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如何看中國,寫在離開上海之際
2014/02/19 17:28:20瀏覽906|回應0|推薦18

前些日子,一位台灣朋友來上海旅遊,我帶他四處走走。對我來說,這有點像是來上海華東師範交流半年生活的期末考,考驗我對上海的了解,考題是我向朋友呈現了哪些上海的面目,答案是我怎麼穿透這些面目的表象,向朋友訴說表象底下的本質。

不免俗的,南京路步行街、外灘、東方明珠、豫園、城隍廟、多倫路名人巷、魯迅故居、世博園區等翻開上海旅遊書必載的景點,也是我帶朋友遊歷上海參觀的上海地標。不走這些地方,看不到上海的繁華,上海的光輝。但上海面積約6300平方公里,人口總數卻和台灣兩千三百多萬人不相上下(至2011年末,上海全市戶籍人口達1419.36萬人,全市常住人口2347.46萬人。引自中國《上海政府官方網站》統計資料: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3766/node3783/index.html)。

在旅遊書之外,多少人居住在上海的景點與景點之間,居住在那些張燈結綵,成日訴說現代中國富麗堂皇的上海郊外,那些也是上海的一部分。

來上海半年,靠著雙腳走過、騎自行車東至寶山海濱、西至嘉定上海賽車場、南至閔行交大的路途中,親眼所見所聞上海從來未曾出現在旅遊書上,活生生被忽略的?外地人?,也許他們不是上海的驕傲,但他們卻是上海城市重要人口組成部分,說著各地方言,以及操一口上海話的老克勒,他們交雜生活在大上海的土地上,形成種種衝突卻又盡可能互相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

從市區往嘉定的路上有許多工廠,有許多老舊的,多為兩層樓的屋舍,但從居民的交通工具,可以看到中國對於政策的厲行,出了市區,民眾依舊以電動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並沒有因為遠離都市,使用汽油的摩托車數量就增加。

 

但量化的政策,並不等於質量上保持穩定。北京跟上海的每個地鐵站都有X光安檢設備,理論上進站都得將身上行李放進X光機掃描後才能進站。在北京,政策執行的比較徹底,每個站的安檢人員和民眾都會主動配合安檢,在上海則不然,除幾個主要知名的對外地鐵大站(如浦東機場、虹橋機場),小地鐵站只見民眾無視安檢人員和設備,逕自通過,而安檢人員除了機械性的擺擺手,也不阻止人們通行。

進入不同的上海區塊,你會到見不同類型與文化的人們,靜安寺有如上海東區,來往多見遊客和西裝筆挺、穿著時髦的上海新貴。三林路渡口至凌兆新村地鐵站中間這兩、三公里路,兩三百公尺不見路燈,居民的屋舍、穿著和種種生活有如來到內地鄉下一般,洗浴一次7塊錢的公共澡堂,和靜安寺香格里拉酒店三、四百塊起跳的buffet,宛如上海活生生被切割成兩個世界。

這種感覺和我在台北讀書、工作的經歷類似,有些地方,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如果他沒有試著放棄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不提著膽子和好奇心走入那些平時未曾放在心上的社區、巷弄,一輩子那些地方都不會與視而不見的市民發生關係,而那些地方與人們將被遺忘,被無視,然後剩下的就是一些被信以為真,以偏概全的城市風景,印在旅遊書上,透過鮮艷的油墨,做的是以去蕪存菁為藉口,實則拒絕認識整個城市存在如人性般擁有光明與黑暗面的整體容貌。

朋友臨走前,我帶他看的最後一站是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文化,那是能夠洞悉一個城市人們某條核心價值觀的地方。電影《志明與春嬌二》也借了這樣的場景,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把貼有兒女簡歷的雨傘放在地上,還有一些專業的婚姻仲介,把一排排像是房仲廣告的個人資訊掛在公園各處。人們來來往往,幾處已經有幾位大媽聊起彼此兒女的資訊,互相留下聯絡方式。

簡歷上把重點清楚交代,褪去無謂的客套。年紀、學歷、收入讓人一覽無遺,此外還有對於戶籍的要求,有些上海人希望能夠和上海人共結連理,光有這樣還不夠,戶籍落在上海哪一區也有差異。還有專門以外國國籍為主的徵婚對象。擁有一套房子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會寫在簡歷上,有車自然也要添上一筆。

中國的結婚壓力比台灣大,女性27歲是個坎兒,還沒結婚就要拉警報。上海有許多未婚聯誼的單身派對,連華東師大每年都會舉辦「相約麗娃」(華東師範有條河叫麗娃河),匯集上海幾大名校,只限研究生參加的大型聯誼活動。對於步入家庭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得認真放在人生計畫中的大事。

從上海到西北,聽各地朋友說這年頭養兒子比女兒花錢,因為要幫兒子準備婚房。為什麼父母要擔起幫兒子買房子這個責任?反觀台灣社會,是否人們對於物質條件的要求就比較低?還是我們只是習慣用禮貌一點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對於物質條件的追求,而當今中國社會,民眾比較勇於表達自己的好惡?有希望和沒有希望的交往,在開始之前就已經有了答案,沒房、沒車、沒錢就想「裸婚」,放在台灣社會同樣是個不切實際,若沒了家庭供給就可能淪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上海是個大中國的縮影,貧富差距與文明素質等等,可以從上海的市區到郊區,歷經好幾個層次的高下變化。如果要一口氣把整個複雜情況看清楚,你可以來到吞吐量極大的上海火車站,中國東南西北的人們在這裡,車站內外,用各自熟悉的生活方式上演人生百態。

半年下來,我深深的發現看待中國的困難。中國確實龐大,太多文化與民族差異,當我們想用一個中國的概念概括這一切,往往會顧此失彼,過度頌揚一線城市的發達,同時過度貶抑內地某些有待開發地區的荒涼。一條海峽之隔的台灣民眾猶且如此,更遙遠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看法,以及反過來中國如何了解台灣種種風情,當中的曲解與阻礙硬生生的橫亙在彼此之間。

如何看上海,就如同如何看中國;如何看中國,就如同如何看待一個,毋寧說是看待每個國家都應該要採取的態度,這份態度追求的是我們看待別人的客觀理性,也期望別人用同樣的客觀理性看待我們自身,其目的是避免誤解、歧視與衝突,用廣袤的世界觀尋求彼此共同和諧生活的方法:抱著寬容與同理心,避免帶著優越感的本位主義看待其過去、現在呈現的進步與衰落,面對呈現的一切,加以理性的分析與梳理,在和本國與他國的比較間,試著構想與預測其未來。

離開上海之際,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帶不走的,除了回憶,就是對兩岸之間人文風情的重新認識。此外,有些東西也不會因為回到台灣而消逝,像是國家也好、人民也罷,那「不進則退」、「花無百日紅」的真理。

未來若您有機會造訪中國知名城市,不妨看著一份地圖,在旅遊書標注的知名景點之外,走走那些市井小民生活的社區,相信你會看到更多,也能看得更全面。透過盡可能接近真實的認識,再去述說我們對於一片土地的感受,進而回頭檢討我們自身的眼界和觀念是否開闊且正確。然後我們才能在那些與知名景點的合照之外,深切的表示:「我們來過。」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123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