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2荒山沒徑、客跡漫漫──尋訪中部客家人開山、尋水、建隘的拓墾歷史
2012/10/09 12:32:32瀏覽3004|回應0|推薦1
★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
★報名表在本文之最後,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走過台灣北部、南部的客家庄,當然也不能錯過中部客家人墾拓的聚落了,但由於我們過去曾經辦過多次的中台灣旅行,因此台灣中部的傳統客家庄,我們也走訪過許多地方,那麼,台灣中部的客家人還有什麼好看的呢?
這的確也是我的問題,劉還月的人文旅行前後辦了七、八年,除了某些特定的地方之外,我們是不希望走相同的旅程的,因此這一次為了配合人文私塾的客家課程,辦了南、北兩地的客家庄行旅,難道中部的客家庄就不辦了嗎?但中台灣也是重要的拓墾地,再怎麼說也不能忽略這塊土地的重要性啊?但如果要辦,就在豐原、石岡、新社及東勢…等地,又要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新視野的旅路呢?
我真的不願意將客家人的生活,都定格在客家文物館或者土牛劉家伙房…等少數的制式景點中,我相信中部客家人賴以維生的母親之河大甲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條從梨山上流下來的大河,流入東勢以後便跟客家人產生密切的關係,新社台地上的水也來自這條河,石岡、豐原、后里、神岡、外埔、清水…一路下來,都為客家人的拓墾,寫下了鮮活的記錄,那麼我們尋訪中台灣客家庄的行旅,就溯著河、尋者水而行吧!
歷史的大河,除了承載每一個時代的興衰與榮枯之外,更是大地變遷重要的記錄者,921大地震之後,在地方政府的刻意粉飾之下,中台灣這些原本被斷層傷得最重的地方,成了大多數人假日休閒的鐵馬林蔭大道,留在大河上斷層隆起的地形,十餘年後依舊是河中獨特的地景,卻沒有多少人關心了,畢竟大多數的現代人面對傷痛,願意採取的方式就只有遺忘吧?
傷痛真的可以遺忘嗎?這是一個是與非皆可的問題,卻該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大哉問,就如同我們總是遺忘歷史,卻又喜歡向歷史探問未來一般…?
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
07:00 新店捷運站出發
準時,不該只是避秦山旅行家族的準則,更是每一位朋友,都該堅持的生命態度。
08:00 中北部朋友的上車地點
這趟旅行我們將走國道三號再轉國道四號,來到中部客家人的登陸地清水,將視朋友們的報名情形,開放一、二個點以方便住在中北部的朋友們報到上車。
國道三號轉國道四號清水交流道
這次旅行的第一站,將是中部客家人最初的落腳地,於是我們來到了台中海線的清水,這是拍瀑拉(Papora)族的牛罵頭社,初到的客家人只能在社地的外圍,沿著大甲溪的右岸建立聚落,大肚山脈最北境的清風里就有一個客庄聚落,只是由於客藉移民不多,其後的移民大多為福佬人,這些客家人只能燒過大肚山,進入台中盆地的北境,開發新天地。
三仙國王或是三山國王?
