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尼爾.波斯曼的《通往未來的過去》
2024/09/30 05:44:09瀏覽21|回應0|推薦3
Excerpt尼爾.波斯曼的《通往未來的過去》

本書書名的翻譯比起原文更顯突出,看似時間旅行的回到未來,其實是亙古不變的歷史重演。

作者認為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是現代社會最值得借鏡的歷史,從本書一開始的〈序曲〉以及〈往十八世紀之橋〉就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知識值得探索,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通往未來的過去
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作者:尼爾.波斯曼
原文作者:Neil Postman
譯者:吳韻儀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0/5

這混亂的年代!我們身陷變遷的漩渦不停打轉,我們質疑世代承襲的價值觀,我們目睹人性良善的本能反應與「務實的選擇」交戰,我們設法面對千禧新世紀帶來的不安。美國當代最傑出的社會觀察家、紐約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波斯曼教授以其一貫的洞見,為我們指引出方向,帶領大家再訪十八世紀的啟運動。將我們的目光轉向歌德、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康德、唐恩、史密斯、富蘭克林等這些為現代開路的啟運動思想家,引領我們重溫他們提出的劃時代思想觀念。「往十八世紀建一座橋」,讓我們的未來與過去接軌,以熱情迎接新的世紀,創造一個更人性的未來。

Excerpt
〈序曲〉

未來,當然是幻想,因為未來尚未發生。我們可以套用美國作家斯泰因(Gertrude Stein)對加州奥克蘭說的一句話,來描述未來:未來的奥克蘭,還不存在現在的奥克蘭.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許多有趣的比喻,其中最弔詭的一個,就是「照後鏡」。麥克魯漢說,我們所有的人都在高速公路上向前急駛,但是眼睛卻都盯著照後鏡,從中只能看到過去,而看不見未來。麥克魯漢相信,僅有少數的前衛藝術家一其中當然包括他自己),能夠看著擋風玻璃的前方,告訴衆人未來的方向。諷刺的是,其實擋風玻璃也勉強算是一種照後鏡,因為不論我們看到的未來是什麼,都只是、也只可能是過往的投射。
丹麥哲學家與文學家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先見之明其實是後見之明,當我們回顧過去,眼前就會投射出未來。祈克果的話隱含著我們永遠無法拋開過去的意思。看科幻小説與幻想故事的人,也會同意這個說法。我們讀蓋兹(Bill Gates)的《擁抱未來》(The Road Ahead)一書,看到的歷史多於預言。或許我們該説,其實歷史就是預言。我們想像出來的未來,對於過去走過的路的著墨,總是多過於將來要走的路。
美國哲學家與文學家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有句名言,如果我們忘卻過去,就註定將再重蹈覆轍。我們怎麼解釋這句話?我們真的能忘卻過去嗎?如果不參照過去,我們真的可能計畫、或是甚至開始思考未來嗎?
本書的出發點是假定祈克果與桑塔亞那的想法是正確的。祈克果認為,未來中除了過往的投射,一無所有,他並要我們謹慎選擇用過往的哪個部份,來想像未來。桑塔亞那也持同樣的看法。桑塔亞那極力主張我們記住自己過去的錯誤,才能不讓歷史重演,但是他也同樣要我們記得自己過去的榮耀。忘記過錯不好,忘記成就可能更糟。
我們回憶過往時,必須要謹記在心,過往雖然不是幻想,但是很難清晰的回溯。過往是蒙上陰影的記憶,埋藏於模糊含混、希望實現與過度簡化之中。即使如此,過往還是值得一探究竟、值得學習教訓、能夠為新迷思提供素材。未來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從後照鏡仔細檢視過去,未來就會浮現在擋風玻璃之前。

