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04 08:59:40瀏覽2076|回應1|推薦15 | |
社交焦慮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焦慮」。 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你可以問問自己,妳對焦慮的認識有多少? 你可能會發現,你對焦慮的理解,就像你對美國、自由主義、荒謬與信仰的理解,乍看好像都懂,一旦要深入的解釋,你是懵的。 那種感覺就像你有近視眼,也許妳能辨認出前面走來的是人,還是一條狗。但問你那個人的輪廓,臉上有沒有痔,你會發現自己答不出來。 很多問題之所以沒有被解決,問題就是如此,並不是你不去解決,而是你以為自己解決了,實際上卻沒有。 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減肥,減肥食品無法代替運動,運動無法代替充足睡眠,充足睡眠無法代替新鮮的空氣、水、陽光。 而健康不是做同義詞交換,構成健康的每個選項,我們都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取捨,都是因為不得已。 比如今天去某些城市工作,就得接受冬天霧霾爆表的風險。 不難發現,似懂非懂是一種對生活消極逃避的策略。 常見模式就是虎頭蛇尾,給事情做一個開端,然後就放在那裡擺爛。 或者對一件事情知道了一部分,剩下就靠自己的想像力過份推論。 但因為開頭已經做了,或著有了部份成果,有些人就感覺對自己有交代了。 實際上,好戲在後頭。 所以有些經驗傳承,如果傳承的是錯誤經驗,等於在害人。 老師告訴你:「考上大學,以後都不用讀書了啦!」 結果你上了大學,發現學霸比你還認真。各行各業的考試、升等都得讀書,有的國際證照還得讀外文的。 爸媽告訴你:「結婚以後,一個可以專心拼事業,一個可以專心顧家。」 結果你結婚後發現,當初太衝動,天天一起生活的人越來越像仇人。 有了孩子、房貸,不專心拼事業要流落街頭;不專心顧家,小孩連像樣的私立幼兒園都進不了。 同事告訴你:「這個主管不管事,跟他準沒錯。」 結果不管事的主管,有的比你還會推卸責任,上班就為了等退休,平常不管事,有事你第一個扛。 要不就是不怎麼指點下屬,所以你得花很多時間自己摸索、試錯,比之前有人管的時候累得多。
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有與時間》書中論述,人生是困頓的,兩種生存的黑暗物質「憂」和「畏」。 它們像攀爬在心上的藤蔓,一方面吸取我們的能量:包括愛與意志。 另一方面不斷壓縮心臟的跳動空間,包括建構與創造。 憂和畏,白話來說就是憂慮和恐懼。 憂慮往往缺乏一個對象,就像你沒來由的煩躁,難以控制的焦慮不安。 恐懼通常有對象,有的人怕高,有的人怕死,有的人怕遇到渣男。 從人的特性來說,憂慮和恐懼左右我們的幸福感。 憂慮和恐懼的程度越低,一個人越幸福,反之越感覺自己不幸。 人就是這樣一種生物,體力有限、腦力有限、心力有限、愛也有限。當我們把這些力氣消耗在焦慮與恐懼,我們就沒有力氣去做些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情。 但這並不是人的錯,因為這是人的本性。 用海德格的用語形容,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 用比較不嚴謹的說法,你父母可能根本不相愛,兩個人各自出軌。 某天因為性慾,打了雞肋般的一砲,結果好死不死懷孕了,百無聊賴的結婚了,就這麼帶著自卑、仇恨、憤怒和絕望的情緒,天天看著對方,不時回想當年因為不夠狠心而造成的孽。 這個孽,就是你。 製造過程反過來也沒有區別,你依舊是被拋的。 科學家霍金出身的可是正經家庭,父母給了他一顆高智商的腦袋,但也埋下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種子。 當一位乘客坐在馬航mh370班機的商務艙,他可能在收入和地位都勝過幫他服務的空服員,以及後頭屈就於經濟艙的旅客。 但當飛機墜毀的時候,頭銜、榮耀與銀行存款都顯得沒那麼高貴了。 