清水的市街中遺留的重要遺跡,莫過於供奉三山國王的調元宮,這是清乾隆初年,粵籍的吳瓊華取得張振萬墾號入墾,由於海線的客家人不多,因此建廟以奉祀三山國王,乾隆中葉,清水的客家人受到泉州移民的強大壓力,只得退到豐原、石岡一帶的山區,但人走了,廟卻搬不走,泉州人以為三神為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關公、張飛,於是稱之為三仙國王,直到清代末葉,遷徙到豐原朴子口的客家人,帶著分香去的三山國王,回到清水的調元宮進香參拜,清水人才知道廟中奉祀的是巾山、明山、獨山三位王爺,調元宮也就成了清水人口中的王爺宮。
嚴格說來,台灣中部客家聚落中的三山國王,有許多是分香自清水調元宮的,卻因為祖廟失去了子民,神像又被誤認為其他的神,使得這座歷史悠久的調元宮,反而不為大家所知悉。
沿大甲溪上溯的路
客家先民沿著大甲溪上溯是一條艱困的路,我們今天將借道國道四號以避開擁擠的豐原市街,從清水端真達豐原端,下車的地方原為巴宰(Pazeh)族翁仔社的社地,清康熙以降,岸裡社人眼見漢人相繼入墾,也自行請墾社地,不久後潮州大埔的客家人張達京擔任通事,開啟了兩族人互動墾拓的模式,他們從興修水利開始,組成六館業戶,積極開拓土地…。
大甲溪大崩壁
豐原市的朴子里最早是巴宰(Pazeh)族樸仔離社的社地,他們緊靠著大甲溪左岸建立聚落,並以溪中豐富的水產維生,漢人來了之後,在舊社外圍建立了朴子街,以利商業交易需求。
如今的樸仔離社,根本不見舊社風貌,原本人類依水而生的河畔,全都成了工廠區,本該豐沛的流水,一路被各種水庫攔截的結果,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絲流,水裡豐富的漁產換成了補滿河床的廢棄鐵路水泥枕木,河的對岸則是一大片的崩塌地,被河水削掉的沉積層,顯現的是一層層膠結狀況不同的礫石層,下方雖有人類所的的蛇籠,卻完全無力和柔弱的水相對抗。
朴子口的變遷
樸仔籬社曾經是巴宰族的五大主社之一,舊社就在今豐原區的樸仔口,最盛時期勢力範圍當擴及今之石岡,後來受到漢人的壓力,被迫往台中盆地東方丘陵地帶,也就是東勢、石岡、新社等地擴散、移住活動。
如今留在樸仔籬社地的,就只有清代漢人入墾時所建的朴子街,老聚落中還有許多的古老土地公,都是值得細看的重點,只是假日我們乘坐中型遊覽車來,有地方可以停下遊覽車讓我們下車嗎?
東豐自行車道
朴子街上,還有一個朴子口車站,這原本是台鐵東勢支線的車站,隨著運木材的支線鐵路停駛後,車站也漸被遺忘。
民國89年,也就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地方政府趁著災後重建時,將荒廢許久的台鐵舊山線鐵道以及東勢支線鐵路改建成后豐鐵馬道以及東豐綠色走廊,由於是兩條封閉型自行車專用景觀車道,安全性高,加上沿途風光明媚,景觀多元,因此開放以來,一直都是全國最受歡迎的自行車道,連平日都有許多人來這裡騎車賞景。
我們的交通工具是遊覽車,也沒有安排騎鐵馬的行程,也只能在遊覽車有地方停的情況下,去看看朴子口車站,以及在綠蔭大道上騎鐵馬的遊人們。
朴子口義塚
巴宰族樸仔籬社的族人,大約在清中葉以降,大多數的族人由於承受不了漢人的強大壓力,許多人被迫遷徙到沿山地帶,最後甚至來到埔里的大湳及蜈蚣崙等地,族人他遷之後,來到朴子口接收社地的,主要都是客家人,只是這些客家人在朴子也沒有待太久,更多的福佬人從海線湧入,客家人也只得越過土牛,往石岡、東勢等地遷徙。
如今的朴子口,留下三座前清的義塚,三座的碑位都不同,分別是「大清御賜褒忠粵東列義士神位」、「義塚」以及「列位古人之墓」,說明了這些古墓,跟客家人的墾拓歷史,有著密切無比的關連。
萬順宮的三山國王
在朴仔口也有一座三山國王廟呢,而且大家都很清楚廟中供奉的三山國王,是從清水遷移而來的。
清代初葉,來台的客家人最早是在清水登陸的,並且在清水建了調元宮,供奉三山國王,到了清雍正年間,以張姓為首的客家人,入遷到豐原的朴子口,把三山國王的香火也帶了進來,另建萬順宮奉祀,但在清水仍留下大廟及鎮殿神,接手的福佬人並不識三山國王,於是改成了劉、關、張三結義的三仙國王。
