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3 21:17:04瀏覽2385|回應0|推薦2 | |
提起花蓮的原住民族,立刻令人聯想到的民族,非阿美族莫屬,只是大多數人所認識的阿美族,要不是在花蓮市以及吉安地區南勢阿美群,就是在花東海岸的海岸阿美群,至於花東縱谷中的秀姑巒阿美群,會被大多只有光復地區的馬太鞍、太巴塱以及位於秀姑巒溪中游的奇美部落,秀姑巒溪上游的部落,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幾個。
秀姑巒溪穿破了海岸山脈之後,立刻進行襲奪作用,就在成功襲奪的德武河階上,孕育了兩個阿美族的傳統部落,分別是上、下德武部落,今則歸玉里鎮德武里管轄。德武早期也被稱為謝德武,乃出自於阿美族語中的Matefoko Nanom,指的是「水從很高的地方衝到石頭上,水花四濺」的景觀,可見得幾千年前就來到這裡的阿美族人,也許見識過秀姑巒溪襲奪花蓮溪的驚心動魄過程。 無論是上、下德武,更是花東縱谷南段的秀姑巒阿美群中,人口最集中且規模最大的部落,不只因為這兩個部落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七、八都為阿美族人,更保留了最具特色的阿美族祭典與文化,因而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部落。尤其是阿美族語稱為Ci-Ligacay,也就是漢語寫成苓雅仔或苓仔濟的上德武部落,每一年的豐年祭期,都要舉行的七罈酒祭儀七罈酒的祭儀七罈酒的祭儀,祭儀中可以見到族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以及社會結構的重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傳統祭典。 上、下德武部落南境的秀姑巒溪右岸,更有織羅、麻汝、猛子蘭、馬久答、觀音山、高寮、石公坑、樂合…等部落,只是這些部落大多和其他民族混居,使得每一個部落,都有不同的族群遷徙故事與互動傳奇。 除了阿美族人之外,秀姑巒溪的上游,更是許多西部移民最後的落腳處,最明顯的是兩個群:一是從台南、高雄以及屏東…等地,繞過南台灣而往的西拉雅族人或是馬卡道族人,這些人來到後山,勇敢地與清官對抗,先後爆發了大庄事件與觀音山事件,成為後山最重要的民變事件,更促使了原本聚居一地的平埔族人,散居在秀姑巒溪的左右兩岸。二是從北台灣千里迢迢南下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大多是日本時代,才在日人的政策下,移民到東台灣,卻能在阿美族人與平埔族人的夾縫間,找到生存的空間,更能夠將他們的文化、信仰與生活某種程度地保存下來,成為東台灣眾多的族群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 每一年的夏天,避秦山旅行家族都會到花東地區拜訪原住民的部落,2012年的褥暑,我們將以秀姑巒溪中、上游為基地:在地景方面,要深入襲奪灣、河階地,看河水與土地永不停息的割捨與堆疊關係;至於部落的文化,主要是以阿美族為主,當然也不容錯過西部來的平埔族人以及北部南下的各家人。 歷史,因為被知道而存在,我們何不利用這個暑期,深入少有外人關心的縱谷河域,看見更多豐富卻幾近被掩理的地理現場與族群歷史。 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07:00 花蓮火車站報到集合 這趟旅行的主要地點,位於花蓮和台東的交界,因此集合和解散的地點都在花蓮,集合的時間是8月10日(星期五)早上七點。 8月09日由台北開往花蓮的最後一班列車,是晚上23:00,於台北開出,到達花蓮時為7月20日 凌晨02:30,如果搭乘這班606車次的莒光號列車到花蓮,這個晚上大概也睡不了多少,必然影響旅行的體力與心情,相當可惜哦! 