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伊達邵的舊社跡、活盆地的新生計──日月潭邵族四社的百年遽變與今貌
2012/10/29 06:36:04瀏覽1764|回應0|推薦2
★這是一個收費性的活動,為方便統計人數,若您不想參加,請不要隨便按參加,謝謝您。
★報名表在本文之最後,參加過活動的老朋友,想參加只需按參加便可,沒有參加過活動的新朋友,務請將報名表填妥並且回傳給我,才算完成報名手續,謝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個旅行,卻無法參加,也歡迎您轉貼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您!

就因為開放了中國旅客的觀光,日月潭成為台灣最擁擠的觀光景點,加上毫無內涵與品質的旅遊行程,使得這個原本最具知名度的風景點,變成了被大多數觀光客廉價消費的場域,誰還曾在乎過這土地生養過的民族?在乎過日月兩潭的水,寫成多少歷史?
就因為那日月兩潭的水,讓這個偏遠的山區,幾乎成為每位入侵者不會放過的目標。
就因為這個理由,分佈在日月潭鄰近地區的邵族人,從清代初葉開始,便因為接受西方的宗教與教育,而成為獨一無二的「化番」,卻也因為獨特,長久以來,研究高山族群的研究者,認為他們屬於平埔族群,研究平埔族群的研究者,認為他們應該是高山族群,於是乎,這些人在歷史的荒謬間,不斷地被的擺盪,直到太平洋戰後,執政者給了他們最後的定位,也就是「德化社」。
為什麼叫「德化社」?霸權主義者理所當然地認為,「以德教化」已是當權者給予人民最大的恩寵;事實上,只是換一個角度,給原住民不同的歧視罷了,可惜在漫長的三、四十年白色恐佈期間,沒有人敢提出任何異議,於是乎,這個依達邵族最後的舊社,成為各國觀光客們「穿山地服,和酋長合影留念」的觀光景點。
漫長的觀光歲月,讓這個依水而生的原住民族,傳統的文化一而再地被廉價消費,幾至消失殆盡之境,就連邵族人古老的吊笘(四手網)和水上浮田,如今都不容易見到了,從古老的水裡社(水社),到最後的剝吉社(今「德化社」),能夠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如今的日月潭,除了山光水影,或是湖上遊覽之外,有沒有可能重新看見這個日月之潭的歷史或者人文呢?
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決定走訪日月潭,除了想帶朋友們重新探看邵族的生活與文化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重新面對過去我們從來不會在乎過的頭社盆地。
在日月雙潭的故事中,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日潭和月潭原本以拉魯島為界,日本人為了蓄水發電,淹沒了較低矮的山丘,因此日月潭乃合而為一…;但另有一派新的觀點認為,月潭為現今之日月潭,日潭則為現今之頭社盆地,因此頭社雖然逐漸乾涸,但仍保有世界地景奇觀的活盆地。
近些年,更有人獨鍾於這個特別的環境,不只在這裡經營有機的農產合作社,推展在地的無毒、當令食材,讓地方產業能夠大力發展起來,更一心一意要打造日月潭生態博物館,以圖一個永續的夢,這樣的一個人,對土地要懷有多麼濃烈的情感呢?
其實,這是永遠說不真切的土地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去看看吧!
2012年12月08日(星期六)
07:00 新店捷運站出發
準時,不該只是避秦山旅行家族的準則,更是每一位朋友,都該堅持的生命態度。
08:00 中北部朋友的上車地點
這趟旅行我們將走國道三號轉國道一號再轉國道六號,從愛蘭交流道下接台14線,直達日月潭。我們將視朋友們的報名情形,開放一、二個點以方便住在中北部的朋友們報到上車。
水沙連四社尋跡
文獻上的水沙連六社,計有兩社位於埔里盆地中,分別為屬於泰雅族的眉裏社以及屬於布農族的埔裏社,真正分佈在日月潭地區的僅有四社,分別是:審鹿社、貓蘭社、水社及頭社,這四個原屬邵族系統的部落在清道光年間,受到郭百年事件的影響,逐漸受到外來勢力的壓迫,迫使許多族人向日月潭遷徙,原本的舊社因而漸成漢人的聚落,舊社的歷史甚至完全被埋藏了,讓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所謂的邵族人,指的大概就是住在「德化社」的那些「番王」吧?
