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12 16:24:03瀏覽2505|回應0|推薦2 | |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台灣的端午節,自古便以驅邪避凶為要,民間所有可以應用得上的器物都會被用上,許多因外型、發音或顏色可以寓意避凶趨吉的植物,自然更被人們廣泛運用,透過各種志書、古文獻以及古老的口碑,可以發現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和植物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些端年常見的民俗植物中,常見的有:蒲艾、苦草、虎子花、龍船花、益母草…等,大多做為孩子和婦女淨身強體之用。 懸掛在門窗上的是「蒲艾」,其實是多種植物的簡稱。 蒲乃指石菖蒲,為眾多菖蒲中的一類,因其葉的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蒲劍」,謂可驅邪斬妖,因而成了端午節俗中,高掛在門窗上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植物。客家人端節所插在門窗上的「蒲艾」,經常可見用香茅取代石菖蒲,主因香茅葉形長、狀似劍,且又有香氣,自然成了五月五最佳的驅邪避煞的最佳法器。 艾則為艾草,為民間最普遍的避邪植物,植株最高可達高二、 端午時節,人們將艾草植株砍下,用紅紙條和紅繩子將其環住成旗狀,插在門上成為「艾旗」,謂可禳毒氣、袪五毒。 除了艾草之外,客家人也會加上抹草。台灣被用來驅邪避凶的抹草因民族不同,主要有三種,福佬人最常用的是豆科屬的銳葉小槐花,原住民所較慣用的則菊科植物艾納香,客家人所習用的抹草,就是被稱為:魚針草、臭蘇、土防風、廣防風、金絲草、化石草…的客家抹草。 端午插在門窗上的除了昌蒲和艾草之外,也有人會將榕樹葉和艾草綁在一起,民間俗謂:「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顯示乃取榕與艾的諧音,來做為驅邪避毒之物的。 既然要驅邪,自然有人會取桃枝、柳枝來使用的,此外,端午節懸在門上的植物,還有大蒜,主要是想用其辛烈的味道,來驅走邪魔歪煞;澎湖和金門地區,則有人用仙人掌做為端午應景的民俗植物;客家人甚至還有用雙面刺或者芙蓉來避凶趨吉的。 端午日更有「浴苦草」以避濕疹、免生痱子之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苦草性溫,能去風濕。」水鱉科的苦草,又名苦玄參、蛇總管、四環素草,為全草都能入藥的植物,因此古人配上配上菖蒲、艾草、蒺藜子、桃枝.芙蓉、抹草…等多種植物煮水後,再用陰陽水調和,給兒童洗浴,相傳可防百病,更可避邪祛煞,保身平安。 朱仕玠的詩〈瀛涯漁唱〉描寫五月節風情,提及「兒髻環簪虎子花」,指出端午時節,有兒童髮上插虎子花的習俗,虎子花是什麼花呢?周鍾瑄修的《諸羅縣志》提供了完整的答案:「月桃,葉似蓮蕉;花黃白色,倒垂,香而濁,一莖可數十蕊。台產,五月始開;端午日,取其葉以為角黍;摘花插小兒髻上,又名虎子花」。 處歲可見的月桃,原來就叫虎子花,入夏開始開花,端午時令月桃花最美最香,人們自古就地取材,用月桃葉以包粽,至今仍為南部粽的特色;屬於薑科的月桃,長得像薑的塊根,早期的人們會取來燉湯食用,若加入排骨燉煮,則是孩子「轉大人」的補品。 月桃的花更有妙用,因名虎子,因此也有人在門前懸掛虎子花避邪,可食用的花除了可煮成清香的湯品之外,早期更有人曾有人利用月桃花肥厚的肉質,燻焙成假桂圓乾,為窮困人家的冬天進補的「福圓」。 龍船花顧名思義,是划龍船的時節才開花,所以叫做龍船花,也有人叫它五月花;只是在台灣,花期因環境和氣候之別,而變長了且不穩定,早在三、四月間便開,晚至十月間仍可龍船花零星地開著,艷紅色開得長長一串的龍船花,由於不限於五月開花,原本的節令特色模糊了,致使有人解釋花名會認為是「花冠筒甚長,形似龍船」而名。 端午古俗中有曬益母草之俗,益母草這個名字便因它為婦女常用的聖品而來,周鍾瑄修《諸羅縣志》載:「《爾雅》:『萑蓷』,郭璞註:『今茺尉也。葉似荏,莖方,花淡紅,生節間』,又名益母,宜於孕婦也。」李丕煜修《鳳山縣志》另載:「宜於孕婦,故名益母也。花與草皆可用,取之端午日者為佳。」 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的益母草,又名茺蔚、坤草,幼苗時期看不到莖,基生的葉子為圓心形,邊緣呈現淺裂並出現鈍齒狀;到了花前期,莖青綠色,呈方柱形且上部多分枝,紅紫色的花就在端午前後,開在每一節之間:交互對生的葉子有柄,青綠色的葉子揉起來會有汁,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最特殊的是長在莖下部的葉子,會呈掌狀三裂,長在莖上部的葉子,呈現羽狀深裂或淺裂成三片,裂片也會出現少數鋸齒狀。 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的婦科良藥益母草,何以「取之端午日者為佳」,文獻都沒有交待,不過會有這個說法,除了來自於五月五可「祛毒逐臭」、「除疾健身」、「驅邪禳福」、「消災解厄」…等諸多的古老觀念外,更因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