因此,誠摰建議參與這次旅行的朋友們,提早搭乘8月09日 的晚班車前往花蓮非跨日的車次,抵達花蓮後,我們可以住在後火車站附近的港天宮,便宜又方便,但因需要車子接駁,因此請在報名表上註明住宿需求外,更請搭以下車次到花蓮,以利接駁: 一、244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8:20台北出發,20:50抵達花蓮,246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8:40台北出發,21:30抵達花蓮;我們會設法找交通工具,於21:25在車站接各位到港天宮。 二、176車次的自強號列車,19:35台北出發,22:45抵達花蓮,284車次的自強號列車,20:10台北出發,22:15抵達花蓮;我們會設法找交通工具,於22:47在車站接各位到港天宮。 夜宿在港天宮的朋友,第二天早上不必再到火車站集合,只要在07:10前在廟前廣場等遊覽車就可以了,我們先接到火車站集合的朋友後,再接夜宿港天宮的朋友直下瑞穗。 08:20 抵達瑞穗 旅行的第一站,我們將直抵瑞穗,主要是為了趕往瑞穗之南的苓雅(上德武)部落,參加部落一年一度的豐年祭。 苓雅(上德武)部落 也被稱為上德武的苓雅部落,阿美族語稱為Ci-Ligacay,也就是月桃花之意,清代的標記為苓仔濟社,但在《台灣輿圖》中並沒有見到,但在《台東州採訪冊》中則有清楚的記載,可見這是一個清光緒初年阿美族人移居的部落,根據耆老的口碑,大部份的族人來自於瑞穗的拔仔社,少數族人則來自於秀姑巒溪的奇美社。 耆老的記憶中,族人原本居住在拔仔社,吳光亮開通中路後,拔仔社附近有愈來愈多的漢人入墾,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權,但漢人在官威的助陣下,勢力更為龐大,他們只能順著富源溪而下,來到了這個長滿月桃的河階地,建立了苓仔濟部落。 苓雅部落的祭典 位於秀姑巒溪右岸的苓雅部落,雖然有195甲縣道貫穿南北,但由於不是位於花東縱谷的南北主線上,平常便少有外人到訪,既使到了祭典期間,除非是部落力邀的客人,否則還是很少有機會見到外來的觀光客。 一年一度的苓雅部落豐年祭,在這個山陲河岸的偏遠部落,每年的祭典卻遵照傳統的儀式進行,二天的祭儀中,首先是由敬天獻祭的儀式開始,由頭目帶領著年齡階層向上蒼、女神以及祖靈敬獻收獲的作物,因為他們相信無論環境如何變遷,子民們只要不忘向祖靈們祈求,上天和祖靈們一定不會讓他們的後代沒有食物,因此每一年苓雅部落的祭典,和其他地方的阿美族例行祭典,有相當大的差別,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獻七罈酒祭儀七罈酒」的祭儀。 花蓮玉里苓雅部落的「七罈酒」祭典,是指部落婦女特別釀製準備在祭典時敬獻給不同人士的酒,為了彰顯這七罈酒的尊貴與重要,儀式是由部落中年齡階級中的帶刀階級負責,先到釀酒的婦女家取得酒後,再一起帶回祭場,七罈酒中的每一罈酒,都是拿來敬獻給不同階級的人,每一罈酒更有不同的含意,也因此,苓雅部落的七罈酒祭儀,成了部落中最特殊的祭典,不僅可以維繫古老的年齡階級,更讓部落中的釀酒、飲酒文化,世代的傳承下去。 苓雅部落午餐 我們參加苓雅部落的祭典,對於餐食的選擇,最好的方式就是和部落祭典的飲食安排在一起,我們會儘量地安排,讓每一位參加的朋友都能和部落的子民一般,共同享受歡愉的氛圍。 苓雅溪的祕境 清代末葉移民的阿美族人,會選擇在德武河階的後段建立部落,除了要避開襲奪灣被大水吞噬的危險之外,更看中了那條小小的苓仔溪,族人發現溪流雖小,水質卻相當清澈,且溪中魚蝦甚多,因此決定在此建立新的部落。 如今的苓仔溪,依舊是溯溪尋幽的好地方,小溪的上游有一個清新脫俗的小瀑布,沿苓仔溪而行,沿河的自然景觀更加動人,小溪注入秀姑巒溪的地方,則有一片寬達 四公里 、長逾七、 八公里 的河灘荒野,不同的季節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生態景觀。 