日本昭和10年(西元1935年),中部墩仔腳大地震發生之前,朴子口的三山國王,每年都會在王爺公誕辰(陰曆2月25日、6月25日、9月25日)之前,到清水調元宮進香参拜,充份說明了兩廟的關係。
12:00 新加坡的客家菜
朴子口附近的台三線公路上,有一處彎曲卻突然隆起的路段,那就是九二一大地震抬昇的車籠埔斷層,地震之初交通中斷,就因為這個斷層錯動,災後一切逐漸重建完成,但這裡就多出了這個新的坡。
開餐廳的老闆一直認為要有更清楚的標示,才能讓後人不忘那個可怕的天搖地動,因此特餐廳取名新加坡,賣的除了傳統的客家菜之外,還有他們特製的手藝菜土甕雞。
埤豐大橋與斷層河床
九二一大地震的斷層也曾震斷了連結大甲溪南北兩岸的埤豐大橋。
「埤」指的是河右岸的埤頭聚落,屬東勢區的客家聚落,「豐」則指豐原,可見這條橋是豐原通往東勢埤頭以及石城、明正及苗栗縣卓蘭鎮的重要交通捷徑,民國58年初建時為吊橋,民國79年改建為水泥橋,921大地震時,因車籠埔斷層錯動切過埤豐大橋南端橋頭,造成大橋傾倒斷裂,直到民國89年12月才修復竣工。
埤豐大橋修建完工,卻成了一條北端平,南端明顯上坡的橋,無庸置疑的,這是為了適應地震錯動而抬昇的地形而設計的。至於河床上,因地震斷層留下的變化更大,由於大地震造成車籠埔斷層的錯動,致使大甲溪河床部份隆起約7公尺高,錦水頁岩地層的河床,是一種較為鬆軟、易破裂的岩層,浮露於河面上的岩盤,自然不耐風化及河水沖刷侵蝕,因此曾在大地震後,在河床上短暫形成的埤豐瀑布,很快地就因受到洪水沖刷而消失不見了。
如今,埤頭河床斷層裸露的岩盤仍清楚可見,只是每隔一段時間,河床上所呈現的地貌景觀,便會因為河水沖刷的條件不同,而呈現出差異甚大的風景。
埤頭聚落的伯公
隸屬於東勢區的埤豐聚落,至今仍為客家聚落,移居這個河右岸小小沖積地的客家人,大多是在清乾隆末葉,才向岸裡舊社(蔴薯舊社)的屬社翁子社人,佃租額管的埔地,後經不斷地拓墾,逐漸開發出了埤頭山,聚落也因此而慢慢建立。
位於大甲溪右岸的埤頭山,西面及北面隔山和后里為界,南臨大甲溪,僅東可通東勢,因此一直隸屬於東勢所轄,保留的客家文化相當傳統,直到埤豐大橋開通之後,埤頭可直通豐原,使得古老的聚落受到許多現代文化的衝擊,改變相當大,幸好聚落中古老的土地公廟,仍保有許多客家信仰的遺風,如前有半月池,後有卵石堆成的化胎,都是古老客家風水最重要的見證。
埤頭觀光農園
位於大甲溪畔的埤豐聚落,河岸邊的沖積地並不夠寬廣,因此聚落中大多數人主要的生計,乃以山園拓墾為主,清代在山區種植各種雜糧以渡生活,日本時代以後則改種柑橘,至今仍是中台灣最主要的碰柑產區,近年來村人經營的果園,也大多轉型為觀光農園。
每年陽曆十一月到次年二月,是埤頭山大多數觀光果園的採果期,但今年因陰曆閏月的關係,採果的時間可能會再晚些。
九二一後的石岡水壩
石岡水壩原本是,大台中地區最主要的公共用水來源,尤其是主要的民生用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由石岡水壩提供原水,由此可見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921大地震致使石岡水壩原有的16、17、18號閘門及土木設施全毀無法修復,此外其它的各個閘門,也因為地表錯動擠壓產生扭曲變形,使得閘門樞軸偏閉軌跡已非正常路徑,造成啟閉困難並且無法有效水密,因此災後的十年間,只能維持基本的蓄水及供水功能,直到2007年,重新將堰體上之水工機械及相關電氣設備進行汰舊換新,並新建了魚梯供激流性的魚回溯,自此石岡水壩的功能才恢復大半。
如今的石岡水壩,除了重新提供水的種種功能之外,同時也保留當年地震震毀的原樣,做為地震紀念園區,提供給更多的朋友,重新和九二一大地震對話的種種可能。
石岡日式舊榖倉
石岡農會保有一間建於日本時代,用來儲存及精製稻榖的三樓式舊穀倉,由於建築完整、外觀宏偉,因而被認定為台中市八大歷史建物之一。
