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07 14:52:09瀏覽4084|回應0|推薦1 | |
六祖壇經心得--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114)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真如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而隨時都在起用,能生萬法。只不過吾等尚未能達到諸法如義的地步。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但是凡夫及愚癡者卻將外相生滅的停止(死),誤為涅槃,所以常常聽到「我心已死」這樣的說法。而其他的修行者,執著人死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偏見。而將身心不再復生誤為涅槃。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求二者,指在外求佛法,以為禪定、解脫是佛法者。這些未見本來面目者,將無因緣造作(無作),當成涅槃寂靜(是種心的狀態),以上三類,凡愚、外道、諸求二乘人,都不知「無上大泹槃,圓明常寂照」的真實義。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以上三類人皆因落於「情」而有所分別計較,所謂「情」,即有所住而生心之義。法無差別,人心自有等差,因不住於「覺」,所以這是六十二種邪見的根源。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吾等要知一切外相皆屬虚妄,名相文字亦然。如覺林菩薩偈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虚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若不落外相分別者,當反思,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何謂「過量人」,不被「三量」所執者是也。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住覺見性者,知一悟即佛,與諸佛齊心,但可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來表達「法」。所以甚至不被三世諸佛所說的文字所綁,因為住覺見性者,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故稱過量人。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住於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於諸法不取、不捨、亦不染著。依此來如實知五蘊法,及蘊中我。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如覺林菩薩偈,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讚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從五蘊中見到後面的真如自性。 外現眾色象,一一音聲相。真如自性外現於六道眾色象,音聲外相一個一個都不同。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六道平等,六道諸相如實虛空,如夢似幻。因知六道平等,所以不起凡聖的分別見。何以六道平等?就著外在的色像音聲來說,是不平等的,但是就著「真如自性」來說,卻是相等的。(狗子有佛性否?)平等於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的那個「不二」。故能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即能不落有無兩邊、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住於無生法忍。故云不作泹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自性起用非作意起用,意即不须證即得,就好比喝水,冷暖自知,當時並未起用想。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云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意即當外在環境雖有大變動。自性仍然如如不動。故曰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真如自性實在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故勉強說之。但大善知識的開導,如大風吹散浮雲,令吾等自見自性。但吾等卻不要只依文解義,總要在生活中有經歷,這樣才真知。故曰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