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2013/11/07 21:12:12瀏覽769|回應0|推薦8

Excerpt: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The winner of a host of prizes, this delicately laid-out book advises students how to approach a number of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advice on everything from 'how to draw a line' to 'how to sketch a one-point perspective of a rectangular interior space' this is a must-have for anyone starting out in the field."
——Will Coldwell
, The Independent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8668
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101 things I learned in architecture school
作者:馬修.佛德烈克
原文作者:Matthew Frederick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09/03/06
語言:繁體中文


你知道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間,哪個比較好設計?哪個方位的光線,最能夠穿透空間?在建築設計上,少即是多嗎?東南西北,哪個方位代表著積極、明朗和坦率?小房間的走道要如何設計,才是讓人最舒服的動線?

美國名建築師Matthew Frederick有感自己在學時,不得其門而入的摸索。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的學生們一再地向他證明,大家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困惑,幾乎一模一樣。因此他決定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本書由美國建築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出版,從最基本的畫線,到複雜的色彩學,提供101個最精要的黃金法則與空間概念。例如:什麼是好的線條;不當的階梯設計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比例;如何營造空間的巨大感等。理論與實務兼具,是所有想要理解空間、看懂建築人的夢幻之書,是近年來少見簡單中見深度的建築好書。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4438.htm
掌握黃金法則,門外漢也能懂建築!
/宓兒



Excerpt

“Architecture is the thoughtful making of space.”
「建築是深思熟慮地創造空間。」
——路康 (Louis Kahn)

Engineers tend to be concerned with physical things in and of themselves.
Architects
are more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the human interface with physical things.
工程師關心的是物質本身。
建築師則更在意人類與物質互動的界面。

An architect knows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 engineer knows everything about one thing.
建築師對每件事都知道一點。
工程師則知道一件事的每一點。

“A proper building grows naturally, logically, and poetically out of all its conditions.”

「合宜的建築是自然而然、順乎邏輯且充滿詩意地從它的所有條件中孕生而來。」
——
蘇利文《稚言絮語》 (Louis Sullivan, Kindergarten Chats)

The cardinal points of the compass offer associations of meaning that can enhance architectural experience.
東西南北的基本方位可提供意義連結,強化建築經驗。
東:年輕、無邪、蓬勃。
南:積極、明朗、坦率。
西:老化,懷疑、睿智。
北:成熱,包容、死亡。
這些意義連結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可幫助你決定不同的空間和活動應該安置在基地或建築中的哪個位置。想想看,太平間、祈禱所、成人教育廳或幼兒院的含意,比較符合羅盤上的哪個方位?

If you can’t explain your ideas to your grandmother in terms that she understands, you don’t know your subject well enough.
如果你無法用老祖母可以理解的話說明你的案子,那表示你對案子的了解還不夠透徹。

Beauty is due more to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ements of a composition than to the elements themselves.
美,多半來自組成元素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非元素本身。

A good building reveals different things about itself when viewed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好建築可以讓觀看者從不同的距離看到不同的特色面貌。

“Less is more.”
「少即多。」
——
密斯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Less is a bore.”
「少即無聊。」
——
范裘利《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Robert Venturi,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The success of the masterpieces seems to lie not so much in their freedom from faults—indeed we tolerate the grossest errors in them all—but in the immense persuasiveness of a mind which has completely mastered its perspective.”
「傑出作品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們毫無瑕疵,而在於一顆明澈洞察的心靈所展現的無窮說服力,為此,再大的錯誤我們也予原宥。」
——
伍爾芙《飛蛾之死》 (Virginia Woolf, The Death of the Moth)

All design endeavors express the zeitgeist.
一切設計都是時代精神的表現。

時代精神指的是瀰漫於某一時代的性格或感性,是常時人民的普遍氣質,是公共論述的主調,日常生活的風韻,以及支撐人類奮鬥向上的知識傾向與偏見。因為時代精神具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我們可以在文學、宗教、科學、建築藝術和其他創造性的事業中,看到類似 (雖然並非一模一樣) 的趨勢。
我們無法為人類歷史的每個時代做出嚴格精確的定義,但可大致將西方世界的幾個主要知識潮流概述如下:
遠古時代:傾向接受以神話為基礎的事實。
古典時代 (希臘):重視秩序、理性和民主。
中古時代:教會真理主宰一切。
文藝復興時代;全面擁抱科學與藝術。
現代:偏好經過科學驗證的真理。
後現代 (當代):認為真理是相對的,或不可知的。

Two points of view on architecture
對於建築的兩種觀點:
建築是一種「真理實踐」(exercise in truth)
正確的建築應該合乎普世常理,並如實表現其功能和建材。
建築是一種「敘事實踐」(exercise in narrative)
建築是一種說故事的工具,是再現社會奧祕的畫布,是上演日常生活大戲的舞台。

“Always design a thing by considering it in its next larger context—a chair in a room, a room in a house, a house in an environment, an environment in a city plan.”
「做設計時,永遠要把設計物擺在更大一層的脈絡下思考:房間中的一張椅子,房子裡的一個房間,區域中的一棟房子,都市計畫中的一塊區域。」
——
沙利南 (Eliel Saarinen)

Limitations encourage creativity.
限制為創意之母。

Architects are late bloomers.
大器晚成的建築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938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