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1 19:18:14瀏覽1143|回應0|推薦4 | |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這是劉還月致力經營的人文旅行扎記,不只寫旅行,更寫風土、自然與地景,若您對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有興趣,歡迎加入「避秦山旅行家族社團」:http://www.facebook.com/groups/liusir/ ◆ 恆春半島東南境的的海岸線上,有一座頂部平坦、突出向海的大海岬,就是知名的出風鼻,這個恆春半島東境最突出的鼻子,乃是單斜抬昇的樂水層砂岩地層,在抬升的過程中次第形成海蝕平台,也就成了今天海岬上平坦的台地。向來突出伸入大海的平坦台地,長年受到季風的影響,迎風面只有匍匐生長的矮灌叢得以存活,山頂的平台上由於沒有任何依靠,平時辛苦成長的灌木或喬木,往往遭到強勁的東北季風或者夏季颱風的侵襲,而遭到連根拔起,致使平台上長不了什麼樹木,反而是貼地而生的野草長得很好,也就成了遊人口中的「出風谷大草原」了。 至於「出風鼻」這個名字,當然是因這裡的風而得名的。沒有來過這裡的人,能的感受到的風,大多是輕描淡寫的:「長期且強大的風,致使礁岩風化形成各式各樣引人入勝的造型,致使高低落差參差不齊…」,唯有親自走到出風鼻,才能感受到風的萬千種風貌,其中最令人感受深刻的,莫過於風的破壞力以及侵蝕力。 如果你是從北往南走,愈向東走向岬角,就愈能夠感受到風愈來愈大了,既使在春夏之際,綿延不絕的風使勁地將人往前推,像是要把人搬倒似的,接近岬角轉彎處,風突然變得又大又急,像是從天而下的千斤之力要把人撲倒似的,大多數人都是給立困難、舉步維艱,但只要一轉身,進入了岬角向南面,似乎就出了風牆,原本的狂風大作立刻成了遠遠迴旋的風聲,似乎跟這個世界沒有太大的關連;如果你是從南向北行,來到出風鼻的南邊,天地仍是一片寂靜,遠遠的風聲似乎有點不太真切,一走上了鼻尖,撲天灌來的強風讓人瞬間失去重心,紛紛前倒後仰,好不容易立了身,才發現難以往前移動,只能放低身體,沿著鼻尖繞過岬角,但撲面的風往往吹得令人難以呼吸。 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只讓風成為出風鼻成為最大的特色,同時也帶來的災難,至今仍散落在出風鼻到呷呷連之間,被撕裂成好幾塊的貨輪殘骸,原本是一艘二萬八千噸的聖文森籍幸福洋號貨輪,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從中國廣西載木屑片及紙漿計畫到花蓮港,卻因機械故障,又逢弗恩颱風侵襲,二十三日漂流到出風鼻外海觸礁,船員被救出後,巨大的貨輪就擱淺在礁岩上,屏東縣政府曾要求將船移除,但陸上無路,海底礁岩密佈,只得任其浮沉於海岸邊,無人聞問之後,船身何時分解成幾個塊體,何時又被颱風及海浪分別推送到岸上也沒有人在乎,如今,船頭及鍋爐的殘骸,散布在出風鼻南方約四、五百公尺處,船身、船底及大大小小的扭曲變形殘骸,一路四散在巴丹溪口及呷呷連的私人漁寮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