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山風的前世今生──恆春半島的特殊氣候與洋葱哲學
2012/12/07 08:16:56瀏覽522|回應0|推薦5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這是劉還月致力經營的人文旅行扎記,不只寫旅行,更寫風土、自然與地景,若您對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有興趣,歡迎加入「避秦山旅行家族社團」:http://www.facebook.com/groups/liusir/

關於恆春半島,你的印象是什麼呢?
雖是制式的印象,然而沙灘、海浪、陽光、比基尼…,依舊是大多數人對這個半島最美好的想望,畢竟來去匆匆的旅行,只會選擇最好的時機,帶著最好的心情去享受最美麗的風景,誰都不必留下來面對惡風撲面、險浪襲岸的殘酷現實,因此「落山風」對於觀光客而言,只是一首歌、一部電影?或者是充滿浪漫的懷想吧?
我認識的恆春半島,卻是從「落山風」開始的,那一年我初到恆春半島,目的是為了執行《馬卡道族民族志》的田野調查,留在田野記錄中的文字是:
那一次,好像就是在重陽那天,從潮州下滿州,奔馳在寬闊明朗的屏鵝公路上,總讓我覺得輕鬆如意,剛過了楓港,車子卻突然一陣全無來由的抖動,方向盤根本無法控制,車頂又響起長天「轟──」的一聲,我的直覺是爆了胎,而且可能是兩胎一起爆,全身冷汗之餘,努力地控制住方向盤,小心翼翼地停在路邊,下車撿查卻發現全車完好,正在搞不懂是怎麼回事時,突然又是「轟──」的一聲響起,站在車外的我被強勁刮來的風吹行不由得移動了幾步,最後貼在車門上。
原來只落山風,我終於領會到了,腦海巾卻同時浮起車城鄉保力村,客家人後裔的張英和校長跟我談起一段故事:「古早恆春半島个厝攏是向西南向,因為風從東北方來,大家攏擋抹著,沒法度吃好屁股尾乎風吃,按呢猶原是真艱苦,若不是阮个祖先,惦佳冬沒所在種田,飯攏不夠吃,我想伊嘛不願意移來這扇落山風。」
為什麼只有在恆春半島才有落山風?它到底是什麼風?
其實,落山風並不是恆春半島獨有的風,只是半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都稱自秋深刮起,時強時弱的東北季風為落山風,由於稱呼久了,加上落山風更常傳出肇禍的消息,且都只在半島出現,致使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它是特殊的風信。
風既然名為「落山」,顯然是從山上下來的風,自東北方吹到台灣的季風,從台灣北境登陸後,便沿著中央山脈而下,到了台灣尾因山勢陡降,風自然隨山勢下坡,而形成下坡風,風勢會變得更強且急,加上這些出了中央山脈的風,不再受到山區地形的牽引,容易形成反轉的氣流襲捲背風坡的地區,也因此,每逢季風盛行期間,總是「雨少風多,其威愈烈,掃葉捲籜,塵沙蔽天,常經旬不止」地吹襲著恆春半島,不僅處處塵起沙揚,更形成了九棚沙漠、海口沙漠、風吹沙…等特殊的地景。
每年短則三、四個月,長可達五、六個月的落山風,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從來都知道,想存活在這個半島上,首要的就是面對落山風。
於是,洋葱成了半島人們最特殊的產業。洋葱的洋字,代表是西方傳入中國的蔬菜,這種世界上最早栽植的蔬菜,原産於伊朗、阿富汗等西南亞一帶,先傳入埃及、地中海,後才傳入中國,洋葱之名便因此而來。
又稱為圓葱或葱頭的洋葱,食用的部位是葉鞘肥厚呈鱗片狀,密集於短縮莖的周圍,形成的鱗莖,這些外形似球體,生長於地底下的葱頭,乃是由鱗片狀的肥厚葉鞘短縮於地下而成,由於洋蔥的原產地在中亞地區氣候變化劇烈,空氣乾燥,土壤濕度的變化更明顯,因此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形塑出洋蔥特殊的生態:短縮的莖盤、喜濕的根系、耐旱的葉型以及具有貯藏功能的鱗莖。如此一來,種植的條件也要有巨大變的早晚溫差,中、強度的光照,疏鬆、肥沃、保水力強的土壤,再加上乾燥的氣候。
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只在恆春半島上有人種植洋葱的原因,半島的地質屬珊瑚礁風化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最適合洋葱生長的土質,農人們在初秋種下葱苗後,約一個星期便開根發芽,約在一個月後,便長成肥厚的莖,再不久之後便進入落山風期,強勁的風經常把莖和葉吹得歪七紐八,洋葱筒形中空,表面有蠟質的葉子無法自我保護,自然意識到生命受到威脅,於是便將所有的水份和養分儲存於鱗片之中,以保存生命,留待來年重新發芽的機會。如此一來也就形成了如果落山風不強,洋葱的莖葉長得好,葱頭就愈小,反之,如果這一年的落山風季長又強,愈能種出肥碩、美味的大葱頭。
恆春半島的子民們,歷經過幾百年的落山風侵襲,早就學會了和惡劣環境共生的洋葱哲學,你看見過嗎?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710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