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12/17 17:10:36瀏覽2438|回應0|推薦15 | |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學習把一切問題都「回歸到實質問題」來討論。 你是個知道該怎麼聚焦實質問題的人嗎?還是你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不切實的地方? 這裡我們以教育問題為例,請問:「你覺得教育收高價合理嗎?」
有些人認為這對教育不是一件好事,教育是良心事業,不應該跟商業掛勾太深。 又有些人認為教育資源有限,資源的運用需要成本,所以由使用者負擔一定的成本實屬應當。 無論站在哪個立場,至少多數人都同意對於弱勢者,需要給予教育資源方面的補助。對於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則站在使用者付費的立場,不應該過份要求教育行業,畢竟教育不是慈善。 這些不同的要求,通過不同角色的描述,又會因為摻雜各自的利益,讓要求本身充滿一些猜忌的氣氛。 比如一位民間教育機構的老闆,當他說教育應當隨市場供需的原則,可以無限提高。畢竟學費不是強制每個人都要繳交,那些願意花高價購買教育服務的人,他們是自願的,只要他們出得起錢,不應該受到指責。 但對於一位元致力於弭平不同地區教育資源落差,促進全民教育水準提高的教育家,他可能會希望教育費用不要提升的太高、太快,因為這可能會帶來另外一種階級落差,乃至於階級歧視。 畢竟從現實面來說,某些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制服上的校徽,就帶著階級的符碼。這也不是新玩意兒,諸如英國伊頓公學之類的學校,本就不是打著平等旗號的公立性質學校。 這裡我們就明白,教育其實可以既是商品,又不是商品。 所以去爭吵教育的收費高低,多少合理,該怎麼收費,這其實是把太多複雜的情況放在一個籃子裡。 當我們分清,我們談的到底是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 我們談的到底是個人進修的知識消費,還是提升基本素養的國力培養。 我們訂定教育政策時,我的目標到底是平等,還是先讓少數精英有機會追上先進國家。 最重要地,當我們在談論教育,我們要著眼於自身的情況,而不是一個過度廣泛,超出現實範圍的情況。 我們同時身在大環境裡,又同時忙碌於身邊的小世界中。 我們關心國家的教育政策,關心教育制度和軟硬體的建構。但同時我們又只能從身邊有限的選擇中,盡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比方有對父母連孩子的學區在哪都搞不定,給孩子補課的學費也捉襟見肘。去討論一年二、三十萬上下的國際學校到底收費太高,或太低,這個討論本身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 從這裡,我們就能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們有時候說要「聚焦在實質問題討論」,到底是什麼意思。 實質問題,不只是說一個問題必須是具體的,而是這問題在討論者一定理解與掌握範圍內。 所以當兩個哲學系的教授,討論一個形上學的學問,這個學問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同時也在他們論述的掌握中,並且他們的討論可能導致學界出現嶄新的想法,或者使某個缺乏定論的問題變得更清晰,那麼這個乍看好像虛無飄渺的討論,其實深具實質意義。 對比之下,有些人天天討論買不起的房子,或者某些男人天天嘴巴意淫女星,他們的討論看起來比哲學討論具體,實際上根本缺乏實質性。因為這都是超出他們理解與掌控的議題。 可能有人會問,買不起就等於不理解囉? 就實質意義來說,對。 比方我喜歡喝紅酒,但你問我五大酒莊的酒好在哪裡,說真的我沒法討論,因為我沒喝過。也許我可以做很多研究,讀很多資料,但那永遠比不上真正喝一口的直接感受。 所以所謂實質,也不是一刀切的,有一個層次。 比如同樣沒喝過五大酒莊紅酒的人,一個喝了多年紅酒,看了許多資料的人,比一個從來不喝紅酒的人,他看待五大酒莊的酒,相對來說會更清晰一點。但這個差異就像兩個大近視,只是一個戴了眼鏡(度數還不夠),一個沒戴眼鏡。