這間建於中部墩仔腳大地震後,以台灣杉木為材,採用大柱大樑及大量牆面斜撐工法,並以竹編夾泥牆來減輕大部份建材重量,增加抗震功能的穀倉,由於保留完好,內部的設施及動線完整,因此參觀的朋友可以清楚得知穀倉的容量是如何計算、稻榖如何以人力辛苦的挑到樓上倒入穀倉、輸送帶如何將稻榖川流不息地運送到碾米廠脫殼,和糙米是如何製造…等知識。
日式舊榖倉的柑仔酥
石岡農會的日式老穀倉,這些年都委託石岡鄉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經營維護,石岡鄉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為了協助更多的農民,除了舉辦各種早期農業社會的展覽之外,更協助農人推廣、經營各種有特色的農特產品,其中全台獨一無二的柑仔酥,便是其中一項好吃又有意義的鄉土農產加工食品。
可稱為石岡特產的柑仔酥,外型和做法跟市售的鳳梨酥有幾分相近,但整個內餡是用一整棵的柑橘所製成,因此吃起來不只口感不同,更有一股非常特殊的香氣,是一種相當有風味的鄉土特色特產,值得推廣。
石岡石鎖
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民俗厭勝物大多是用來驅邪止煞、除妖逐魔的,除此外較少有其他功能,但在石岡的金星村,卻有一個專門用來扺擋土石流的民俗厭勝物。
那是位於台中市石岡區金星里金川巷金仙橋旁的石鎖,兩座高約4.4公尺、長寬約4公尺,分立於小溪兩岸,以鵝卵石砌成並糊上水泥的圓柱型寶塔,兩圓柱頂端以鐵鍊串連並上鎖,以抵擋暴雨來時,順河而下的土石流。
村人會興建這對石鎖,相傳是日本大正年間,上坑溪每遇暴雨便氾濫成災,請示神明後為避土石流洪禍,於是在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的陰曆十月十日,在上坑溪的下游處建了石鎖,以防洪禍侵擾村民生,相傳自此以後,石岡地區便免除了洪水的威脅。
民國六十五年,村人又重修了石鎖為現今的模樣,地方人士也開始祈求能將金星村的財庫鎮住,讓人人得以豐衣足食。
抱囝的「伯婆」
台中的石岡是一個典型的客家社會,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因此處處都可見到伯公(土地公)的崇祀,且每一座伯公廟所管轄的事務、範圍…都不相同,充份顯示出客家人對於土地的敬祀,依舊相當的隆重。
在石岡眾多的伯公廟中,許多土地公都配祀有土地婆,這也是客家庄奉祀土地公特有的例子,此外,許多土地公都跟樹神合一,成為樹王伯公,但其中最特殊的,還是首推山下巷土地公廟中的土地公婆,由於「伯婆」手抱著嬰兒,成為台灣少見的土地神崇祀。
石岡人會讓土地婆手抱囝子,相關的傳說甚多,最扯的是:清朝時民眾為躲紅毛番(荷蘭人),因小孩眾多,將無法照顧的小孩託土地婆照顧,紅番離去時小孩依舊平安在廟內,後來土地婆神像就多抱著一個小孩。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傳統客家的社會,每家都會生許多孩子,但大家都要下田忙農事,因此就將孩子寄放在伯公廟,每每孩子都能平安,人們認為都是伯婆幫忙照顧所致,因此新刻的土地婆神像也就出現了伯婆抱囝的造型了。
類似的例子與傳說,在台中市新社區的九房里也可見到多例。
石岡農會的田媽媽們
台中的石岡雖然緊臨豐原,且近年因觀光大興而蛻變成為一個觀光重鎮,但相當難得的是至今仍保有傳統客家社會的色彩,市集中更可以找到許多傳統的客家菜。
劉還月人文旅行中的餐飲,向來以在地飲食為首選,既然來到新社,當然不能錯過在地媽媽們的好手藝了。
夜宿石岡教會
台中石岡的長老教會也是一間有歷史的教會,最特殊的是近年來這座教會開放住宿的地點,供旅行的小團體住宿,夜裡我們就將借宿在教會中。
由於石岡教會就位於豐勢路九房巷,就在熱鬧的石岡市街中,夜裡我們還可以再巡訪一回石岡的夜呢!
