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奧罕.帕慕克的《黑色之書》
2013/07/05 21:10:08瀏覽658|回應0|推薦6

淺介奧罕.帕慕克的《黑色之書》

有些書中的某幾頁文字,之所以會深深烙印在我們心底,讓我們一輩子難以忘懷,並不是因為作者的技巧精湛,而是由於「故事似乎有生命」、「自己寫出了自己的故事」。留在我們腦海中、內心深處、或任何地方的這些篇章,對我們的意義並非某位藝術大師的驚世創作,而是溫柔、感人、憂傷的片段,許多年後我們會依然牢牢記憶,就如同我們自己生命中的高低起伏,或甚至是更超然的感動。
——奧罕.帕慕克,《黑色之書》

這是我所閱讀的第一本 2006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小說。
藉由敘事者卡利普尋找失蹤的妻子魯雅以及魯雅的哥哥耶拉的偵探情節交錯著耶拉的專欄文章,鋪陳出一段接著一段精采的故事。
將近 500 頁的厚度,在閱讀的過程中,若即若離的吸引力不斷拉扯著自己的耐力,這一度讓我想到自己最初閱讀《追憶似水年華》的艱困。

故事中的故事層層交錯,藉由各個社會階層的市井小民娓娓道來,彷彿又是另一種《一千零一夜》或《十日譚》的變奏曲。
〈劊子手與哭泣的臉〉是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精采故事:
大約三百年前,一個春日的夜晚,當時最有名的劊子手布拉克·歐默騎著馬來到埃祖隆堡。十二天前,他從皇家禁衛隊隊長手中接到蘇丹的聖旨,負責處決統領埃祖隆堡的阿布第帕夏,於是他即刻啟程上路。
......
他的任務的確頗為困難:他必須單槍匹馬進入這個駐防地,城裡每個人都對這位他全然不認識的帕夏忠心耿耿。接著他將拿出勒令書,透過他個人的自信和凜然的現身,讓帕夏和他的護衛明白,抵抗蘇丹的旨意是沒有用的。
......
過程果然非常順利,有如神助。帕夏一見到劊子手光頭上的錐形紅氈帽,和塞在腰帶間上了潤滑油的絞索,就明白了他是什麼人,也料到了自己的命運。他並沒有做出任何過於激烈的反抗。或許他早已認清了自己的罪行,準備好臣服於必然的命運之下。

當劊子手把砍下的頭顱放入裝滿蜂蜜的羊皮囊,他望見帕夏臉上淒然的目光,在回伊斯坦堡的路途上卻狀況連連,為了停止耳裡所聽到的皮囊裡的哭聲,他企圖改變這顆頭顱的面容,用刀子胡亂搗弄而讓嘴巴露出微笑
五天後他抵達了伊斯坦堡。然而,熟知阿布第帕夏的證人們卻不認得從羊皮囊裡拿出的頭顱,他們指稱那臉上的微笑表情完全不符合帕夏的容貌。在那顆頭顱上,劊子手看到了他滿心歡喜在湖裡所見的倒影,他自己愉悅的臉。人們指控他被阿布第帕夏收買,在皮囊裡塞進另一個人的腦袋,比如說某個無辜的牧羊人,他殺害他後,再把他的臉蹂躪毀容,讓人分辦不出是個替代品。劊子手明白再怎麼辯駁也是徒勞無功:他已經看到了另一個劊子手的到來,準備砍下他的腦袋。
謠言傳得很快——一個無辜的牧羊人代替阿布第帕夏被砍了頭——事實上,散佈的速度之快,甚至當第二個劊子手到達埃祖隆之前,好端端坐在自己駐防地裡的阿布第帕夏,就已經料到有人要來取他的腦袋,最終接受了處決。這便是所謂「阿布第帕夏之亂」的由來。這場叛亂持續了二十年,犧牲了六千五百顆頭顱,儘管有些人說,他們在帕夏臉上看到的文字,洩露出他其實也是個冒牌貨。

而我熟悉的普魯斯特在這本小說中也有一些戲份,就在卡利普應邀到酒吧裡頭所說的故事中客串演出,「敘述一個他從一名專欄作家那兒聽來的事件,關於一位單身老記者的迷戀」:
在晚年的時候,他開始閱讀馬歇·普魯斯特那似乎沒完沒了追尋過往回憶的小說。
年老的記者愛極了這本書,甚至好長一段時間他根本沒興趣談其他話題,然而,他始終找不到有別人願意像他這樣,投注心力辛苦請完這些迷人的法文鉅著。
……
要是他一整天過得不順利,或是碰到一些冷漠、粗俗、貪婪而通常可以稱之為「沒文化」的人,又不得不忍受他們的無禮與粗野,這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不在這裡;我人現在在家裡,在臥室裡,腦中正想著我的雅柏汀正在隔壁房裡或睡或醒,或者正喜悅地傾聽著雅柏汀踩著公寓地板的輕柔步伐!」
……
等年老的記者回到那間暖爐永遠不夠暖的兩房公寓後,他會悲傷地記起雅柏汀離開普魯斯特的篇章。瀰漫在冷清公寓中的哀淒之情滲入他的內心,他不停回想起種種情境,彷彿自己既是普魯斯特又是他的情人雅柏汀:就是在這裡,他曾與雅柏汀一起談話、-起歡笑;她總是先按了門鈴才來拜訪他;他那無窮無盡的陣陣妒火;共同去威尼斯旅遊的夢想。他不斷地回憶,直到悲喜交集的淚水從眼眶滑落。

