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林景淵的《讀書物語》
2024/09/29 08:40:44瀏覽5|回應0|推薦0
Excerpt林景淵的《讀書物語》

從林景淵編譯的兩本《扶桑書物語》,繼續找到這一本《讀書物語》。

在本書中讀到一篇林景淵翻譯諾貝爾物理學獎湯川秀樹的文章〈我讀「莊子」〉,相當有意思,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讀書物語
作者:林景淵
出版社:錦冠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01/01

Excerpt
〈我讀「莊子」〉/ 湯川秀樹
(林景淵譯)

一、只因為「有趣」

進入小學以前,學習了不少中國的古典學問(也就是所謂「漢學」)。所謂「學習」,其實只是隨祖父朗讀;不用說,內容完全不懂。然而,令人覺得詫異的是:即使從來不講解意義,但是日積月累却依稀明白了起來。唸過的大部份儒家思想的書籍,從「大學」起到「論語」、「孟子」以及「史記」、「十八史略」等。
上初中的時候,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在中國古典書籍中,說不定有更爲有趣、理論更特殊的著作——於是我悄悄地潜入父親的書房,抽出了「老子」、「莊子」來唸,覺得「莊子」十分有趣,研讀再三。那時候,我才是一個初中學生,到底內容瞭解多少?所謂「有趣」,是什麼?後來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二、粒子和莊子有什麼關係

往後,在漫長的歲月中,已將老、莊哲學淡忘。四、五年前,在思考基本粒子問題時,偶然回憶起「莊子」來。
「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儵與忽時相遇與渾沌之地,渾沌待之於甚善。僚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是「莊子」內篇中,應帝王篇第七最後的一節。這一段照我主觀的解釋是這樣的:南海帝王的名字叫儵,北海帝王的名字叫忽——儵、忽都是很快的意思,「儵忽」連在一起便是刹那之間的意思——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
某時,北方的帝王和南方的帝王邂逅於渾沌的領土上。渾沌殷勤熱烈地招待了他們兩個人。億與忽商討如何報答渾沌的恩情;他們暗中做了以下的決定;人類都有七孔,就是眼、耳、口、鼻,用來見、聞、以及飲食、呼吸。然而渾沌却一無所有,他必定很痛苦,也是怪可憐的。為了報答他的恩惠,每天爲他鑿一個洞。如此一來,七天後渾沌便一命鳴呼哀哉了!
以上是這個寓言的梗概。為什麼會回憶起這一段故事呢?

三、基本物質就是「渾沌」?

過去的一段漫長時間中,我一直致力於基本粒子的研究;時至今日,被發現的基本粒子已多達三十餘種,而每一種基本粒子各自有謎一般的性格。在此種情況之下,我們不得不對比基本粒子前進一步的物質加以鑽研。但是研究基礎的素材有三十餘種之多,使人大感棘手。而所謂前進物質也者,乃是宇宙間根本之物質,它未曾具有任何固定之形態,亦不像吾人已知曉之基本粒子。它有分化成種種基本粒子之可能,但却又尚未分化。到目前爲止,吾人能找到比較合適的名詞來描述它的是便是「渾沌」這兩個字我在做以上的種種遐思時,才回憶起上面這一段寓言。
致力於基本粒子的基礎理論之研究者並非只有區區我一個人。德國的海森堡教授(譯者註: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 一九三二年諾貝爾獎物理組得主)亦曾研究過構成基本粒子的基本物質,而把它稱爲 Urmaterie(德文,原物質之意)。叫它原物質也罷,渾沌也罷;但特別要指出的事實是:我所思考的與海森堡教授的想法有相同的地方,却也有不同的地方。
最近,我覺得這一段寓言更加有趣。我們試將儵、忽都看成基本粒子。此等物質各自奔跑飛行時本可相安無事,但是它們分別來自南、北兩個方向而邂逅於渾沌的領土上。這時候便引起了基本粒子的衝突。——這種想法構成了二元論;而渾沌也者,便是包容基本粒子的時、空的東西。——這種解釋或者可以成立。
吾人不必曲解古人的思想,勉強把它套入現在的物理學理論上。二千三百年前的莊子,還不知道「原子」到底是什麼吧?然而莊子的想法與我和海森堡氏的想法從某個角度來看却十分雷同——這真是耐人尋味的事,也是不可思議的事。
科學的昌明主要導源於歐洲。一般人認爲,廣義上,有了希臘思想做母體,才有歐洲的科學發達這一段歷史。吾人閱讀最近逝世的薛丁格(Schrodinger)教授的著作,便可發現該書中指出了沒有被希臘思想影響過的地方便沒有科學。在以往的歷史上,這種說法大約是不錯吧,檢討一下明治時代以來的日本,也不難發現:撇開「究竟日本直接接受希臘思想的影響多少?」這個問題不談,至少,我們可以說,間接上,日本是因此而繼承了歐洲的科學的。