〈往十八世紀之橋〉
……

相信確有外星人、撒旦存在的人,與一些解構主義者這三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深陷重度憂鬱,無法自拔。不過,我們似乎也不能嘲笑他們,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也為同樣的毛病所苦,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我對心理學有更深入的研究,我也許就能説出這種疾病的名字。但是,我轉向詩人求教。我不是要查疾病名稱,而是要看他們是否也有同樣的看法,並解釋原因。例如,葉慈(Yeats)精確的描述了我們剛愎自用的學術機構與過度忠誠的外星人信徒,他說學術機構無法令大衆信服,而外星人信徒只是有滿腔激情;艾略特(T. S. Eliot)寫過一首詩,描述佔據荒原的空洞的人;奧登(Auden)寫過焦慮的年代;林賽(Vachel Lindsay)寫道眼神陰鬱、無神明侍奉的人。而米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則在她《獵人,你在追逐什麼》 Huntsman, What Quarry? 一書中收錄了一首詩,直指問題的根源。下面是那首詩的摘錄:

在智慧的年代,在黑暗的時刻,
事實如流星雨般從天空撒落落
沒有被質疑、沒有被整合,
如果日日編織,所得的智慧足以讓我們療傷治病,
但是卻沒有紡織機,
讓我們將它織成布縷。

沒有紡織機將事實織成布縷,沒有神明可以侍奉,既空虛又焦慮,不相信語言,甚至對最明顯的事實也心存懷疑,失去信念,猜疑真理。
我們要如何解釋這一切?有很多種解釋,其中包括總是隨著新世紀而來的奇異想像。有些人相信,新世紀代表著基督復臨,有些人認為新世紀意味著一切終止,在這兩極端之間,還有各式各樣的幻想。但是,最令我信服的,卻是個比較平凡的解釋,而且這樣的解釋已經出現過了,不論是否有新世紀到來。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缺乏敘事,缺乏具有超驗與神話力量的敘事,幫助我們組織事物與賦予意義,我們因而產生困惑。最清楚的例子就是,我們需要故事來解釋我們現在為何至此、我們的未來要往哪裡去,以及許多其他的事情,包括誰擁有權力。
我寫這本書不是要記錄敘事的失落,我已經寫過這個主題了,而且還有其他人寫書解釋得比我更好。我也無意再寫一本令人沮喪、有關人類心靈崩潰的書。我在此要說的是,當人失去了足以信服的故事來產生目的與延續感,心靈就迷失了,然後會瘋狂的尋找可以相信的事物,更壞的情況是認命的斷下結論,認為沒有事物可追尋。相信撒旦的人重拾舊約《創世紀》偉大故事的片段;相信外星人的人要將自己從灰灰綠綠、超越物理光速極限的生物手中解救出來;解構論者不斷著書向我們宣傳無所論述,以便與困惑保持距離。甚至還有一群人試圖從科技發明的巧思中尋找意義,這群人認為「資訊高速公路」一詞中,蘊藏一片驚異的奇妙天地。這群人是染上資訊毒癮的人,他們對過去的故事毫無興趣,對於目的為何鮮有思考。當詩人問:「編織布縷的紡織機在哪?」他們回答,不需要紡織機;當詩人問:「你侍奉什麼神明?」他們回答,能夠即時提供大量、多樣資訊的人,就是崇拜的對象。這群人談到建一座通往新世紀的橋樑時,毫不遲疑。但是,當他們被問到:「要帶什麼走上通往新世紀之橋?」他們回答:「只要帶著高畫質電視、虛擬實境、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行動電話,還有其他數位科技產品。」
這就是艾略特所説的空洞的人。在某個層面上,他們和相信外星人的人與相信撒旦的人沒有兩樣,他們都找到了一個故事,作為自己前進的力量,但是這力量只能維持一段時間,無法長久。在某個層面上,他們也與一些學者沒有兩樣,以説不出一套故事,作為一時的娛樂消遣與學術表現。我這本書不是為他們所寫。這本書是為了還在尋找方法、迎戰未來的人而寫的,是為了還在尋找方法、接受真實的人而寫的。我們尋找的方法與人類的傳統緊密相連,讓我們能建立合理的權威與有意義的目的。我本人當然是加入這群人的行列。
我們該到哪裡找尋這樣的方法呢?我們當然首先求助於古今聖賢的智慧。羅馬皇帝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曾說:「面對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要養成習慣思考:「他的目的是什麼?」而且就從自己做起,首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歌德(Goethe)曾說:「每個人每天都該試著聽首好歌、讀首好詩,欣賞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説句合情合理的話。」蘇格拉底(Socrates)曾說:「未受考驗的生命,不值得一活。」猶太教祭司希勒爾(Rabbi Hillel)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伯來先知彌迦(Micah)曾説:「基督的要求就是公平正義,慈悲憐愛,以及謙卑恭敬的與上帝同行。」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則曾說:「我們所有的創新發明只不過是改進了方法,但是卻沒有提升目標。」因為聖賢的智慧不受時空的限制,這些智慧語錄幾乎可以無止盡的列下去。我們還可以加上孔子、以賽亞(Isaiah)、耶穌、穆罕默德(Mohammed)、莎士比亞
、佛陀(Buddha)、斯賓諾沙(Spinoza)等許許多多的聖哲賢人。這些聖哲分屬古今四方,但是告訴我們的都是一樣的:我們無法逃離自己。從古至今,人類的困境就是相信未來無關於現在、無關於過去長久以來對自己的認識,而大可以將其拋在腦後。
記得過往有什麼用?古聖先賢的話語撫慰我們的心靈,提供我們觀點,將我們從速度與野心的瘋狂中釋放出來,可說是大有所用。不過,先聖先賢在時間與文化環境上,的確與我們相去甚遠,而且他們的金玉良言是如此抽象,很難想像該如何大量轉化為實用、條理一致的指南。雖然,在伊斯蘭國度的某些地方,穆罕默德的誠律仍被當作是必須遵從的日常規則,也還有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嚴守誠律的所有細節。但是,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因為巨幅的變化,尤其是科技變化造成了混亂不安,使得任何一種基本教義聽來都像是空談。我們的困難與問題,是穆罕默德、耶穌、希勒爾、蘇格拉底、彌迦未曾與未能置喙的。
……

