聖人等之見解。 (二)邪志,又作邪思惟,指欲、恚、害等之思惟。 (三)邪語,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 (四)邪業,指殺生、不與取、邪淫等。 (五)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 (六)邪方便,又作邪精進,指為惡事所作之方便精勤。 (七)邪念,指不如法之觀念。 (八)邪定,指非正定之定。以上八者,乃凡夫外道所常行,求涅槃者悉皆捨離。 【九惱處】《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一〇)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云何九退法?謂九惱法: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增法?謂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十不善道】《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記載: “云何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殺生,極惡飲血,其欲傷害,不慈眾生,乃至蜫蟲。 二曰不與取,著他財物以偷意取。 三曰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 云何口故作四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妄言,彼或在眾,或在眷屬,或在王家,若呼彼問,汝知便說,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為己為他,或為財物,知已妄言。 二曰兩舌(離間語),欲離別他,聞此語彼,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離者復離,而作群黨,樂於群黨,稱說群黨。 三曰麤言(惡口),彼若有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說如是言。 四曰綺語,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復稱歎不止息事,違背於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訶。…… 云何意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一曰貪伺,見他財物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 二曰嫉恚,意懷憎嫉而作是念:『彼眾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其欲令彼受無量苦。 三曰邪見,所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具足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