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從美學教育談攝影:培養一個適當的藝術教育環境、下
2012/12/05 23:27:56瀏覽561|回應0|推薦28

延續上一期的討論,當代英國教育家肯‧羅賓森在《讓天賦自由》書中對於教育,他批判英美教育體系的三大問題: 

第一、都注重某種特定的學術能力。學校往往偏重嚴謹的分析和推理,特別是駕馭文字與運用數據的能力。

第二、學科等級森嚴。數學、科學和語言能力位於學科中的最高級別,人文學科位於中間層次,處於最底層的則是藝術學科。藝術學科里還有級別之差:音樂和視覺藝術通常比戲劇和舞蹈高一級。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將藝術課從必修課中取消了。

第三、越來越依賴某種特定的評判標準。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為了在範圍狹窄的標准考試中取得更高的成績而承受巨大的壓力。

從Eisner的角度看,廣義的創造力是認識不可分割的部份,而認識知識增長的歷程。故當藝術教育成為注重智育的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注定這場以智育為目標的體系達不到最高的知識頂峰。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將藝術教育從智育當中切割更是矛盾的,因為智能並非僅以傳統智力測驗能檢測出的範疇,才能做為一個人認知能力與智能的判準。

藝術能夠擴大想像力,擴大我們的認知,更是使孩子們的知性得到更廣的發揮。Eisner以水彩畫為例,水彩畫有水彩畫獨特的藝術形式。這包括創作者的心智,以及技術:ㄧ張被水浸泡的大張水彩紙因為與不同比率之乾性顏料接觸,當中含括水量、氣溫、浸泡水的時間、畫具等因素,最後對作品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完成一幅水彩畫的認知所需要的形式同時包括我們知道刷具上有多少顏料,在紙上有多少水將使得顏色深沈或褪色,這取決於創作者的靈感,以及對於物質與相關科學 等知識的掌握。 

藝術在西方不被視為與知性相關學科無關,甚至被視為一種影響知性發展的無用之物。但很遺憾,在台灣藝術教育總是在義務教育當中被錯誤觀念犧牲。當西方早早開始檢討失衡的教育,台灣部份思想落後的教師與家長,乃至於某些社群對於教育的狹隘看法,正在扼殺台灣的藝術環境。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環境永遠無法培養出一個本土的李遠哲,本土的吳季剛,本土的曾雅妮,因為台灣沒有「提供夢想的土壤」。更重要地,藝術被污名化,足足落後西方先進國家的多元智能教育觀點數十年。

當藝術精神中最重要的創造力得不到鼓勵,或者那鼓勵只是朝向一個智育,更具體來說是朝向學科考試的目標,這無法給予Eisner所希望孩子生存化育其理想、塑造個體性、與環境共融、與其他社群溝通無礙的環境。



http://www.myplus.com.tw/column_detail.asp?nid=149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mowen
部落格:http://blog.udn.com/linengreen
個人網站:http://studiomowen.net/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10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