我指出這些的重點是,我們必須將有價值的觀念帶進入二十一世紀,才能為二十一世紀締造美好的開端。因此,我們必須回顧歷史,從歷史中搜尋有價值的觀念思想。我對那些大聲疾呼向前看的人,心存懷疑。我真的不了解他們所説的「我們必須向前看,尋找未來的方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希望我們看什麼?未來根本還不存在。如果向前看有任何意義,意義一定是在於從歷史中找尋實用的、人文的思想觀念來寫未來。
注意,我所指的有價值的思想觀念不是登陸月球、發明飛機與抗生素這一類的科技構想,我們不缺這個。我這裡所指的,是那些提升我們對人類的了解、擴大我們對人性的定義的思想觀念。
二十世紀即將結束,就讓我們先看一些二十世紀產生的思想觀念。有些什麼有價值的思想觀念呢?是不確定原理嗎?是尼采(Nietzsche)上帝之死(the death of God)的主張?是佛洛依德(Freud)理性僅只是生殖器的僕人的信念嗎?還是語言無法精確描繪事實的觀念?你儘管認為我這樣說,是在增加我批判二十世紀的火力。你也一定會想到,二十世紀還有廢除種族隔離政策(至少在美國)、提倡女性平等、大開高等教育之門等進步觀念。但是,這些都不是二十世紀的觀念,而是更早期的思想觀念的延伸。如果你仔細想想,我猜是能想出幾個源自我們二十世紀、有助於下個世紀發展的觀念。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你就會絶望。因為你會發現,你我所處的二十世紀,是幾乎不得喘息的恐怖時代,不是嗎?在一九〇〇年,這一年尼采謝世,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那個時候誰想得到二十世紀的特色,竟是接二連三的大屠殺,駭人的程度遠超過之前兩千年人類的任何經歷?誰想得到二十世紀三個偉大的超驗敘事,竟是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誰想得到在二十世紀會發明出在一瞬間就能結束全人類生命的武器?誰又想得到二十世紀的主軸是「科技凌駕一切」?我很遺憾我們身處的二十世紀,對於我們的未來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我這麼說好像是與二十世紀為敵一樣。不過,即使你不是二十世紀的敵人,你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很難與二十世紀為友。
……