既然我們是被拋的,那麼我們能否避免落在糞裡? 很遺憾,我們不行。 如賓州州大心理諮詢博士留佩萱介紹,美國針對兒童心理創傷的研究計畫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ACE針對常見的十種童年逆境經驗,訪問了17,000個案: 肢體暴力、 情緒暴力、 情緒疏忽、 身體疏忽、 性侵害、 家暴、 父母離婚、 父母有藥物酒癮問題、 父母有心理疾病、 父母有人去坐牢。 結果發現每三個人中,至少有兩個人經歷過其中一種。 每八個人中,至少有一位在童年經歷過其中四種。 但我們可以用勝天半子的自傲與狂妄,讓自己爬出去,洗去身上的屎尿,擦亮自己身上的每一寸肌膚,把自己變成發光體。 那我們該怎做?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回歸真實自我。 我這裡談不是雞湯,因為雞湯往往會過份強調真實自我的光明與正向。 可是人性的內涵遠遠超過光明與正向,潛藏在冰山下的自我,即使黑暗,也是真我的一部分。 選擇真我,比放棄真我強。 從哲學的角度說,法國哲學家沙特以為人有時會放棄真我,失去本真狀態。 比如你內心抗拒無愛的性,卻還是接受了領導的潛規則。 當你接受的時候,你就遠離了自己,你就放棄了自我內心想要踢爛領導下體,咒罵他自己有女兒,卻在外面糟蹋別人家女兒的惡意, 美國心理協會(APA)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如果把自己視為被他人欲求的對象,就會降低對自己身體的自信與舒適感。 從這個研究的結果來說,那些成天在FB、微信朋友圈炫耀自己魔鬼身體,誘惑他人性慾為樂的人,其實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的自信程度,低於身材一般的人。 哲學家尼采說:「人是炸彈。」 所有的壓力與痛苦,所有失去的自我,最終都可能變成火藥,被一個小小的火苗引爆。 譬如我們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網絡社交過份滲透我們生活,使得社交焦慮蔓延到私生活的時代。 諸如微信之類的通信工具,增進了我們生活的便利,卻也讓一些人的生活幾乎毀滅。 譬如有的群,成天看到一堆成員互相吹捧,好像是太監伺候皇上的職前訓練。 譬如你打開你的LINE通訊錄,當中有多少真正的好友,有多少出於你捨不得,或抱著「也許未來用得到」的想法,所以不刪除的成員。 我稱呼成員,在於當中太多都不是好友。 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很難下定決心斬斷看得見的關係,但我們或許可以從斬斷那些如AI一般落在朋友圈裡的那些名字。 這也是宣洩與疏導我們內在黑暗情緒的好機會,讓他們隨我們遇到的屁事一起上路。
試試看,立刻清理LINE或是FB通訊錄中的五個人。 如果發現也沒什麼,你可以試著繼續這場大掃除。 對了,少用那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在清掃朋友圈」的小程序。 知道誰刪除你又怎麼樣?把心思花在那些願意跟你繼續交好的真朋友吧! 少點矯情,多點真性情。 多點真實的自己。 多點活下去的任性,換取韌性。 就像《聖經》的〈約翰福音〉中寫道: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 今天你把自己丟進塵土裡,就像我們最初從母親的陰道生下,因為生產兒身上滿是羊水、血液,甚至是母親在用力過程中噴出的屎尿。 那並不骯髒,而是生命的儀式。 落在土裡的麥子,就像我們的靈魂。 一旦我們把當中那些折磨我們,使我們糾結的部份殺死,我們才有可能誕生出嶄新的我。 想想讓你認清愛情的一次失戀,定位夢想的一次離職,正視健康的一次急診室體驗。 以及你被編輯退稿一百次,終於打磨出來的傳世「經典」。 我指的不是那些世俗高大上的東西,可能只是一張拼圖,或是一張你最喜愛的郵票。總之,那是你自認能代表你的東西,讓人記住你,或享受你的死亡所帶來的新生。
週末快樂,Happy “D”elete Day!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