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9 15:29:49瀏覽782|回應1|推薦15 | |
本文為對《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在哪裡?》一文讀後感
我的高中學校生活糟糕透了,讀高中時沒有任何一個老師告訴我「為什麼要讀書、考試」、「讀大學的意義」是什麼。他們只是告訴我要當個好孩子,然後認真讀書,把考試考好就是好孩子。他們不談讀大學的意義,而是像說故事一樣說考上好大學,未來就會如何光明,還有大學如何好玩。
我雖然喜歡閱讀,但我對讀那些課內書毫無興趣,後來我才理解我沒興趣是因為那些書,通過教師的授課,基本沒有教育的存在,只是一種「訓練」的活動,好聽一點是為了增進智力,難聽一點只是為了滿足某種績效:「教出更多考上好大學,符合社會期望的學生。」
於是我寧願蹺課,至少三分之一的上課時間,我一個人在南投山林裡頭散步,想我感興趣的事情,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我高中成績爛透了,也沒有人在乎我是否需要出現在教室裡,我是學校裡頭的一個bug。
想想我確實是bug,因為我不是體制下「優秀」的產品。但我很慶幸我不是優秀的產品,所以我才有充分的時間自己思考、摸索和成就自己的道路。
其所體現的教育精神,是對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是什麼?在我看來創造力的精神首先是「質疑」,其次是「衝撞體制的勇氣」,以及追求答案的「耐心」。這些,都是哲學的精神。
有那麼多人溫順的聽從體制的要求,以為這就是對的,就像相信教科書上寫的就是事實,他們從不衝撞,當自己和群體格格不入的時候,也不願意花時間長期的去深究。
盲目的相信別人告訴我們的理念,讓生活顯得便利,卻失去了自己。在我看來,這就是哲學在現代的死亡。
我上次為了考試讀書,是考教育學博士班的時候,後來就再也沒有以考試為目的閱讀。反之,我有自己渴求的疑問。為此,我孜孜不倦的追求答案,我讀的書沒有少,也不迴避挑戰。縱衡浩瀚書海儘管累人,但我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帶給我快樂,也帶給我成長。
在台灣也好,大陸也罷,我遇過最好的學生,既不是那些通過和老師對嗆來彰顯自己不凡的空心菜,也不是特別聽話用功的燜包子。而是那些真正為了解決問題,拿出實際他們找到的證據,來和我論辯真理。他們對真理充滿敬意,對充實自己的人生有著強力的內在動力。每一次跟他們討論,都讓我學到新的東西,看見下一代的希望。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付出代價,就像一個人要求獨立,他就得有本事養活自己,拿出值得尊重的性格、想法和作為。這項代價,具體體現於哲學史,乃至所有學科的偉大之處,哥白尼、加利略、馬克思、佛洛伊德等人,他們無一不是從質疑過去被視為正常的信念出發,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假說,即使在過程中飽受嘲諷,依舊永往直前,開拓出新的時代,新的視野──毋寧說只是代替那些不思考的人們,掀開真理女神裙角下的一頁光明。
我不認為哲學多偉大,但教育需要哲學的精神,教導孩子去問問題,去觀察與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且無畏於獨立的代價。教育的意義在那裡、創造力的源泉在那裡,時代的進步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連綿不絕。
有創造力的教育,才有可能引領一個時代,而不是永遠為那些富有創意的思想家、企業家和政界領袖打工,當他們的奴隸,還傻傻用「甘於平反」、「吃苦當吃補」之類的箴言來掩飾自己思想空洞,自我匱乏的人生。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