我們既然要到日月潭來尋訪散迭的民族與歷史,怎能錯過這些寫滿民族故事的土地呢?
審鹿社在那裡?
審鹿社也被稱為沈鹿社或沈碌社,位於今魚池鄉新城村,原本是邵族四社中的一個大社,郭百年計畫進墾埔裏社之前,曾在這裡開墾土地四百餘甲,並築成土圍,自此以後,漢人大量入遷,邵族人逐漸被迫社地,少數邵族人被漢人同化,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一個漢人的聚落。
如今的新城村,有一條以香茶為名的巷子,說明了這裡的農產品,主要就是以茶為主,尤其到了日本時代,以日月潭為名的紅茶大行其道,許多農人也開始改種紅茶,這裡成了台灣外銷紅茶的重要產地,近年來,種植紅茶的農人雖然少了,但在農人的用心經營下,不只都有了自己的紅茶品牌,有機栽培,堅持手摘,自己製茶所生產的紅茶,品質更是優良,絕對可以和茶改場魚池分場與農林公司魚池製茶場相媲美。
貓蘭社的變遷
文獻中的貓蘭社,邵語人自稱為Katafatu,位於今魚池鄉中明村,同樣也是在郭百年入墾之後,這裡才逐漸成為漢人的移墾地,原本世居的邵族人,只得陸陸續續地遷移到貓蘭舊社北方甚遠的大茅埔,日本時代,另有部分族人遷到貓蘭社東南方之番仔田,不久後跟石印合併,成為剝吉社的一部份。
原本的貓蘭舊社,漢人從清代開始,陸續建立了貓蘭、毛蟹穴、田螺烏、山腳、有水坑…等聚落,到了日本時代,當局於明治年間實施行政區域重劃,這些小村庄又被劃入貓蘭庄,太平洋戰後,民國三十五年改稱中明村。
古老的貓蘭社,建立在南北排列的小盆地群中,盆地中有南港溪流過,因此族人才能在這個規模不大的盆地中,建立一個古老的部落。
風景與自然的秘密世界
來到日月潭,但我們的重點不會是在所謂的「觀光景點」,而是環潭而行的環湖公路,雖然日月潭環湖的路面到潭面之間,有一段相當大的落差,卻也因此讓日月潭保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在許多釣魚人走出來的羊腸小徑,或者是風管處規劃的步道,只要沿著路往下走,不只可見到許多珍貴的植物,更有不少水鳥與動物。
至於風景,小徑的末端往往是許多玩家的「私房景點」,其實每個人都可分享這些自然天成的藏寶盒,問題在於你願意以什麼身份,在什麼地方親近這些自然山水呢?
大竹湖的「日月湧泉」?
進入日月潭的環湖公路,第一個拜訪的地方是大竹湖,這裡原屬水社的部落之一,邵族人原始散居於大茅埔、石印、竹湖raws等地,日本時代初期大茅埔、竹湖合併於石印,到了日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日月潭為了發電築了大壩,邵族人被迫放棄石印,遷於剝吉社(barawbaw,也被寫成卜吉社),原來在日月潭畔的舊部落,全被淹在水中。
如今的大竹湖,最重要的地景便是觀光宣傳的「日月湧泉」,其實根本不是泉,而是日本時代的「越域引水工程」,日本人為了讓日月潭有豐沛的水源,於是在仁愛鄉武界部落的濁水溪上游築水壩,並且從鑿通一條地底隧道直通日月潭,將河水引進日月潭,且於採地下引道,送到日月潭的水彷彿就是從地底下湧出來似的,因此才有「日月湧泉」之名。
就因為這個水源來自於含砂量極高的濁水溪,送到日月潭的水經常是混濁的,因此形成了出水口一帶日益嚴重的沈砂堆積作用,使得附近的水域逐漸淺淤,而必須經常進行清淤工程,但效用不大,淤積的土方方便了許多水生植物的生長,更是潭內魚蝦棲息繁殖的重要場所,也是鷺鷥、夜鷺、翠鳥的棲息地。如果是候鳥遷移的季節,更可見雁鴨成群、蔚為奇觀。
12:00 剝吉社午餐
大多數人來訪日月潭,主要的標地都是潭西的觀光飯店區,既使到了今天,大多數人選擇遊潭東的方式,都是搭船前來蜻蜓點水一番罷了,這樣的觀光客既使來到了「德化社」,也只是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便心滿意足了,至於何以潭邊會有這樣一個大社,大社又何以「德化」為名,恐怕不是那些觀光客們願意去想的。
在邵族人的世界裡,這是他們最後的水社,或者叫做剝吉社,這裡有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既使因不同的統治者不斷地將他們推向觀光,邵族人還是保有自己的文化思維,而這也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的伊達邵。
我們選擇在商市林立的「部落」用午餐,正是要朋友們從更多的面向,來感受邵族人這麼多年來身處的困境和無奈啊!