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
07:00 石岡市集早餐
夜裡借宿在教會中,因此天亮時我們必須到市集中去找早餐,其實這也是我們真愛的,找份早餐真的很簡單,但在市集中能不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才會是我們主要的目的。
五福臨門神木
石岡區的龍興里有五福臨門神木,是由相思樹、楠樹、榕樹、樟樹、楓樹五種不同的樹合抱相生而成,形成特殊的景觀,但在地的客家人卻不稱為樹王公,而名為五福臨門伯公或五福臨門神木,可見在客家人的信仰觀念中,這五棵樹雖巨大,但仍只是「伯公樹」而已,真正的主角還是伯公。
民國六十四年,蔣經國曾特別來看這五樹合一的地景,因而「賜名」:「五福臨門」自此後石岡的五福臨門神木,成為地方最重要的景點,當許多無中生有的事蹟在當地居民的闡述下,更顯得膨風,其中最址為莫過於:「據傳神木自清朝時代即已存在,已有千年之久。」
前進新社台地
石岡的東南境就是新社河階台地,這塊約在六百萬年前,因蓬萊造山運動致使頭嵙山區地殼隆起,不但地形陡峻,更同時和大甲溪合力形塑成這塊面積寬約60平方公里,南北長為10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共由13個河階所組成的河階群,是橫跨新社區最主要的地景,更是台灣地區所見最為廣大壯觀的河階台地。
根據考古發現,新社台地可能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史前文化人居住在台地的四陲,以方便取得水源,約到了三千年前,也有另外一批人移居台地面上,以山田燒墾、狩獵捕魚維生,清領台灣之後,中部的巴宰族由於受到漢人壓迫,中部的巴宰族由於受到漢人壓迫,只得向山區遷徙,也曾來到這平坦的台地上,但真正在這裡大規模開墾的,就只有隨著平埔族人腳步而來的客家人。
新社台地建家園
新社台地上由於缺水,因此早期得以建立聚落的地方,大多是台地邊緣的低位河階上,如土牛、畚箕湖、月湖、水底寮…等地,但隨著福佬移民的壓力愈大,豐原、神岡的客家人生活空間日益被壓縮,為了生存只好他遷,缺水的台地上也成了他們最後的選擇。
缺水的歲月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相當辛苦的,因此客家人也只在台地的北端建立了新社,直到日本領台之後,興建白冷圳成功,台地才成新移民的新樂園。
台地上的七新村
新社台地上由於水源缺乏,清代入墾的客家人只能依靠天降的雨水,拓墾的地方自然受到限制,但因缺水而荒廢的土地也相當多,直到日本時代,日人看中台地上陽光充足,開闢了兩座苗圃,吸引了部分客家人移入,台地上的墾拓才更見規模。
太平洋戰後,國民政府遷徙來台,帶來了中國各省的移民,新社台地上的空曠地,成了政府安置新移民的首選之地,就這樣新社台地上多出了七個新村,也就是現今台地上各新村的來由。
台地上的苗圃
日本時代,日本政府為發展台灣糖業,看中了陽光充足、平坦肥沃的新社台地,作為培育蔗苗的養成所,先是在1913年,開始徵收民地成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日本人建苗圃的同時,在園區還建有日本神社、日式員工宿舍,更從外國引進許多樹種栽種,形成今天老樹參天,枝葉茂盛遮蔭的園區景觀。
