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9 23:52:55瀏覽566|回應3|推薦11 | |
謝謝您的回覆,讓我分享您的體會。讀了您給我的回覆文,本想在第一時間就想反饋的,但您提出的問題很多,有自己獨到的視角,看來是很長時間思考的結果,恐自己倉促不能成文,有敷衍之嫌,便在這個靜靜的夜晚認真寫就,為示鄭重之意,就以日志形式發表,歡迎到我的日志裏繼續討論。 但關於個別臺灣民眾對日的特殊情結問題,我也能理解的,因為他們當時可能都是日據時代的既得利益者,臺灣的光複使得他們失去,對往日的緬懷是正常的。每個人的史觀都脫不了他的成長環境,我們也不能硬把我們的觀點強加於人,但理解不代表支持。 你文中所說“日本人離臺時,臺灣人是非常歡欣鼓舞的慶祝光復”,《海角七號》在大陸引起爭議最大的就是最後一個鏡頭:臺灣民眾在與高砂丸依依惜別,友子穿著那麼漂亮的衣服在焦急地尋找... ...雖然鏡頭還是切向了光複臺灣的橫幅,但已顯得無力和蒼白,好象有些敷衍了事,不得已而為的感覺。 在這一點上可能是導演也沒什麼政治深意,“導演魏德聖在拍這部片子時,窮到要抵押房產,要借錢完成拍攝,甚至最後日軍撤離的那場戲人很少,導演連群眾演員都請不起,哪裏還顧得上在其中植入政治隱喻?”這是鳳凰網的名博主“胡同裏的臺妹”說的。但人本身就是政治動物,做政治解讀的人肯定占相當大部分,尤其是大陸觀眾。 其實對日史觀,我們兩邊的一些觀點肯定不一樣,也其中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在兩岸政府輿論引導的原因。對抗戰大陸的觀點是基本統一的,在這個問題上可由不得民主和自由。大陸對國民勿記國恥的教育很重視,每逢抗戰重大的紀念日,便會舉行許多活動,熒屏上關於抗戰的影視劇在各電視臺會大量播出,這已形成一種傳統,年年如此。反映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也是層出不窮,舊的經典人們還在看,新的經典又出了,近兩年優秀的作品很多,比如最火爆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關於國軍抗戰的,《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閃亮軍刀&十三省 》等,據說都不錯。抗戰結束後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占據著熒屏的很大部分時間,可見那場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深。 臺灣也拍了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影片《一八九五》吧,這部影片也引起大陸網友的爭論,還是關於對日情結的問題,不過沒有《海角七號》激烈。 大陸對五千年來最大的恥辱是不可能忘記的,對妄圖摧毀整個中華民族的日本的仇恨,也是百年內難以消除的。只是時間已使得仇恨的形式變得平和了,戰場也轉到經濟战场。 我不知道臺灣普通民眾對日本的主流觀點是什麼,在大陸網友眼中,真的以為臺灣普通人“哈日”,部分人“媚日”。在這一點上大陸網友不理解,因為兩岸交流還是少,溝通上難免有偏差。大陸網民是以80後、90後為主體,血氣方剛,還未學會理解和包容,所以對臺灣民眾的日本觀點的反對言語是非常激烈的。 您文中的那個可愛的日本人改變了您對日本的印象,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让我們更理解更包容。其實中日的民間的交往倒是很熱絡很正常的。反而是政府層面比較複雜 ,分成了不同層次各有區別,就是政府歸政府,民間歸民間,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雙方外交上不時地尚有磨擦,屬典型的“政冷經熱”。 您說的愛可以消彌仇恨,是很正確的,但談到中日之間可能僅限於民間。日本右翼是很頑固的,現在的曆史教科書仍在美化侵略,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官方的歷史觀不修正的化,可能多少民間的愛與努力都彌補不了。 誰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天空下,但戰爭的陰影不會輕易散去,因為歷史、政治、地緣等原因,大陸網友的主流觀點是中日之間必有一戰,東海問題,釣魚島問題、還有臺海問題,都可能會是導火索。 我想除非是中國能順利地和平複興,或者日本認命做小國,否則無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