下德武部落 玉里鎮的德武里,共有兩個主要的部落,除了規模較大的苓雅部落之外,還有一個較靠近秀姑巒溪,德武河階西南境小台地上的下德武部落,最初稱為謝得武部落,相傳為附近的秀姑巒溪常可見到激石濺水的景觀,日本時代被寫成「馬得武」後又訛作「謝得武」,戰後則改為德武部落,為了和苓雅部落有所區分,於是乃以下德武為部落名。 根據下德武部落的耆老口碑,大約在清代末葉,原居拔仔社(今瑞穗富源)的族人,有一天來到德武河階狩獵,發現一大片荒野可獵,又有溪可捕魚,乃返社號召族人一起遷來,初居苓仔溪上游的緩斜地,不久後發現下游的小台地水源較豐富,比較容易取水,於是有部份的人乃遷移下來,另外建立了下德武部落,但部落的規模相對顯得較小。 探看德武河階 花東縱谷東側的海岸山脈,乃是板塊運動而升起的陡峭山脊,原本南北縱列的火山地形,卻因為向東注入大海的秀姑巒溪,在牛山之北貫穿了海岸山脈之後,襲奪了原本南向北流的花蓮溪之水,不僅形成了台灣最著名的襲奪灣地景,讓河川型態從沈積型的辮狀河轉變為侵蝕型的下切曲流型態,更雕蝕出了壯觀的德武河階。 著名的德武河階,是一系列不同高度的階梯狀河階群,主要是因地殼變動加上秀姑巒溪向源侵蝕,形成襲奪作用後所遺留下來的河床遺跡,秀姑巒溪在不斷向源侵蝕的過程中,遇到堅硬的岩石就必須轉向,不斷地轉向使得河流形成許多彎道,在河流轉彎處,曲流外側較強勢水流也不斷攻擊邊坡,迫使河道遷移,河川的彎曲度也越來越大,河川的曲流型態也越來越明顯,終而形成典型的成育曲流。 許多人都走過秀姑巒溪穿越海岸山脈的這一段,但大多是泛舟而下,少數人則走瑞港公路,也只能居高臨下的遠望之,這一回我們將直接深入德武河階,不只細看曲流與河階地形的親密關係,更將直視秀姑巒溪為了襲奪河水,攔腰切斷了海岸山脈,所形塑出的動人地理奇景。 瑞穗晚餐 瑞穗這個地名是因客家話的「水尾」之音而來,從清代末葉開始,便有許多的漢人移墾,日本時代更召募了大量客家人移居此地,自此以後瑞穗市街成了後山重要的客家庄,原居此地的阿美族人,反而被迫他遷外地。 晚餐,我們將選擇瑞穗街上的餐廳,尤其是當地的客家菜,至少可以讓朋友們比較看看,東西兩地的客戶飲食,會有多大的差異呢? 瑞穗青蓮寺 瑞穗市街還有一間著名的漢人廟宇,就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青蓮寺,由於建廟之初的民間傳說,不僅讓花東縱谷中的許多漢人,都以其為信仰中心,甚至有許多原住民,也都成為青蓮寺的信眾。 地方傳說中,青蓮寺主奉的釋迦牟尼佛祖,是在清光緒三年(西元1892年),有位老翁肩挑一擔竹籠,寄放在水尾庄打馬煙(今瑞穗鄉瑞北村)某地方士紳家,沒想到卻一去不返,經村民公證打開後,發現是兩尊銅佛,內附字條一紙,指明一尊鎮守水尾庄;一尊駐在馬太鞍(今光復鄉)。眾人乃依其指示將其中一尊奉在水尾,並且由眾人募款建廟,也就是現今規模龐大的青蓮寺,另一尊則移駐光復鄉,當境信眾另建保安寺安奉之。 夜宿瑞穗 瑞穗青蓮寺不僅是花東縱谷中,漢人最具規模的人群廟,更是花東縱谷中,少數備有香客大樓的寺廟,我們在花蓮的這個晚上,就借宿在廟後方清淨的香客大樓中。 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 06:30 早餐 由於我們住的是瑞穗青蓮寺,當然不會有人為我們提供早餐,因此我們的這一餐,還是要回到瑞穗市街中,除了要吃早餐之外,順便逛逛早市,也會是劉還月的人文旅行中,相當重要的行程之一。 走訪大河右岸的部落與移民 大多數人對於花東縱谷的認知,幾乎全都以台九號公路都貫穿的市街和部落為主,不僅後山的開發、歷史和文化,都以這些地方為主,甚至連經濟和產業,也脫離不開大河左岸的視野,相較之下,對於大河右岸的歷史、族群、文化與生活,儘管自古便被人們所忽視,卻也因此而成為抗爭者、流亡者以及冒險者最後的藏身之所。 就讓我們沿著193號縣道南下,拜訪瑞穗以南的部落吧!