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當中國人對我說(四):讀書能改變命運(上)
2014/01/17 22:48:13瀏覽4263|回應0|推薦10

◎MyPlus加分誌專欄連結

每當歷史重現,彷彿都在為歷史決定論訴說歷史終究難以逃脫一種命定的循環。英國史學家Walsh認為歷史雖然並不存在一個被決定的發展,好像一切都是上帝導演的一場戲,但透過歷史,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規律,因為歷史是「人的歷史」,歷史事件乃是人構成的事件,故人性洞穿了歷史,一次次上演同樣的悲喜劇。

上週和華東師大的一位老師,以及一位研究生分別談到一個話題:「讀書是否能改變人生。」

研究生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積極肯定的,因為有一些跟他一樣來自農村的孩子,進入華東師大讀研,班上大多數學生基本都是公費生。儘管明年開始,政策對於學校的補助方面,開始收取部份學費,但學校會用其他獎學金,使得這項收費不會轉嫁給學生。

另一方面,在上海讀書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有機會在未來謀求教職或某些工作時,能夠有更大的機會留在上海,而不是返回農村。特別是對於已經有教師證的研究生來說,回到家鄉任教和待在上海這個一級城市,意味著截然不同的後半生。

透過教育,實則是有如古老科舉一般,能夠撇開社經背景,以分數換得進入中國前幾大名校就讀,取得更有利於進入職場的入場券,至少到目前,高等教育和國家大考對莘莘學子來說,仍具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

針對這個話題,那位老師提了中國之所以有「讀書改變命運」想法的歷史脈絡,關鍵之一就是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在這之前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鼓勵學生老師對著幹等等政策,一方面破壞了原先的教育體制,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真正想要讀書,從事研究的人失去一個公平接受測試好爭取機會的舞台。如杜成憲主編的:《共和國教育六十年‧第三卷》有一段寫到「知青」劉伍明因為恢復高考之前,想要讀大學的學生面對的情況是:

 

他所在的聯隊平均三四年才能推薦一個大學生,即使推薦,一輩子也輪不到他。兵團裡都是知青,有上海、北京、重慶、湖南和雲南本地的。各個地方的知青都是一個集體,好事當然首先得給大集體,像他這樣幾乎就組不成集體的根本沒門……」(頁31)

 

現在在中國高校中的教授們,多是因為恢復高考之後,得以離開一層層規約森嚴的隊伍,以自身的能力獲得重新選擇與開拓人生的機會。到現在,這個進入中國985或211等高校的高考窄門仍是壓力重重,但通過窄門後,充滿可能性的光明前程對年輕人仍舊帶來無限希望。

反觀台灣,我對台灣的情況是憂心的。憂心的不是台灣學生考不上大學,畢竟考不上如今反倒成了神話。我憂心的是到底什麼才能帶給年輕人希望。

失去希望,等於宣告「對人生幻滅」。

早在2004年,中國大學生在學人數達到兩千萬。十年來,中國陸續也有出身高等教育的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相較中國年輕人仍懷有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台灣年輕人對讀書,以及高等教育所能帶給人生的轉變,好像走進了幻滅期。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的平均經濟水準、生活素質差距不像中國一線城市至內地農村那般巨大,但學歷貶值帶來的問題,包括動搖學習動機、師生關係,以及對讀書意義的懷疑,都帶給年輕人在求學階段與面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過去幾年,公職考試彷彿成了新的希望燈塔,連年公職考試人數屢創新高,但2012開始,力道開始衰退,並持續到2013年。一般人關注的人報考人數對錄取率的影響,我關注的則是「在年輕人對『讀書求學改變人生』的企圖幻滅之後,若連『報考公職好在經濟不景氣』與對『資方和大環境不信任中』擁有一個理想人生的希望也跟著幻滅,那下一個幻滅的會是什麼?接連的幻滅會帶給這一代與下一代,特別是十二年國教這一代年輕人什麼樣的未來願景?成人,包括家長、老師與社會人士,要怎麼幫助年輕人找到一條有希望的道路,讓他們不會徬徨?」

台灣大環境,特別是教育體系中的工作者們必須接受,也不得不接受這個挑戰,在教育歷程中給予學生希望,告訴他們讀書、求學、受教育的價值。故教育不只是幫助學生找工作,還要幫助學生找希望,兩者皆不能偏廢,少了前者,學生的心靈缺乏實際依託,教育回歸博雅教育,不符合現實環境;少了後者,前者使教育變成職業訓練所,失去教育育人的理念。

俗話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但以台灣當前學生於教育場域中的反應來看,幻滅是經濟衰退造成的後果之一,而這個後果又會反過來造成社會更多的不安,試問個人與社會在這幻滅中成長的曙光在何方?

或許,我們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可能的答案……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06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