要從歷史尋找更好的夢想,我建議大家將注意力轉向十八世紀。十八世紀,就是未來。十八世紀的思想觀念,有我們走向未來的人文方向,有跨越通往二十一世紀之橋的信心與尊嚴。而且,十八世紀的思想觀念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與我們仍有相當的關連,回想起來毫不費力。只是有個條件:我們不是要變為十八世紀,而是採納它有價值的思想觀念,僅此而已。
……

從十八世紀,我們能找到什麼?找到誰?十八世紀是歌德、伏爾泰(Voltaire)、盧梭(Rousseau)、狄德羅(Diderot)、康德(Kant)、休謨(Hume)、吉朋(Gibbon)、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史密斯(Adam Smith)的世紀。十八世紀也是潘恩(Thomas Paine 、傑佛遜(Jefferson 、亞當斯(Adams)與富蘭克林(Franklin)的世紀。在十八世紀,人類發展出的歸納科學、宗教自由、政治自由、普及教育、理性思想交流、民族國家的觀念。在十八世紀,也創造了進步觀念,更令人驚訝的是,現代快樂的觀念,也是源自於十八世紀。也就是在十八世紀,理性開始大幅超越迷信。在十八世紀之初,牛頓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院長,在牛頓的啟發下,十八世紀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都認為世界是有秩序的、理性的、可理解的。
在十八世紀,貝多芬(Beethoven)寫出他第一首交響曲,巴哈(Bach)、韓德爾(Händel)、莫札特(Mozart)、海頓(Hayden)的音樂,也都創作於十八世紀。而席勒(Schiller 、斯丹達爾(Stendhal)、笛福(Defoe 、菲爾丁(Fielding 、約翰遜(Samuel Johnson)、伏爾泰、布萊克(William Blake)則是十八世紀的重量級作家;根兹博羅(Gainsborough 、霍迦斯(Hogarth 、大衛(David 、雷諾兹(Reynolds)都是十八世紀最知名的畫家。
十八世紀,就是大家稱之為的啟蒙運動時代。其實,啟蒙運動開始的時間還可以向前推,由十七世紀中期的洛克(John Locke)與牛頓(Newton)開始,一直延伸到十九世紀,將穆勒(John Stuart Mill)、托克維爾與偉大的浪漫派詩人也包括在內。所以,十八世紀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説法,套用康德的説法,是象徵著我們將自己從託管中釋放出來的時代。那個時代,也就是歷史學家所説的自由思想的戰爭肇始與勝利的時代,之後創造出現代世界。英國政治哲學家伯林(Isiah Berlin)則是以下面這段話,為那個時代做了總結:「十八世紀天資最高的思想家所展現出的知識力量、誠實正直、清晰思考、勇敢無懼,以及對真理無私的愛,直至今日,仍無人能出其右。他們創造的時代,是人類歷史中最美好、最光明的一段時光。」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就絶對不能忽視了十八世紀,這也正是我認為十八世紀值得大家重視、研究、提倡的原因。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解釋十八世紀的觀念如何有助於我們的未來。不過,我也必須坦白,我非常清楚十八世紀也存在著不人道的信念與制度。例如,十八世紀有火燒女巫的事件,法國最後一次以火燒死女巫是在一七四六年,德國在一七七五年,波蘭在一七九三年。在義大利,審判異端的宗教法庭施以拷打酷刑,一直到十八世紀結束。十八世紀還是有奴隸制度,至少在美國是如此,壓抑女性與聘用童工也是當時各地的普遍情形。而且,十八世紀時,大部分的國家當然還是由專制君主所統治。
但是,也就是在十八世紀產生了辯論,使得這些不人道的行徑,廣為社會所知,最後為社會所不容。
……

任何一個世紀,都有慘無人道的行徑,十八世紀也不例外。但是,未來就在十八世紀,現代世界衆多有價值的事物,均肇端於十八世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9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