「德化社」風景區
日月潭的發電工程淹沒了潭邊原屬於水社的大小部落,日本人於是將邵族人集體移居於剝吉社,這個新建的部落衹允許邵族人在此居住,以維持邵族文化的完整,也因此原本四散的邵族人,也紛紛設法遷到這裡,成為邵族人最後的落腳地。
日本人在日月潭建大壩以發電之後,同時也開始發展日月潭的觀光旅遊事業,將邵族的祖靈聖地lalu(珠仔嶼)改稱玉島,並建「玉島祠」神社,奉祀日本的水女之神「市杵島姬命」,同時要求邵族人表演「舂石音」和歌舞,另有一些族人投入操木舟表演,很快地日月潭便成了台灣的風景名勝,直到戰後,台灣的政府同樣將邵族人觀光化,遊人飽攬山光水色之餘,最重要的就是要到「德化社」看看日月潭的「番王」毛王爺。
國民政府來了,將原本的剝吉社改稱為德化社,顯露出的是漢人「王尊番卑」的威權主義與迂腐思想,除此外更進一步地將即這個民族觀光化,直到今天,在這個不斷被政治力操弄的觀光部落中,一般人根本看不到邵族的文化,所有呈現的大都只是感觀式的觀光商業機制而已,而如此粗淺的觀光文化,竟然也可以滿足大多數的觀光客們,這是為什麼呢?
伊達邵族的部落區
九二一大地震時,日月潭的災害不輕,日月村只得將原本的「邵族文化村」改建為災民收容的家屋區,只是邵族人並沒有採用組合屋,而且自行設法上山取材,並且自立建屋,蓋出了富含部落文化風味的家屋,因此非但沒有在三、五年之後,就被迫拆除,反而發展成結合傳統與現代的部落屋。
幾十年之後,原本只是收容災民的家屋區,反而成為伊達邵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伊達邵族人最自在的文化部落,每一棟家屋中都可能供有傳統的公媽籃,以及重要的日月盾牌。
德化社碼頭與剝吉社港
在觀光客的眼中,進出「德化社」最重要的門戶就是德化社碼頭了,戰後以來,這裡一直是觀光客們遊潭的重要一站,開放中國觀光客之後,這裡更是日月潭遊程中最重要的景點,政府當然更積極的「建設」,使得這個碼頭變得非常的熱鬧,隨時可見到的觀光客,帶來的當然只是無盡地喧鬧與垃圾而已。
在德化社碼頭中除了日夜來去的觀光遊艇之外,根本就見不到伊達邵族人的船,賴水維生的邵族人,難道現在完全脫離水岸的生活了嗎?
因為水產豐美才來到日月潭的邵族人,怎麼可能完全離開水來過生活呢?只是現代社會的遽變,許許多古老的邵族文化與智慧,很難再受到功利至上的現代人,以更寬厚的心態來面對。
就在「德化社碼頭」的西南境,還有一個小小的潭灣,這裡也才是伊達邵族人真正賴以維生的水域,在這裡一定可以看到的是邵族產業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水上浮田和四手網。
其實一直都有人感到好奇,為什麼日月潭的潭面上,會出現許多一塊塊的「綠地」?另外在一些塑膠筏的一頭,還有一個個像是可以吊掛東西的設備?這些是什麼東西呢?又有什麼功能?