雖然種植甘蔗不需要太多的水,但台地上水源不足,人民的生活不便,因此日人於1927年開始規劃興建白冷圳,1928年12月開工,1932年5月完工,1932年10月14日正式通水,這條水圳也就成了台灣唯一的官方水圳,更是新社台地上,主要的水源。
花草繽紛的新樂園
太平洋戰後,新社台地上的農作物隨著國內水果市場的需求量大增,許多農地開始改種水果,因而逐漸成為中台灣的水果之鄉,但由於環境和氣候還是跟鄰近的東勢、卓蘭有所不同,因此成品還是比不上兩地的水果,正當陷入困境之期,九二一大地震使得台地受創嚴重,居民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也努力轉型,許多農家改作特色農業,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以各種菇類聞名的香菇街。
農試所的種苗場也配合農家轉型,利用苗圃的地每年廣植花卉,形成壯闊的花海景觀,新社花海也因而成為每年新春期間,中台灣最重要的花海地景。
新社的觀光產業逐漸興起,立刻吸引大批民宿、咖啡館進駐,使得這個平台上的客家庄,迅速蛻變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一年四季都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遊賞。
白冷圳分圳池
新社台地在日本時代被選定做為蔗苗養成所,為了解決台地地勢高缺乏水源的問題,以方便育苗灌溉及農人生活的需要,由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規劃闢建,在大甲溪上游名叫白冷的地方,開圳引取河水一路輸送到新社台地,這條水圳也就是著名的白冷圳。
這條充滿傳奇的水利工程,全長16.6公里,翻山越嶺之後好不容易來到新社台地,為了讓台地上高高低低的田地都有水可以灌溉,必須設許多的分圳口,這些分圳口依功能的不同,有的以上下溢流的方式分流,有的直接設分圳口,也有設成一個大圓池的,這些不同的設計又有那些不同的功能呢?
來到新社台地,我們當然不是為了追求那些花花草草而來,相關的農業、生活及科技智慧,才是我們的重點之一,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不同的分圳口,如何承載水的力量以及如何將水利用自然的力量,分送到不同的地方。
白冷圳紀念公園
無論是圳路的長短,或者是灌溉的面積,白冷圳都算不上是台灣最大的水圳,卻因為它善用水往下流的特點,再加上人類的巧思以及善用科技的優點,便能夠在完全不用外加的動力,靠著自然落差的位能產生動能,將大甲溪的河水,從一個山頭送到另一個山頭,在取水口開鑿隧道以穩定水源,碰到較小的山澗就搭行水橋(或稱渡漕),遇到了太大的山谷渡漕橫越不了,就利用倒虹吸管的原理,精算過角度及高低後,沿山勢架設鋼管連通兩座山頭,就足以讓水下山又上山,翻山又越嶺地送達新社台地。
翻過十數個山頭,從白冷到新社台地間全長16.6公里,兩地的高低落差僅22.6公尺,卻能成功將水送達的白冷圳,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沿途的三座倒虹吸管工程,抽藤坑的倒虹吸管是規模最大的一個,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官方修建了新的倒虹吸管,並且增建為白冷圳紀念公園,目的就是希望讓人們看見先民精準的計算能力以及巧奪天工的技術吧!