老記者把心中的秘密透露給一位年輕專欄作家,沒想到卻被對方嘲笑並且寫入他的專欄:
故事中的老記者也同樣因為看到自己在一篇報紙專欄受盡嘲諷,而震驚不已。在這則故事中的故事裡,老記者也在看到雅柏汀和普魯斯特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之後,而想要去死。在老作家最後幾個憂鬱夜晚的惡夢中,那出現於一層又一層故事中的孤獨記者、雅柏汀和普魯斯特,不斷重複跌入那無止境、一個又一個的無底深井。每每半夜從惡夢中驚醒時,老作家再也無法感受到那份無人知曉的愛情喜悅。殘酷的專欄刊出後過了三天,人們破門進入他的房間,發現老記者已經在睡夢中平靜地死去...

雖然,整部小說的敘事主軸似乎在於卡利普如何尋找失蹤的親人,但背後真正想要尋找的卻是「耶拉是誰」的答案,又或者說是關於「身分」(Identity) 認同的人生課題,這在書中不斷地透過不同故事提出質疑以及辯證,像是前面故事中所提到的阿布第帕夏的本尊及分身、老記者的現實與想像生活,以及最重要的卡利普假冒並化身成耶拉的種種遭遇
......

帕慕克在小說的最後一段寫道:

關於一個人要做自己的唯一方法,若不是變成另一個人,就是要進入別人的故事。而我試圖放進這本黑色之書中的故事,又讓我聯想起第三或第四則故事,就好像我們那不斷延伸、向前開啟的愛情故事和記憶花園。
......
畢竟,沒有什麼比生命更讓人驚奇。除了書寫。是的,當然了,除了書寫,那是唯一的慰藉。

這個答案是否足已揭開這本小說所設下的「自我認同」之謎?
要不,再重讀一段小說裡頭對於作家耶拉的批評謾罵,說不定這也正是帕慕克對這本小說的自我嘲諷?

「他的東西誰都寫得出來,你還不明白嗎?」老專欄作家說,「更何況,大部分都太長了,不是合適的專欄。捏造的故事,半調子的矯揉造作,瑣碎的胡言亂語。他有幾個慣用的技倆,會耍幾個花招,如此而已。比蜂蜜還甜美的追憶和聯想是一般規則,偶爾會抓住一個似非而是的弔詭。一定要訴諸反諷的遊戲,像是優雅的詩人所謂的『博學的無知』。不大可能的事情要講得好像真有此事,而已經發生的事情要講得好像沒這回事。假使全都行不通的話,那麼就把空洞的內容藏在浮誇的詞藻後面,讓他的崇拜者以為他文筆優美。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回憶和過去,絕對不比他少。隨便哪個人都可以玩他的把戲。就連你也行。來,講個故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3887
黑色之書
作者:奧罕.帕慕克
原文作者:Orhan Pamuk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1732047
裝訂:平裝


這是一本虛實難辨、猶如阿拉伯幾何圖案般繁複的偵探小說
也是一本講述伊斯坦堡神秘過去與現代身世的城市物語
更是一本在書寫與身分認同間擺盪的作者自傳
  卡利普是伊斯坦堡執業的律師,某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只有妻子魯雅留下的告別字條,接著他發現魯雅的哥哥耶拉也失蹤了。魯雅是個偵探小說迷,耶拉則是知名的報紙專欄記者,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於是卡利普開始有如偵探般展開對兩人的搜尋。他潛入耶拉的公寓,偽裝成耶拉,住進他的房間、接他的電話、穿他的衣服,甚至代筆寫他的專欄。因為卡利普認為,唯有對耶拉的想法與生活瞭如指掌,才能找到心愛的妻子與耶拉……
  藉由說故事來建立自身的身分認同是此書的一大主題,因此除了此書本身的故事之外,作者還藉由各個角色之口陳述了許多故事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牽涉到土耳其過去身為鄂圖曼帝國的歷史,以及當今依斯坦堡的現況,進而探討土耳其面臨外來文化衝擊的文化認同問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我相信一個沒有英雄的世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那些創造出英雄的可悲作家們自己不是英雄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妳必須要滿足於一個平凡的生活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在那平凡的生活之中,我必須擁有一個位置……
然而,我直覺相信,等我們到了七十三歲,當魯雅不再有條件盼望另一種生活的時候,她終將會愛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78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