答案很簡單:這就是著名的水上浮田和四手網。
水上浮田和四手網都是邵族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清代的《諸羅縣志》中,就有「水沙浮嶼」的完整記載:「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曲屈如環,圍二十餘里,水深多魚,中突一嶼,番繞嶼以居,空其頂,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架竹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隔岸欲詣社者,必舉火為號,番划蟒甲以渡。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大飛動,海外別一洞天也。」
至於四手網,更是日月潭邵族最具代表性的漁撈文化產物,過去只要一個吊網、一個竹筏與一個船屋,趁著入夜之際,將四角掛有燈具的吊網放入水中,將魚群引誘入網,一、二個小時後就能拉起,往往網中已經是漁獲滿滿,因此許多族人乃依此撈捕潭中的魚維生。
水社遺址
邵族人一直被稱為「水社化番」,這個名稱乃因水社而來,水社又稱為水裡社,邵語稱為Kankwan,都是一些圍繞在日月潭周圍地區的大小社,曾經是邵族人最主要的大社,包括的部落有:水社 kankwan、石印su' in、tarinkuan、大茅埔waqrath、竹湖raws…等。
日本時代昭和九年,為了讓日月潭蓄水發電,在水尾附近建了水社壩,淹沒了水裡社大部份的土地,其他鄰潭的小社也全都被淹掉了,如今只能在日月潭西南境的潭邊,透過山明橋附近的明湖進水口,以及水尾的水社壩,藉以憑吊這個屢次出現在史書上的古老大社。
18:00 頭社晚餐
我們將要離開日月潭的湖區,來到此次旅行重點的頭社地區,主要是為了晚上的「台灣農夫」開講。
至於晚餐,當然也是在頭社享用,台灣農夫生產合作社產銷的生態農業產品都直銷美國了,來到頭社,又怎能不好好品嚐一番呢?
「台灣農夫」夜話
「台灣農夫」不只是一句名詞,而是一群有想法的朋友,在日月潭鄰近的農田,努力推展「生態農業」經營出的農產品牌。
台灣農夫的靈魂人物是王順瑜,他是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的總經理,這個合作社是他實踐「生態農業」的一個夢想實驗室,但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別人都把理想掛在嘴邊,他卻勇敢去做了。
十餘年下來,別人只看到他的成功之處,刻在他心版上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唯一堅持的就是不肯放棄,如今終於可見到一定的成果與規模了,如此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我們豈能錯過?
22:00 夜宿「台灣農夫」農宅民宿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將台灣的農村活化吧,農田荒了,他們承租來做各種農產品,農舍空了,他們將之租來試著經營民宿,我們選擇住在頭社,當然是為了表達我們對於這些浪漫卻又務實的新農人,最真切切支持。
2012年12月09日(星期日)
07:00 農舍民宿早餐
夜裡住宿在真正的鄉村農舍中,希望朋友們體驗到的是真正的農村生活,早上起來當然也是和農家一樣使用簡單的食物,唯一的目的就是填飽肚子,對大多數的農人而言,這才是最真切的期盼啊!
跟著農人下用工作
自古就有一句形容農人生活與生產方式的話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許多人可能以為那是指農人的工作時期,其實還包括了農人如何躲避毒辣太陽的智慧,因此早上早早吃過早餐後,趁著太陽剛上昇之際就趕緊下田工作,大約到了中午十一點左右便收工休息,吃過午飯還要再睡個午覺,二、三點鐘以後才會再到田裡,如此非但每天可以爭取最長的工作時間,更可以避開炙毒的太陽傷人…。
這一次品旅行中,最重要的體驗就是跟著農人一起下田,如果當天工作的農人超過參與旅行的人數,那我們每個人都分別跟一位農人下田,不管農人當天的工作是化麼,我們希望確確實實的參與、學習,認認真真地去感受農耕的智慧與農作的辛勞!