軟埤坑休閒農業區
這些年來,台灣各地都可見到各式各樣的休閒農業區,這些農業區最大的特色就是處處可見抄襲的影子,不是規劃的設施用抄的,所種的物產也是抄襲來的,甚至連文宣都是抄來的,難怪從北到南,少有讓人感動的休閒區。
位於東勢最近山的軟埤坑休閒農業區,可能是近年來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休閒農業區,這裡原本是山城客家人入墾的最深界,清代中葉客家人為取軟埤坑溪的水以灌溉河右岸的田,才漸有人留在山區墾作,清末形成散村,農民以種柑橘營生,日本時代後人們以種枇杷、柿子…等,晚近改成休閒農業區,農民們經營的也以傳統的農產為主。
在這個山城中的山城,農人種作的水果相當多元,因此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出產,新年前後是枇杷與茂谷柑的盛產期;3-5月則盛產桃子、李子和梅子;6-9月高接梨陸續產出;接近秋天之時紅柿子開始盛產;天氣轉涼後,就轉為甜柿、筆柿與柑橘的生產期,而在聚落中的水果集散中心,更是一個真正協助農人產銷水果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真正的產銷合作,也看見農人耕作的真正價值!
軟埤坑午餐
過去我們來到東勢的內山,選擇午餐的地方,大多是大茅埔聚落傳統聚落中的田媽媽客家菜,這一回我卻改了地方,就留在軟埤坑享用農人們日常的田庄菜。
軟埤坑是一個典型的山村,不像大茅埔是一個聚落完整的客家庄,因此雖然都提供客家飲食,但風格上卻有許多相異之處,軟埤坑的山村生活,多少也能反應在飲食中,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軟埤坑圳頭伯公 分享
大茅埔地區開發初期由於水利灌溉缺乏,農作耕種無法推展。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十月,復由墾佃首張寧壽招集業佃議定,請得易庚麟、羅俊萬等人出首築埤開圳,計有佃戶二十八股,每股貼出七石與陂長易庚麟。眾人們更將原來引用屋背山水的大茅埔圳,向上延伸至慶福庒水源較充足的溪流,築埤引水入圳。
但攔水埤位處之山區地質鬆軟,每逢大雨必遭沖毀,各農戶需常出工修築,不勝其擾。久而久之,眾人都戲稱水埤軟如豆腐,因而以「軟埤」稱之,聚落因而名為軟埤坑。
為了保護水圳,先民更在軟埤坑庄頭,設立保護水源的水德星君守護,但客家人習慣拜伯公,因此添了金身,村人稱之為水圳伯公或圳頭伯公,就這樣原本分別為水德星君與圳頭伯公的兩神,在這裡被神奇的合而為一了。
設隘護庄的大茅埔
今稱大茅埔的聚落,在地人士稱為慶東庄,由於地近山區,和泰雅族人為界,因此早在清代初葉,便有大馬僯社等人在這裡設隘,並且開墾隘田。
清道光中葉,當時的大茅埔及猛虎跳牆等地,已開闢有水田 六十甲 為隘田,除屯弁請墾養贍埔地外,也由大馬僯社等共同承管。
清嘉慶年間,原籍廣東大埔,初在葫蘆墩(今豐原)墾拓的墾首張寧壽,率眾來到這裡開圳闢庄時,則共組二十八股的墾民合墾,為了面對的是以武力稱尚的泰雅族人,他們為了自保,不只在庄外四周環植刺竹、設置隘門,聚落中的棋盤式巷道,也刻意分成筆直與曲折兩種形態,就只是為了增加禦敵的能力。
大茅埔的護庄河
位於台八號公路上的大茅埔,是山城的客家庄中,最深入山區的一個聚落,這個必須以自己力量自保的客家庄,為了安定隘中的民心,四境更設有替人民防守家宅的將寮,更有環繞在村庄外圍的護庄河,墾拓者從大甲溪上游引水灌溉,不只可以灌溉良田,敵人入侵時,更是護衛村庄的護庄河水…。
不必問這是個怎樣的客家庄,看過街頭巷尾牆面上的教忠教孝圖繪,關於客家,你一定會自己的答案!
