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個諮商做不下去了!
2018/09/10 04:16:17瀏覽1640|回應0|推薦13

讀書有時是一件會令人精神分裂的事情,你一下子跳躍在過去,為了理解某一位理論家的說法而苦苦思索,就像你不屬於這個時代,卻又偏偏要去追趕那個年代。

追趕過去,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愚蠢的事情嗎?

還真有,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追趕」。

我想起美劇《怪醫豪斯》,有一集出現一位病人,這位病人是位言行變得異常,被孩子送來就診的老奶奶。

經過診斷,老奶奶是因為梅毒造成腦損。

儘管腦部有些部位不可能恢復,但只要好好服藥,能將目前言行異常,尤其是性慾特別高漲的情況消除。

結果老奶奶拒絕治療,她說自己一把年紀,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快樂過。

 

這個社會有一段不短的時間,提倡「吃苦當吃補」,以努力為人生最高的道德標準,好像只要努力,那麼無論你有其他什麼樣的困難,都可以被忽略。

確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一個相信努力的孩子,會比不相信努力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具備抗挫力。

曾有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者給兩組孩子做智力測驗,做完之後告訴A組,你們成績好是因為智商高;告訴B組,你們智力平平,所以你們必須努力。

結果A組的孩子碰到比較困難的考題,更容易選擇放棄,因為如果他們不放棄卻做不出來,等於要他們否認自己有顆聰明腦袋。

相反地,B組的孩子因為覺得自己智商不高,所以只能努力,那麼當遇到難題,他們會更傾向多試試看,加以解決。

簡單來說,相信自己不夠聰明的人,他們努力是因為認命。

然而,這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盲目的努力,跟有目標、有方法的努力不同。

教育心理學談努力,更談「有效率的努力」。

但當努力被某些道德教條綁架,就使得有些人產生「只要努力就好」的觀念。

但實際上,有太多事情光努力,結果除了感動自己,一無是處。

舉例來說,一個小伙子非常喜歡一位女孩,他燃燒自己的一切去追求這位女孩,但這位女孩根本不喜歡他,那麼小伙子的努力對女孩既是壓力,也是困擾,甚至她會感到恐怖。

 

在諮商中,有時我們需要透透氣,給來談者空間,也給諮商師一點空間,這個目的就是讓我們都不要在諮商中過度努力,結果雙方不斷消耗心力、精力,以及金錢。

比如當諮商有點進行不下去的時候,與其勉強繼續,不如給大家一個喘息的空檔。

這時可以跟來談者談談目前諮商的情況,聽聽他對當前諮商的看法。如果來談者表達負面意見,不要著急否認,但如果有想要否認的感覺,可以記下來,事後跟督導討論。

當然如果眼前的來談者,諮商師評估適當,也可以坦承,讓這個感受變成諮商討論的一個論題。

然後可以讓雙方休息一段時間,比如一週,理理諮商進行到目前為止的種種經歷。

這裡有幾點是我們可以注意的:

 

首先,不要放過次要問題。在「蘇格拉底對話法」中,對於次要問題,蘇格拉底總是追根究底,當我們把這個方法用在諮商中,也是一般。

回溯一些我們以為的「小」問題,或是「次要」問題,很可能當中藏著某個被我們繞過,或是沒有注意到的線索,其實這個部份對來談者的問題很重要,就像一塊失落的拼圖,我們得把它找出來,使整個局勢變得明朗。

 

其次,諮商師可能需要想想,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用力,是不是產生了某些反移情的情況。

好比曾有一位諮商師在她的書中分享,有次遇到一位來談者,像極她的母親,於是她對這未來談者產生了很強的反移情,她特別積極的想要去治癒這未來談者,實際上卻是在和自己的母親較勁。

當這位谘商師意識過來,她才發現自己沒有處理好的個人問題架接在來談者身上。

來談者在諮商當中變得更加迷失,因為她並沒有通過諮商師更瞭解自己,而是接受到許多諮商師把她當成另一個人,就像拿對付貓的辦法對付一條狗,飛彈對來談者沒有幫助,還加重了諮商師自己的「病」情。

 

第三,諮商需要諮商師和來談者雙方的大量投入,這確實會讓人感到疲憊。但就像疲勞駕駛一樣,很可能在途中發生意外。

所以諮商的規律進行或許重要,但有時諮商難以進行,是因為雙方或其中一方需要休息,這時候勉強進行,反而有反效果。

比如有時諮商師進入工作的忙碌期,可能某個禮拜來談者多,又要參加研討會,又有一些諮商以外的活動。

或者來談者的生活有一些調整,使得他分身乏術。

遇到上述情況,暫停一下諮商,或許是個好選擇。

當然這個暫停就像前面說的,有時是什麼都不做,有時是給雙方一個重新整理的機會。就像暑假很長,但通過暑假作業,可以讓學生在盡量不影響假期的情況下延續學習。

這也是避免因為在單一來談者身上過度投入,導致對其他來談者失去足夠的體力、心力去關注,甚至影響自己生活的情況。

 

§ 結語

哲學家賴爾(Gilbert Ryle)在《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中寫道:

「人不是機器,也不是被幽靈控制的機器,人就是人。」


比起無謂努力的諮商,該停的時候停一停,沒什麼可恥的。

來談者是人,諮商師也是人。

人需要休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努力,卻拼命奔跑,而把自己累倒,可能就把自己當成機器,而不是人。

有些人則是把別人當機器,而不是當人看待,以至於他們經常命令別人做事,讓對方很累,卻沒有意識到自身同理新的缺失,就像集中營中虐待猶太人的納粹軍官。

所以無可避免的,人總有盲點,有限度,並碰到力有未逮的難題。

確實會有諮商真的走到盡頭的困局,這時諮商師如果否認自己的能力限度,執意要繼續,等於罔顧來談者的權益,同時拿自己的執業前途當賭桌上的籌碼。

這時,轉介或其他使諮商不得不停在這裡的決定,都是必要的考量。

把諮商回歸人與人之間的工作,往往就能保持諮商的良好狀態,那個狀態屬於人,而不是屬於機器,或者過於自戀的神。

然後,就讓一切自然發生,包括治癒與感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1548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