在諮詢中,會發現有些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於他把問題變得太飄,太抽象,離自己太遠,導致這個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答。 當我們把問題拉近,拉到一個我們能夠把握的範圍,我們就不會在人生戰場上手無寸鐵。 要拉近這個距離,首先你得放下那些影響我們面對真我的事物,比如「面子」。 有些情侶談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朋友,卻在結婚前的實質問題上爭吵。當中有些牽涉到「錢」的問題。 比如有些女人堅持男人要負擔買房的責任,有的男人認為婚後老婆最好別工作。 這些看起來都是實質問題,因為好像每個在當中吵架的人都有資格做選擇。 實際上,情況往往並非如此。許多糾結都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在吵什麼,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擁有多大的影響力。 往往這時候,我們就會看到許多抽象的概念插進來,讓本就對兩人很飄渺的議題,變得更飄渺。 比如當男方在買房方面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女方,女方就說「你不愛我,愛我你就應該想方設法做到」。 或者當男方要女方婚後辭職在家,專心帶孩子,男方以「既然家庭主要經濟靠我,那我努力賺錢,妳在家照顧孩子,我們各司其職。」 這時如果對方不同意自己的看法,爭吵就會發生。 但就像前面舉的教育的例子,這個爭吵的內涵差異可能不小。 有的情侶爭吵,是因為買不買得起房子。 有的情侶爭吵,是因為男方願意買房,但他願意買40平米,女方要求80平米以上。 有的情侶爭吵,是因為希望房子是學區房,或者希望掛自己的名字,或者…… 不同的情況,象徵不同情侶他們各自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觀念。 要理出一個頭緒,就要放下面子等等外在的干擾。 也就是說實話,這個實話是對自己誠實,而不是對對方誠實。 對自己誠實,把自己真實的感受掏出來,把自己真實的情況攤在陽光下,把所有的考慮都放到現在,而不是未來。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這麼做,我們就能夠討論起實質問題。
在一段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比另一個人看實質問題更清晰,那麼這兩個人之間,就會產生觀念的差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情況,比方兩個根本買不起豪宅,但同樣喜歡對豪宅品頭論足的人,倒是有可能因為觀念相合而在一起。 所以有時候,人際之間的矛盾,並不意味著雙方肯定都不好。或者有一方好,有一方不好。也可能是兩個都很好,只是他們對實質問題的考慮不一樣。 進一步說,看待實質問題的態度,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的成熟度。 這並不是表示一個人能力很強,或者很有錢什麼的。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當前擁有的資源,並且他知道該怎麼把擁有的資源大最大化。 有的人出生貧寒,一輩子也沒真正富過,但他活得很踏實,按部就班的為人生打下穩固的地基。即使在外頭風雨飄搖的時候,他的生活風險相對某些看起來光鮮亮麗、出手闊綽的人,依舊相當低。 然而,有些人的想法並非如此,他對金錢和事業的觀念有太多想像,從媒體和網路得到的資訊影響了他的判斷。 就像坐在上海的咖啡廳,聽周圍的人說話,彷佛「人人身邊都有個年薪百萬的朋友的朋友」、「都有個擁有三套房的兄弟的兄弟」、「戴Cartier鑽戒的姊妹的姊妹」…… 這些故事出現的頻率,有時給我一種錯覺,好像這地方的人均收入超五萬美金似的。 即使這些故事都是真的,關你什麼事? 這種落差會帶來關係的危機,因為虛無飄渺、不接地氣的想法,也會帶來一樣實質的東西,就是感受。 難過、憤怒、痛苦、忌妒、仇恨……這些感受都是真的。而當一個難題遠在我們的實質範圍之外,那麼我們無法解決,也就只能持續去承受這些感受。 直到我們被感受給打垮。 比如我看過這樣的例子,一個女人要結婚,她的父母要求未來女婿要買房才行。這個男人用盡一切努力,去滿足條件。 這個過程中,男女雙方經常發生爭吵,女方經常談到愛,但在爭吵中,也屢屢爆出對男方的不滿,這些不滿都是一種關係的貶抑。都在消磨一方對另一方的敬重。 當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的心目中,有越來越多的拒絕,越來越多的「做不到」,那麼原本保有的一點仰望、尊重、敬佩,都可能在結婚前變成埋怨、瞧不起和輕視。 在這種情況下結婚,你可以想像兩個人的關係呈現什麼樣的角度和心結。 即使結婚、買房了,他們之間的實質問題也沒有解決。 房子或錢超出他們能力的,那都不是實質問題。 他們的實質問題是他們的價值觀、情商和處理關係等等更直接影響彼此的想法行為,而這會在之後的生孩子、養孩子等等人生階段浮現,再次引發爭吵。
說到底,誠實很難,但誠實是上策。 下次當你覺得在一個問題走不下去,試試讓自己徹底的誠實,徹底的面對真實的情況、真實的自己,看看會怎麼樣。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