這裡有秀姑巒阿美群散居在溪畔,更有來自台南、屏東的平埔族人,選擇在這裡落腳,還有如飛鳥般前來覓食的客家人…,不同的部落寫著不同的移民傳奇,不同的族人背負的更是不同滋味的歷史。 春日部落的五穀宮 位於苓雅部落之南的春日,原本是秀姑巒阿美族Ceroh社的部落,原名「織羅」,為阿美語中「點火燃燒」之意,清末時移住的也是來自拔仔社的阿美族,之後有來自奇美和加納納的社人遷來。日本時代,部落曾先後遭旱災及瘧疾肆虐,遷走了許多的族人,空出來的地方正好成為日本時代實施後山民族稀釋政策時,被日人大量移來的客家人所填補。 春日部落的客家人雖是日本時代才遷來此地,但因數量相當多,加上日本人政策的支持下,客家人喧賓奪主,成了這個部落的主人,所建的信仰中心五穀宮,除了供奉來自苗栗公館五鶴山的五穀先帝香火外,更供奉有義民爺,儼然成為秀姑巒溪右岸最重要的客家人信仰中心。 春日之南的泰林,原本也是阿美族人所建的舊社,同樣因客家人的移入而衍替為客家人的聚落,此外,附近還有一個名叫煙仔間的地方,是日本時代客家人在這裡種煙草,蓋了許多的煙樓,因而留下了這個地名。 麻汝與福音部落 193號縣道往南,過了泰林大橋便到了麻汝部落,由於部落位於阿美溪及呂範溪匯入秀姑巒溪的三溪之間,自然形成許多濕地,阿美族人稱長年積水的泥灘地為「樂哈克」,日本人則稱沼澤地為麻汝蘭,或稱為麻汝。 麻汝部落相連的福音部落,原地名為為呂福,傳因呂姓、盧姓漢人在山坡地開墾種植而名,後來麻汝的阿美族人入墾而居漸成部落,建有教堂等,戰後重編地名時,信仰基督教的戶籍人員視大多數阿美族人都信仰基督教,乃將地名改稱為福音。 山谷中的中央部落 阿眉溪雖只是一條甚小的溪流,卻是孕育玉里松浦地區阿美族最重要的溪流,現今所稱的松浦,包括滿滋蘭、萬麗和馬久答…等部落,其中以舊稱滿滋蘭或猛仔蘭的中央部落為主要的大社。 滿滋蘭和猛仔蘭都是指蜣螂很多之意,這個部落就在阿眉溪的左岸,是松浦地區最肥沃的土地,更因位松浦中央,戰後改稱中央部落。 中央部落之南則是馬久答部落,現今則稱為宮前部落,阿美族語的原意,乃是指當地黏土地質,遇雨沖刷即呈混濁雨水之意。 縱谷之東的小小河階地上,很顯然地成了吳光亮開通中路,引進了大量的漢人之後,最後的避秦之地,原本以漁獵維生的族人,開始在這小小的河階上種植作物,其中最大宗的就是水稻,因此梯田成了河右岸最動人的景觀,如今雖然許多田園荒蕪,但因外來侵入者的壓力而遷徙成的部落,卻為這段歷史留下永遠鮮明的印記。 觀音山平埔族人的抗清事件 松浦河階南段的尋腰溪左岸,有一座海拔 二百二十七公尺 的觀音山,山下的小部落,則是清道光年間,從西部流亡而來的西拉雅族人以及馬卡道族人所建立的觀音山部落。 在西部就因受不了漢人的壓力,而流亡到東部石平埔族人,沒想到在清光緒20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山的官吏和軍隊無法領得朝廷的俸祿和補給,乃以各種名目在各地庄社強徵暴斂,導致人民怨聲載道。第二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各地民心思變,不再甘於遭清兵壓迫,族人乃相繼發起抗清事件,前後兩年間,玉里到池上地區的西拉雅平埔族部落間,先後至少發生兩次以上的抗清事件,其中尤以觀音山事件為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觀音山的平埔族反清事件,起因及事件經過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整起事件致使地方動蕩了二、三年,最後平埔族人還是不敵清兵的精銳武器,只得乖乖「獻穀乞降」,歷經過這些紛爭與對抗之後,致使觀音山部落的元氣大傷,許多來自西部的「熟番」都不敢再表明身份,反而隱身在阿美族人之間,成為失去民族,甚至失去身份的一群人。 