失落的下城隘門
東勢的下城原本也是一個必須自力守隘的山區聚落,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陳吉昌、胡阿滿等人為了生活,決議開發新墾地,於是向柏打竿番社(今新盛里)頭目馬六竿加六希租賃臨河的荒埔石礫地,進行墾殖,經三年墾拓有成,乃種竹為界,築石牆以開庄,稱之為「和興庄」。
清同治年間,戴萬生事件波及到了和興庄,事件結束後,和興庄民為防外犯,即在庄內建立東西兩道隘門,也就是日升和月恆兩門,日升門原位在和興宮北側,可惜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已被拆除,月恆門位於下城庄西方,面向南,前臨東勢本圳,造型規模與日升門相仿,為中台灣的客家庄中,僅存的完整隘門。
西門外的金門橋
門上有「月恆」藍字題筆,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槍孔」,下有對聯:「後倚癸方其悉合、前朝丁向總咸宜」的月恆門,其實就是下城的西門。月恆門右前方更有一座橫跨東勢本圳,建於日昭和16年(西元1942年)的「金門橋」,是一座糯米橋,但橋長3.1米、寬2.3米,橋的兩頭各有尖型收頭的小石柱,實在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橋,卻命名為金門橋。
下城庄的一座小橋,卻以金門為名,顯現的是古人透過五行五色來彰顯方位的特色,在漢人傳統的五行、天干與方位觀念中,西方為西以「庚辛金」,顯見「金」乃為點出方位,而「門」則代表出入口,說明了這是一座西門外的橋。
東勢本街行
山城東勢是中部客家庄中最重要的古老聚落,除了因其規模最大之外,更因它是台灣最後的大埔客話保留地。
東勢發展最早的一條商街,當地人稱它為「舊街路」,今稱為本街,早年山城繁盛的時期,街心以南客棧、酒家、打鐵店林立,街心以北布莊、香店、秤店、茶行、中藥局、碾米廠、委託行、銀樓…等各色各樣的商店,建構了東勢發展的歷史。
此外狹窄的街道也是連結人民信仰與生活的重要通道,從鯉魚伯公到匠寮的巧聖仙師廟,對於東勢人而言,不只是「故鄉」的鮮活記憶,更是客家生活文化的凝結。
校栗埔的七星娘
早期的東勢,主要的居民都以務農為主,因此人們對於農具都特別的尊崇,甚至還在某些聚落形成拜犁頭的風俗,下城里大板橋伯公祠左側的南將寮,裡面就有一片犁頭,並被敬奉為「犁頭公」。
興隆里上校栗埔東蘭路旁,路旁原本有一間永安宮的舊廟,永安宮新建他遷之後,當地人擺上犁頭奉祀,由於剛好有七片,因此人們和七星娘娘連結在一起,加上又有家長帶孩子來求平安長大,漸漸地村人為耕作而奉祀的犁頭公,竟轉型成庇佑孩子平安長大的七星娘娘。
客家人原本就崇祀自然之神,民間相傳七娘娘更是兒童的保護神,因此家中有八字低的小孩就讓給七星娘做義子(契子),每年 陰曆7月7日 「七夕日」,東勢地區的客家人也會準備麻油雞酒、麻油飯、花果、臉盆水、鏡子、梳子、香粉、胭脂、印有衣褲的紙錢等祭品,前來祭拜七星娘。
16:00 取道台三線北返
旅行結束了,有更多新的旅行在等待我們。
這一次我們將取道台三線北上,視交通狀況上三義交流道或是苗栗交流道,在中北部上車的朋友,都可在上車地點下車,再自行回到溫暖的家。從台北出發的朋友,則同樣回到新店捷運站解散。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211荒山沒徑、客跡漫漫──尋訪中部客家人開山、尋水、建隘的拓墾歷史」文化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台灣客家人的分布、原住民與客家人的族群關係、客家人的生活文化、地方產業、民間信仰…等的朋友,但受限於小巴士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三十位以內的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的費用是3900元。
情義相挺救荒本草堂,預付2007~2009年活動費用,預付金額的餘額,仍有50000元以下者,特別優惠3800元;預付金額的餘額,超過50000元以上者,特別優惠36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遊覽車車資、住宿費用、在地特色飲食、在地風味餐、早餐、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2劉還月的人文旅行【人生風景】〕
荒山沒徑、客跡漫漫
──尋訪中部客家人開山、尋水、建隘的拓墾歷史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生 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92819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0:25 【udn】 我還找到這個!原水 活出 比利 東方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