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2 23:18:26瀏覽616|回應1|推薦20 | |
我在上海。 寫這個專欄的初衷,除了針對台灣本地的情況,還離開家鄉,遠赴其他國家與城市,認識了許多人,總是試著想要透過對他處人、事、物的觀察與資料蒐集,回頭看看台灣人還能怎麼走,才能走得更遠,才能在全球化的社會,於逆境中奮發向上。 透過社會觀察的論述,我們到底看到什麼? 無可諱言,身為作者,同時也是觀察者,在力求客觀之餘,文章中不免加入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與意見。唯一不變的絕對客觀內容,是蒐集而來的資料,我盡可能不做任何更動(除了文法、翻譯,以及過於冗長的論述),將其呈現於文章中。我不能避免去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一篇文章的價值,有時正因為表達了一個不同以往的看法,一個充滿勇氣的看法,或是對大眾提出一個好問題的看法而突破僅僅只是論述的效果。 在一切背後,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帶給家鄉,帶給台灣社會一個正向、積極,促使和我共同希望社會安康的公民們,在徬徨中得以穩健走向一個光明的未來。 我寫社會,也讀其他人對社會的描寫。而有一種論文,我認為應該要避免,因為那種論文背後的「面孔」太負面,而且是一種消極、欠缺自信所造成的過度自卑,且因為自卑而容易造成錯誤認識,更糟的是有些人言之鑿鑿的認為自己的認識是對的,還試圖透過文字想讓其他人也贊同自己的想法。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怎麼看自己,我們也會怎麼想像他人怎麼看自己。 有些人的疤痕,臉上看不到,卻在心底深深地烙印。以至於他們表達出來對世界的觀感帶著憤怒與仇恨,總認為自己身處的位置是一個被輕忽,乃至刻意貶低的位置。對外在世界與他人,這樣的人保持絕對敏感,但那個敏感不是對他人敏感,而是「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且往往預設自己被看輕)」。以至於他們永遠不可能對這個社會與他人產生真正的認識,因為這樣的人太自卑了。 臉上的疤痕早已抹去,可是心底的疤痕仍在。 倘若我們不對各種社會評論的論述加以解析,我們很可能不小心的墜入自卑者的嗚鳴而不自知,甚至會不小心習慣了他們的聲音,乃至盲目的信以為真,失去對者個世界光明面的記憶,跟著揣揣不安,跟著成為恨意與焦躁的傳聲筒。 仔細看看自己的面孔!沒有光我們是不可能看見任何東西的。 ※※※作者粉絲頁※※※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