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3 12:09:45瀏覽2199|回應0|推薦4 | |
陰曆七月初七日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歲時釋義 進入陰曆七月以後,便成了鬼月,從月初到月尾,每天都有人舉行普渡法會,唯獨七月初七日,卻是和孤魂野鬼無關的七巧日,更是傳統社會中,雲英未嫁的女子用以祈求巧藝的重要日子。 七月中的初七日,成了鬼月中唯一的陽日,主因七為陽數,且為疊日,漢人向來重視陽數的疊日,如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等,加上陽數中最大的九,向來被認為天之數,為天子專用,因此遇到九月初九人人都得遠避以離禍,因此一般人所使用的陽數中,最大的就是七,加上又是入秋時節,一方面是傳統農產的收獲之期,加上完成收獲也就無農事可以,於是父母乃紛紛為子女張羅婚事,通婚的都希望早早嫁出去,還在成長中的也希望將來可覓得好姻緣,於是衍生出了許多祈福、祈緣…的儀式。 傳統封建社會中的婚姻,都會要求女性必須擅於女紅,因此雲英少女便需習得一身巧藝,民間於是有了拜月娘祈巧藝之俗,陰曆的七月初七日也就成了七巧節,且這日的活動大多在晚間舉行,因此又被稱作七夕。 ◆歲時緣由 人們為求姻緣,衍生出的最美麗神話,莫過於傳說中的牛郎織女了。相傳牛郎原居天河之北,為一勤於耕田的青年,織女則居天河之東,為玉帝的孫女,牛性嫻淑,善長織錦。 玉皇大帝認為這兩個年輕人都很勤奮工作,成家之後必可以立業,因此同意他們結成夫婦,沒想到兩人婚後,竟貪圖享樂,不願再工作,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們拆散於南北兩處,中間隔一銀河,只在每年 這則被現代人當成浪漫愛情神話的古老傳說,其實是一則警示的功能:一方面是提醒人們,七夕之後天上的鵲橋都搭起來了,適婚的男男女女們也應該去找媒人搭一塔鵲橋,讓更多適合的人走入婚姻,成家立業;再者則警告已經結婚成家之人,要勤奮努力以圖立業,否則就會像牛郎織女一般,一年只能相見一次。 ◆歲時特色 封建社會中,未婚少女重視的七巧節,也被稱為「乞巧節」,顯示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婦女的價值在於手上的技藝,技藝好的婦人不只是男人婚配對象重要的選擇指標,婚後更能獲得公婆的疼惜,因此傳統的婦女無論婚配與否,都會在七夕晚上,在月光之下擺設香案,供鮮花、水果、白粉、胭脂、針線…等,焚香向織女禱告,以乞求有雙像織女般靈巧的手,祈求完後,供奉的物品,一半灑上屋頂,一半供自己用,相傳便能讓婦女的手藝更精進,得到更多人為疼惜與讚賞…。儘管這只是一項充滿自我安慰的舊作,但在傳統社會的壓力下,大多數的婦女都以身具巧藝為榮,但在長輩、鄰里之間,又必須表現出謙虛的姿態,因此七夕祈巧藝,其實不只是祈求得到好手藝而已,更向鄰里和長輩表達自己不會因為手藝好而自滿的謙卑態度。 ◆歲時活動 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未滿十六歲孩子的人家,七月初七日一定要拜床母,床母其實是從物神崇祀演進而來的;現實社會中,床一直是人類最安心、最舒適的庇護所,連大人都需要床,更理所當然的成了孩子們的保護神,只是床何以分公、母呢?人們又怎麼只拜「床母」,卻完全不祭祀「床公」呢? 其實床是不可能分公、母的,將床視為母加以祭祀,就如同鳥母一般,都是取母親護子而寓意,祈求床就像是孩子的另一個母親,只要上了床就能睡得又香又甜,人古人們都相信,只要孩子睡得好,身體就健康,就可以平安長大。 小孩從小受到床母的保護,因此每年都要準備床母衣、雞腿、酒肉、茶肴…等,擺在床上,帶著孩子一起拜床母;到了成年那一年,孩子就要脫離床母的庇護,因此更要特別祭拜床母,以感謝祂長久以來的庇佑,除了同樣要準備酒、肉、菜‘床母衣…之外,還要另備四方金,祭祀的過程大體相同,但最後要由孩子自行焚燒十二張「四方金」,代表自此孩子出走四方不受拘束。 有趣的是,有些孩子雖已成年,卻仍如孩子般貪睡,民間相傳是床毋不捨孩子長大所致,因此成年最後一次祭床母時,在燒金紙的火滅之前,要立刻將酒灑在金紙灰上,並且迅速撤供,唯有如此,床母才不會對十六歲以上的孩子糾纏不休。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