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4 23:39:07瀏覽943|回應3|推薦25 | |
因為我們不能將兒童送回童年的秘密花園裏,或找到那把魔法鑰匙,將他們永遠所在花園的圍牆內。兒童正逃往更寬廣的成人世界中──那是一個充滿危險和機會的世界,其中電子媒體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那個讓我們能夠期望保護孩子、使他們不接觸這個世界的時代已經消逝了。我們必須有勇氣為孩子做好準備,使他們能應對這個世界、瞭解這個世界、並憑其與生俱來的權利成為其中積極的參與者。
──David Buckingham:《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兒童》
《童年之死》作者大衛·博金漢鉧(David Buckingham)是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常年以「文化研究」取向脈絡,專注分析兒童與青少年和電子媒體間的互動。當中對於兒童在訊息世界使童年瓦解的看法,與本學期閱讀文本《孩子的誕生》同樣談到兒童受現代訊息世界的影響。
博金漢鉧指控媒體是殺死童年的元兇,儘管對支持媒體對兒童有正面影響的意見表示懷疑。面對現實情況,媒體存在已經是一個既定事實,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存在。面對近期反媒體壟斷的爭議與討論聲浪,有感人民的角色不單純只是扮演政府發展經濟計劃底下的受惠者,政治自由和公民權利與避免經濟災難的自由,兩者之間有關聯性。
當資訊不夠透明,人民自身是無法清楚自己的情況,很可能連自身的權益都無法得知,更甭談爭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迪亞‧森(AmartySen)於《經濟發展與自由》討論「軟性的」自由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將發展看成「擴張人們擁有的實質自由的過程」,實質自由的擴張被視為發展的主要目的與手段,自由可分為兩類,其中針對工具性自由,森表示,工具性自由彼此互補,彼此增強。評價個人所得之時,還要看經濟成長對社會福利擴張的影響。當中包括:透明度保障:再公開和透明的保證下,與他人互動的自由。 媒體壟斷,壟斷的不是民眾觀看的訊息內容,而是對人民理當擁有的自由被剝奪的極權暴力。
然而,我們若想捍衛自由,不只要爭取知的權力,更要擁有處理資訊,知的能力。 當紅的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也在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寫道,「一般想法總以為,有品德就是守規矩。亞里士多德卻認為,這是沒抓到美德的最大特點。你就算記住一大堆正確規則,仍不知道要怎麼運用,何時應該運用。品德教育就是要教人分辨,哪一種狀況該用此一規則,而非彼一規則。」
當擁有權力的財團與政黨控制沒有決定權的民眾該接觸什麼,該如何活著,國民又知道自己該如何與現代這個電子媒體、網際網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時代和諧共處?故如何以正確的態度,明辨是非的理性妥善運用各種電子媒體,這並非僅僅是少數專家學者的課題,更是身為國民必須修習的功課。除非,你甘願放棄自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