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木心的《素履之往》
2013/10/21 13:18:17瀏覽1947|回應0|推薦10

Excerpt:木心的《素履之往》

總覺得詩意與哲理之類,是零碎的、斷續的、明滅的。多有兩萬七千多行的詩劇,峰巒重疊的邏輯著作,歌德、黑格爾寫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無頭緒。
——
木心,素履之往自序

聽過好幾次木心的大名,終於在幾個月前入手他的《1989-1994文學回憶錄》。不過嚴格說來,這套上下集的回憶錄是木心客居紐約時期私下講課的資料而由當時聽課的陳丹青所完成的筆記,並不是木心本人的創作。

因而,《素履之往》應該才是第一本我所讀到的木心的作品。我想,從這本散文集足以窺見木心充滿哲思、卓爾不群的才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3699
素履之往
作者:木心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2/08/06
語言:繁體中文

我們時代惟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
──木心

  「素履之往」,來自《易經.履卦》: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以樸素坦白之態度行事,此自無咎。以喻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態度。
  《素履之往》是木心為人生而尋覓,為生活而沉思之作。延續他一貫的風格,以短文或短句的形式呈現,或言思想,或敘情感,或講趣味。文淺意深,內容涵蓋甚廣。關於哲學之思,關於藝術之情,關於歷史之歎,忙忙碌碌,心心念念,光怪陸離,內藏無數斷章妙語,或見血,或見骨,或見濃情,或見虛妄,更有著潔爽、寧靜、朝聖般的月朗風輕之感。


Excerpt
梵樂希的名句:
「你終於閃耀著了麼
我旅途的終點」
這是詩,是藝術,而人生的實際是什麼都不閃耀,乃為終點。
梵樂希亦不例外。 (p.51~52)

S
:你的青春太長了,不好。

M
:有說乎?
S
:心靈是主體,青春是客體,如將主體客體說作主人客人,那麼,去了、再來的客人是可喜的,賴著不走的客人是可厭的。
M
:美麗的比喻!
S
:不,心靈這位主人是好客的,它要相繼接待很多客人,如果青春這位客人賴著不走,別的客人就不來了。 (p.63)

我病態

我把最大的求知欲、好奇心、審美力,都耗在「人」的身上,顛沛流離,莫知所終。 (p.70)

不必諱言藝術曾附麗於宗教,藝術也曾受誨於哲學,而今宗教、哲學都老了,還是藝術來開門,攙扶宗教、哲學進屋裡避避風雨、喝杯熱咖啡,天氣實在太壞。宗教、哲學、藝術,都不快樂,靠回憶往事來過日子總不是滋味。
(p.89)

王爾德說

說「除了誘惑,我什麼都能抵抗」,為何不說「除了不抵抗,我什麼都能誘惑」。 (對不抵抗者施以誘惑,太乏味了) (p.105)

予喜雨。後,尤難為懷。蕭邦的琴聲乃雨後的音樂。柳永的詞曲,雨後之文學也。
(p.113)

區區人情歷練,亦三種境界耳秦卿一唱,盡在其中:初艾——新晴細履平沙。及壯——亂分春色到人家。垂暮——暗隨流水到天涯。
(p.113)

詹姆斯喬伊思的「流亡就是我的美學」是很闊氣的。不用那樣闊氣,美學就是我的流亡。
(p.118)

音樂主體

兒時初聆巴哈、舒伯特之曲,全靠手搖的留聲機!唱片槽紋每有損傷,而當年的感受,與後來的雷射音響所傳遞的,並無多大差異。真要說差異,那是童年聲聲入耳,心不二用,成年會連帶作曲技術上的品第。再後來,音樂是又親暱又疏離,彼此都知恩而無由報德似的。音樂本身則還是那樣,一點沒變。
「一首曾經給予美妙印象的樂曲,總是超乎拙手彈出的不入調的聲音之上的。」普魯斯特此話,意猶未盡者是:一首曾經給予美妙印象的樂曲,總是超乎高手彈出的悅耳的聲音之上的——被人看得如此重要的演奏,多麼次要呀。 (p.119~120)

精緻而不止,不止而知適可而止,這是頹廢。

精緻而不止,不止而不知適可而止,就糜爛了。
頹廢是悠曼的,希臘雕像啟始就懶洋洋,取個站千萬年不必更換的姿勢,親眼看到愛琴海,才知平靜得要睡著了似的,一大片頹廢的清水,何況常年的希臘是彩色的,我自幼認知的是單色的希臘單色比彩色頹廢,宗教比哲學頹廢,男人比女人頹廢,愛情比性欲頹廢。戶外比室內頹廢,陽光比月色頹廢,流亡比旅遊頹廢,未來比過去頹廢……辣椒比蜜糖頹廢。 (p.161~162)

在與上帝的衝突中,「我」有了哲學。在與魔王的衝突中,「我」有了愛情。在不與什麼衝突的寂靜中;「我」有了藝術。

此覆愛爾蘭詩人葉慈先生閣下。
(
葉慈:「從我們與別人的衝突中,我們創造了修辭,從我們與自己的衝突中,我們創造了詩。」) (p.186)

路上行人,個個臉色虔誠地朝自己的方向走,似乎要到幸福的所在去,如果那裡並不是幸福。何必這樣一步一步走,還舉著傘哩。

但世界人事是可知的,可推理而明悉的,路上行人,多半往不幸的所在走——既然不幸,為何要去?是哪,就因為如此,才叫不幸。 (p.186~187)

一些紙,一些布,一些石頭銅塊,一些高低快慢的聲音——光榮偉大的藝術。

藝術是最虛幻不過的了,全憑人的領悟而存在,這樣的非物質,這樣地非附在物質上不可。
藝術的虛幻使我驚惶,也知道自己已落到故作驚惶的地步。 (p.19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910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