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笨蛋
2015/04/22 13:26:46瀏覽944|回應0|推薦15

大三修德文課,聽力老師說她這輩子最討厭「笨蛋」。她所謂的笨蛋,可以形容為「不機伶」。有些人你教他點事兒,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領悟,一講就通。有些人你重複三、五遍,示範給他看,他還是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做錯。

 

教育注重「差異」面

做為教師,實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觀點沒錯,但因材施教不只針對學生個體的性向,還包括學習能力高低。這是現實,也必須正視的一件事,教育是必要的國家政策,但不是慈善事業。慈善針對社會的弱勢,義務教育則涵蓋所有階層的國民。

有教無類若只是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根本淪為毫無內容的口號,一種濫情的英雄主義。針對不同性向與能力學生得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才是教育發展的永遠的課題。

 

社會注重「差距」面

離開教育圈,社會的現實面會放大性向與能力差異,以及差距。一個可以幫助企業增加效率,降低成本,幫助企業獲利的員工,會比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差的員工獲得更優渥的報酬與晉升機會。義務教育階段,能力差的學生依舊可以接受教育,只會因為差異而身處於不同的教育機構。

離開義務教育,好比在大學,成績太差會被開除。職場上,能力不夠好的員工,老板可以叫你走路。簡言之,職場很難容許不機伶的笨蛋存在。

職場不是義務教育的學校,也不是慈善團體,資方尋求的是工作能力上的對應,而不是職位的對應。教育階段獲得的報酬是能力的培養,不必然要求學生實質反饋。但職業階段獲得的報酬是以員工的能力為導向,且有一個先行的契約為標準,也就是在投入一個工作之前,勞資雙方共同認可了能力與金錢的交換。

 

認知轉換

我不是在幫資方背書,本文的大前提建構在:企業應當提供充足的在職進修條件,並完全遵守勞基法提供的保障,以及企業倫理。

然而,一個社會人的成熟度,其中一項指標就是從學生階段轉入職場的「認知轉換」。有些人大學四年,從大四實習開始就逐漸擺脫學生感,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人的「社會感」。

有些人即使工作兩、三年,卻依然校園感作祟,拿校園裡頭的倫理制度和教育觀點,套用在職場上。並且這種校園感是一種「學生感」,也就是像學生要求老師的心態,去要求老板。同時卻忘了自己不是學生,而是獨立個體,一位勞工,而勞工身處的職場有職場倫理。

一個人不斷容許自己犯錯,並且認為犯錯可以無條件的被原諒,就是容許自己停留在校園階段,學生身分而不思長進。這也可以說明,上班族在上班以外的時間,學習一些其他的課程,對於心理健康的維護,因為校園感與學生感相對輕鬆,有更大犯錯的空間與學習的樂趣。

一個能夠快速進行認知轉換的人,理論上更容易在一個新的環境快速的獲得成功。因為他懂得用適合該場域的心態生存,好比從戀愛中的男朋友,轉換為婚姻中的丈夫,肩負起一位丈夫該負起的家庭責任;從為人子,轉換為一家之主。有些人自己當了父親,卻還是個媽寶,就是沒有意識到觀念當隨著場域的轉換而轉換。

 

長不大的孩子

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事物,教育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擅長的,以及不擅長的,進而幫助我們找到謀生之道,分清興趣與能力的差異。這兩者若不能結合,至少我們能試著滿足它們,妥善運用,避免拿興趣當工作,導致在工作場域被老板當笨蛋,掃地出門。

笨是確實存在的一件事,無須羞愧。但縱容自己笨的一面,不拿生存當付出的代價當一回事,出社會後還死抱著校園感與學生感。某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形同犯罪,因為你刻意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

當我們還是學生、還是孩子,當我們還只是獨立任性的個體,我們不會羞愧而死,卻可能因此找不到工作,養不活自己。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離開原生家庭,屆時連家人的生活因我們的片面理解而深受影響,你會明白,真正的羞愧並非出於自身,而是出於我們在乎的人因我們的愚蠢,對我們不抱任何期望的眼神。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243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