高寮部落的變遷 赤柯山下的高寮,也是一個族群衍替複雜的古老部落,光是高寮地名的由來,就顯示了這裡複雜的關係: 一、清代末葉住在大庄的平埔族人,經常到觀音山去放陷阱獵,阿美族人養的獵犬卻經常將獵物帶走,平埔族人為了報復,乃使計毒殺部落中的狗,於是此地乃成了「邰狗寮」,後來簡稱為「狗寮」,戰後才改名為高寮。 二、日本時代的高寮地區仍有許多樟樹,客家人來到這裡開採樟腦,建立腦寮以製作腦油,當時玉里到高寮必須綾道玉里大橋再北上,看到一間高高的腦寮就到了,高寮也就漸成為地名了。 如今的高寮,為玉里鎮河東地區另一個規模較大的阿美族部落,每年的豐年祭也相當可觀,加上部落中還有客家人、福佬人以及平埔族人居住,同時又是玉里通往赤柯山必經之途,每年經過這個部落的人相當的多,只是大多數的觀光客只會追求風潮和熱鬧,願意停留在部落中,重新認識歷史與文化的朋友,永遠都是少數,這也正是缺乏「周全觀光休憩設施」的高寮,無法吸引觀光客的真正因素。 玉里大同餐廳午餐 劉還月的人文旅行,從來都把飲食視為豐富旅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我們對於食物的需求,就是在地、自然、新鮮與原味。 我們來到玉里,當然不能錯過花東縱谷中最大城市的傳統小吃了,但我們不要只是吃玉里麵而已,而是安排在玉里老字號的大同餐廳中,享用新一代主廚以當地、當令食材,料理出的鄉土美食,相當美味又具巧思。 璞石閣憶往 玉里的舊稱為「璞石閣」,說法有三:一是布農族語中「灰塵蔽日」之意;二是阿美族所指的蕨類,相傳早期此地盛產蕨而得名;三為台灣鎮總兵吳光亮開通中路來到玉里,見到秀姑巒溪畔佈滿純白的未雕琢玉石,因而稱之為璞石。 古老的玉里原為阿美族及布農族的接壤地帶,清道光九年(1829年),來自前山的西拉雅族人流亡到卑南平原,卻受到卑南族人的排斥,只得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沿著卑南大溪上溯花東縱谷,最後來到拉庫拉庫溪右岸與秀姑巒溪左岸共同形成對沖積地上,建立新的部落,也就是大庄部落(今屬長良里)。 日本時代以後,當局為了開發後山的資源,先開闢了花蓮港,又建了花東鐵道,當時所召募的工人中,有許多來自竹、苗地區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就此落腳後山,玉里的客人城,正是因此而建立的客家庄。 「後山保障」保障了誰? 被稱為花蓮第一間開埠廟宇的玉里協天宮,創建的肇因是吳光亮開通中路後,所帶來的官兵因水土不服,因此在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首建此廟,並獻有「後山保障」匾額一方,以保障深入後山官兵及漢民的安全。 如今的玉里協天宮,已成為玉里地區最重要的人群大廟,不只漢人敬為主神,許多原住民也都前往祈求關聖帝君保佑閤家平安,廟方更以吳光亮的建廟功績以及「後山保障」匾做為鎮廟之寶,較少人在乎的是,清代中路飛虎軍總兵吳光亮開通了中路之後,對於後山族群的壓迫與殺戮,致使許多族人都被迫離鄉背井,流亡過日,不僅使得他們的文化受到極大的傷害,更是促使秀姑巒阿美群勢力衰竭的重大因素。 玉里的客人城 儘管文獻記載中,最早移居玉里的客家人,可能是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來自廣東的移民沈私有、陳唐、羅江利等17人,東渡到玉里拓墾。但玉里客人城的建立,卻始於清末台灣施行「開山撫番」政策時,官方在廣東汕頭設局召募了許多客家人來到後山,玉里由於位於阿美族和布農族間的緩衝地帶,也就成為官移民入墾的主要地區之一,巡撫丁日昌先後幾批直接在廣東招募的潮民中,有不少人就撥到客人城開墾,到了清代末葉,當時璞石閣、客人城兩庄已有88戶,總人口728人,可見當時已見「客人城」之基本規模。 如今的客人城,更是玉里地區客家文化的重鎮,尤其是這些年來,多出了一個到處亂撒錢的客委會,更讓客人城內外多出許多「客家」的識別標誌,只是這些「客家」標識到底跟客家有沒有關係,就要由各位朋友來親自判別了。 