頭社活盆地的「生態農業」
我們預計的農耕體驗,約在二個小時之內結束,但我們並沒有要離開農場,只是換一種方式學習,這堂課叫做「頭社活盆地的產業概況」。
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在頭社已經經營了許多年,對於這裡的風、水、土以及特殊氣候,都有一定條件的認識,因此我們將以直接走訪農園的方式,一方面來認識各種菜蔬、水果,每一種作物不同的特性,反應出的正是最有價值的部份;此外,在這個處處以「生態農業」為招牌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認識「生態農業」呢?這一回透過親眼目睹,相信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冬天更是種植蔬菜的最佳季節,但為什麼永遠都只有那幾道菜,才會是最佳的菜餚呢?認真探究,您必然會發現,任何植物長在不同的地點、時間與向位,都有它的道理的。
復育中的水社柳
又名金柳的水社柳,是日本時代在台灣發現的特有種植物,全世界中出現在台灣,以水社為名主因發現地日月潭本就是邵族的水社。
曾經是日月潭上最常見的植物,水社柳早期常被用來作為河川護岸固坡、水土保持的樹木,除此外並無其他用途,因此當人類大量入墾水沙連時,不斷地過度開發而逐漸遭人砍伐,到了二十世紀中末葉,經林務局評估保育等級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作物。
近些年來,開始有愈來愈多的農民懂得保育的重要性,於是利用頭社一直存活的十多棵老樹,做為無性繁殖的母樹,如此雖可讓它們的滅種壓力暫時延緩,但仍難以避免基因衰退的危機,在地人士為了徹底解決問題,還是努力地回歸到種子繁殖,如此才能產生不同的親代,以利永續繁衍下去。
連結起荒廢農地與小農耕作的「台灣農夫」,除了努力推展「生態農業」經營農產品牌之外,更全力投入水社柳及其他眾的在地植物的復育工作。
頭社的前世
也稱為田頭社的頭社,邵語稱為Shtafari,是水沙連六社中最早和外界接觸的部落,也是邵族四社中最重要的大社,無論人口及社地都有一定的規模,直到郭百年率眾入墾後,頭社才有漢人的勢力入墾,但一直只限於外圍,直到清光緒年間,才有大規模的漢人入墾頭社盆地,加上瘟疫肆虐,新多族人為了逃避惡疫,紛紛遷移到盆地南緣的丘陵地外,漢人也才有機會長驅直入盆地中墾作,到了日本時代初期,邵族人再度遷移到雨社山(亦稱雨傘山)下的大平林,也就是現今水里鄉的頂崁村,部份遷到水社;自此邵族的勢力逐漸退出頭社,漢人也因此而漸成頭社的主人。
除了邵族人在頭社盆地的衍替之外,更有人認為古老的日、月兩潭,並非指現今的日月潭,日潭指的是頭社盆地,月潭則為現今的日月潭,後因日潭逐漸淤積,日本人來了以後又提昇了月潭的蓄水量,致使兩潭漸不對等,頭社盆地才漸被遺忘,消失的日潭也只能從月潭中新一塊出來充當了。
12:00 頭社農家飯午餐
午間我們還是留在頭社吃午飯。
早期的農家為了應付勞動者的體力需求,都會準備方便、簡單的農家飯,我們也希望在頭社能夠找到如此有在地特色的風味餐飲。
頭社活盆地
海拔六百餘公尺的頭社盆地,無論它的前世是否為日潭,但必然是一座湖泊,後來因為泥沙淤積等因素,加上湖水慢慢地消退,終而形成一個泥濘的濕地,這也可能是促使邵族人離開的原因之一,換來的則是入墾的漢人,對於擅於農耕的民族而言,廣大的泥沼地雖然讓開墾的先民不必為了尋找灌溉水源而傷腦筋,但像是沒有底的泥沼地,卻也讓他們無法使用耕牛來耕種,農人們為了解決問題,遂在農閒之時,利用牛車搬運山土來填實泥沼地,以利耕作,但剛填時表層是土,時日一久,底下依舊又出現水澤,迫使得許多農人放棄這裡,只在盆地的四週種植作物。
除了早期的耕牛隻常會深陷其中之外,大多數頭社盆地的田地上,只要用力踩踏或跳動,附近的地都會跟著抖動,因此活盆地之名乃因此而來,另也有人稱為「曼波田」;沒有人知道盆地有多深,好奇的耆老用4、5公尺長的竹竿往較鬆軟的地面插入,整根竹竿會沒入土裡,且根本不見底,因此留給在地人許多神話傳說的空間。
頭社活盆地的新農業
