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28 15:54:26瀏覽2187|回應0|推薦13 | |
§ 為什麼有些人在人生某個階段受到打擊,就很難走出去? 這背後有複雜的原因,而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樣的。 每每當人受到批評與打擊,就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動物的天性,我們會在恐懼的時候,選擇「戰鬥」或「逃跑」。 自我中心,意味著「我們活在當下,但無時無刻不受過去的自己影響」。 我們逃到一個安全的所在,那個地方容許我們擺脫當下的刺激,避開未來的危險,以及過去積累的痛苦回憶。 按照教育心理學家Erik Erickson的理論,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要攻克的任務,要整合的自我,每個成長階段都使我們的人格更加健全。 比方在6-12歲,我們的任務是要朝向「勤奮努力」(Industry)的自我發展,同時妥善面對「自貶自卑」(Inferiority)的時刻。 這個時刻,往往也是一個人開始進入義務教育,不斷學習,接受考試的時刻。 在這段時刻,如果一個孩子相信自己即使遇到不會的問題,他也能慢慢克服。即使遇到困難,他也知道該如何調動資源去處理。 那麼勤奮努力就會成為他日後,面對挑戰時會做出的決策。 相反地,有些孩子在這個階段,卻沒有得到鼓勵和支持。即使拿了好的成績,還是懷疑自己不夠好,擔憂自己的弱點被看見。 結果就會出現「龜兔賽跑」的現象,有些孩子像烏龜一樣,大器晚成。有些孩子卻像兔子,明明小時了了,卻越來越遁世,逃到社會的邊緣。 這可能不是能力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後者不夠努力,而是他在人格上,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自信。 就像一個人給了他世界最美的一張臉,他卻不由自主的注意著臉上的瑕疵,看不見其他美麗的部份。 有時,我們需要父母和師長,給予我們這方面的支持,以健全我們的人格。 有時,我們只能靠自己。 § 靠自己,而不是封閉自己 最近一個案子,被甲方批評得很慘。看完那些批評,我覺得對方可能覺得我是個智障,語言跟邏輯能力都有問題。 話說,工作本身就存在被批評的空間,因為批評,能讓自己看見成長的空間;因為批評,讓自己看見自己的盲點;因為批評,讓人學習謙卑。 這些都是工作的價值。 不過被批評自然會有點情緒,而思考如何改善產品的過程又是一場腦力、體力與心力交織的考驗。 當我苦思該如何修改,思維和情緒都還不夠平靜的時候。週六,一個在上海做手工訂製鞋的朋友,邀請我參加活動。 剛好週日沒事,就去了。 那個活動是他和一個手工訂製服的工作室,還有一個雪茄銷售的公司,一起舉辦的小型沙龍。 沙龍過程中那些醇酒美人,我倒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反正這種活動就是這樣,大家只要漂漂亮亮,保持笑容就好。 在朋友介紹製鞋過程的時候,他放了自己拍的影片,那繁瑣的300道工序、反覆打磨、縫製、調整的細節。 看影片的一瞬間,我感覺自己被治癒了。 我覺得我被打磨的還不夠,還沒辦法成為一雙好鞋子。 結果就是,我今天充滿活力的開始修改稿子。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真心想要做出一雙叫好叫座,而非自嗨的「好鞋子」。 非常謝謝那天朋友的邀請,也很高興那天我參加了活動。 雖然這跟朋友邀請我,以及我參加活動的初衷無關,但有時候人的心境轉變,就是那麼奇妙,需要一點沒來由的點撥。 這就是我應對的策略,我知道自己不行,我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我也知道我當下第一個要處理的是情緒。 我能做得到,但我需要給自己緩一緩。 這個緩一緩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在身邊,而在他處。因為當我們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熟悉的環境,我們更容易在成功的時候,看見自己的成功;受到打擊的時候,看見自己的失敗。 人會無意識的去尋找自我認同的聲音,就像失戀的人,更喜歡苦情歌,更喜歡從悲傷的詞曲中,聽見自己內心的悲傷。 而不是去聽那些快樂的歌,轉移自己的心境。 這就是人的心理有趣的地方,比起過度讚美,我們其實更相信貼近我們自我評價的聲音。 § 結語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許多次,讓我特別想記下這次的經歷,跟大家分享。 當你覺得沮喪、困頓,當你感覺自己不開心,有時候你需要的是出去走走,去跟這個世界接觸,而在某些時刻,那種重新和自己連結的感覺,就會神奇的找上你。 試試看吧!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