平埔族人流亡的舊庄 清道光年間,進入大庄開墾的西拉雅族人,以帶來的牛、豬和布農族人修睦,才換得穀物和立足的土地,幾年之後才漸成部落,陸續吸引一些同族遷來,人數日益增多,最盛時傳有四、五十戶人家,已成相當大規模的部落,大庄之名也因此而來。 西拉雅族人在兩河匯流處所建的大庄,由於地勢低常遭到水患,因此約在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前後,便有族人相繼搬遷到秀姑巒溪右岸建立新部落,仍稱為大庄,今則隸屬於富里鄉的東里村,原本所居的大庄則改稱為舊庄,現今的行政劃分則在玉里鎮的長良里。 平埔族人搬走之後的舊庄,入替的則是客家人,尤其是日本時代以後,日本人又從北台灣召募客家人到後山,這些客家人除了一部分成為修建鐵路的工人之外,其餘大多開口種植煙草,為了增加誘因,日本當局特別從大阪進口許多格局一致、尺寸齊一的大阪式菸樓,配售給農民使用,當時的大庄便建有多棟太子樓式的排煙口的大阪式菸樓,如今雖因老舊而被拆了許多,但在寬闊的水田間,還是可見到一些舊式菸樓的殘影。 新建的大庄部落 清道光二十五年起,西拉雅族人為了躲避水患,相繼遷離秀姑巒溪左岸的部落之後,他們選擇了河的右岸,建立新部落,也就是富里鄉東里村的大庄。 西拉雅人搬到東里另建大庄後,到了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雖然為了對抗清史的暴政,爆發過血流成河的抗清起事,也就是所謂的大庄事件,致使許多族人受到傷害,但東里的大庄一直都是西拉雅族流亡到東部後,聚居而成的最大部落。 如今的東里大庄,不僅仍保有一座祭祀祖靈的公廨,奉祀著西拉雅族人的祖靈阿立祖,每年仍舉行牽田的祭祖儀式,近年雖因人口外移而愈不受到重視,但能在遙遠的東台灣,依舊保存古老的平埔族祖靈崇祀,實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事。 15:40 北上花蓮,各自返家 這一次的旅行,我們計劃看完西拉雅族的兩個大庄之後,約在下午三點四十分左右結束,租用的遊覽車將送各位到花蓮火車站後,旅行便告一段落了。 請每一位參與旅行的朋友,及早訂好回家的車票,為了避免因行程延誤而錯過搭車時間,請各位朋友們訂下午五點以後的車票。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208秀姑巒溪的襲奪灣、阿美族與右岸的流亡移民們」參與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台灣東部的多元民族、歷史沿革、流亡故事、地理變遷、地方特色、族人生計…等的朋友,但受限於遊覽車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三十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的費用是3900元。 情義相挺救荒本草堂,預付2007~2009年活動費用,預付金額的餘額,仍有50000元以下者,特別優惠3800元;預付金額的餘額,超過50000元以上者,特別優惠36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遊覽車車資、在地特色飲食(三餐)、早餐、香客大樓住宿費用、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元) 二、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2劉還月的人文旅行【人生風景】〕 襲奪的河水,漂移的民族 ──秀姑巒溪的襲奪灣、阿美族與右岸的流亡移民們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生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