透過地質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活盆地中的沼澤,乃是歷經數千年的水草生長與淤積交互作用,因此形成盆地中那一大片面積廣達五十公頃、深達數十公尺的濕地,由於處於不透氣的沼澤環境,使得埋在其中的有機物不容易被分解,日積月累之下,逐漸形成了泥炭混雜的現象,長久積累的結果,也就成了這一大片的泥炭土。
主要是有機物質加上水的淤積,逐漸形成的泥炭土,是全世界最廣泛且最重要的有機質培養材料,早在十八世紀就已被用在蔬菜及植物生產…等方面,可惜早期頭社的農人,對泥炭土毫無認知,只想改成可耕的硬土,其後雖有農人勉強在上面耕作,往往因收成不良而任其荒廢,因此頭社雖有盆地,卻沒有特色的農產品。
直到「台灣農夫」團隊進駐頭社盆地後,發現這裡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質地形和地質,才在不斷地試驗下,種植各種作物,其中尤以金針最為成功,每年都能獲得相當的經濟收益。
教漢學的英文堂
從最早伊達邵族的頭社,到今天大力推展觀光的頭社盆地,不同的民族衍替中總會帶來不同的文化,更也可能留下不同的信仰,而今在頭社盆地,就有許多的民族留下的歷史記憶。
曾經在日本時代扮演漢學私塾的英文堂,早期被稱為「古厝學仔」或「古學仔」,廟是在朝光緒年間,由在地耆老到在德化社(今日月村)的益化堂,奉請關聖帝君分靈設堂於自宅之中,到了日本時代的大正五年,才由私壇改更為公廟,並且以鸞堂的形式幫人治病、消災、解厄,其後才轉為教人讀書識字甚至是漢學的私塾。
供奉關聖帝君為主神的英文堂,至今仍是頭社地區重要的角頭廟。
又見三仙國王信仰
頭社盆地為東南境,還有一座三聖宮,供奉的主神是三山國王,地老耆老指出這些神原本分散奉祀在民宅之中,為早期客藉移民用以「防番害」以及祈雨之用,據說每當住在鄰近的邵族人或布農族人出現於盆地外緣的山頭上,三山國王就會顯靈率兵士作操練狀,用以嚇退原住民.也因此地方人士認為王爺有「嚇番」之能,因此才建廟以為奉祀。
隨著時空的演變,三山國王「嚇番」的事蹟漸成傳說,且原本的客家人漸被福佬話,也無人再堅持三山國王的名號,福佬人乃以三位神仙稱之為「三仙國王」,成為台地第二處因信徒改變,連神號也被迫改變的三山國王。
15:40 取道台三線北返
旅行結束了,有更多新的旅行在等待我們。
這一次我們將取道台二十一線北上,在愛蘭交流道上國道六號,再轉接國道三號、國道一號北返台北,在中北部上車的朋友,都可在上車地點下車,再自行回到溫暖的家。從台北出發的朋友,則同樣回到新店捷運站解散。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212伊達邵的舊社跡、活盆地的新生計──日月潭邵族四社的百年遽變與今貌」文化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日月潭邵族的分布、原住民與漢人的族群關係、生活文化、地方產業、民間信仰…等的朋友,但受限於小巴士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三十位以內的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每人的費用是3900元。
情義相挺救荒本草堂,預付2007~2009年活動費用,預付金額的餘額,仍有50000元以下者,特別優惠3800元;預付金額的餘額,超過50000元以上者,特別優惠36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遊覽車車資、住宿費用、在地特色飲食、在地風味餐、早餐、講師費、司機小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2劉還月的人文旅行【人生風景】〕
伊達邵的舊社跡、活盆地的新生計
──日月潭邵族四社的百年遽變與今貌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生 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99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