四、中國古代哲學無法演化成科學?

往昔到今日情形有如上述,就算那是對的。然而我們揣測未來的情形時,便可以明白的說:希臘思想並非科學發達的唯一母體。試看東方的情形如何?自古以來,印度有種種思想體系:中國也是。從中國古代哲學中未曾演化出現代科學來——這是事實。過去如此,但將來却不一定。
我自中學時代起,對老子、莊子發生濃厚興趣;今日亦然。我知道從某個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凌駕乎莊子的,然而老子書中的內容過於深奧,叫人無法理解正確的意義。遣詞用字,尤多晦澀,研讀註解,還是茫然一片。其結果大致理解到思想的骨架而已。「莊子」一書就完全不同了,書中既有逸趣橫生的寓言,又在冷嘲熱諷之餘,做那海潤天空、漫無邊際的遐思。並且其文字間也貫穿着脈絡相承的高深理論:單就文字結構而言,它也是空前的好文章。讀其書,可以刺激頭腦,使人的思考靈活起來。上文述及的有關「渾沌」的一段話,絕非以狹小的範圍為對象,其實那該是包容了宇宙間之大的理論。很明顯的,它討論的範圍並非局限於構成宇宙萬物的那小小的基本粒子以及其關連的時、空而已。然而,我們鑽研物理學,即使花費了不少工夫,却又像是面臨一個狹小又模糊的世界。並且這絕非純屬偶然。……如此推論,則吾人可以想像科學發達的根源並不限於希臘思想。老、莊的思想在本質上有別於希臘思想,但那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合理主義思想;吾人深信:在老、莊的獨特自然哲學中,時至今日,必然還有值得重視的內涵。
儒家思想也罷、希臘思想也罷,它們深切地肯定人類自律、自發行爲的意義,並揭示追求理想、實現理想之可貴;而老子、莊子則不然,她們以為大自然的力量超乎一切,人類在不可抗拒的大自然之中,只有任憑擺佈而已。中學時代,雖然覺得這種思想過於極端,但也不能否認它有引人入勝之處。高中時代起,對於人類在大自然中是孱弱者一說不能同意,爾後,老莊思想已經荒廢相當久;而同時,在我的內心中,長久以來也一直存在着一絲絲的牽掛——即使人們不願承認,但老莊思想中的確有若干真理。

五、老莊哲學的現代啓示

在「老子」一書中有下面的一節: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芻狗」是用草做的人偶,祭拜時使用。祭拜完畢,便把它丟掉。這裏所謂「天地」,也可以說是「大自然」吧。「不仁」也者,便是指缺乏憐憫、同情心。老子三言兩語便把這件事情說得清清楚楚。
「莊子」書中則有十分有趣的比喩;
「人有畏影惡迹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爲尙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迹,愚亦甚矣!」
某人懼怕自己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脚步,他希望捨棄影子、捨棄脚印;為了逃離影子和脚印拚命的奔跑。拔腿奔跑,自然就留下許多脚印,而不管如何的向前狂奔,影子也不離開。難道這是速度不夠快的緣故嗎?於是又逐漸加快速度向前奔跑,一刻也不停留。……終於體力不支,一命嗚呼哀哉。此人真是愚不可及!在樹蔭下自己的影子不是就沒有了嗎?靜悄悄不走動的話,自然不也就沒有脚印了嗎?
這種思想是一種歸諸「命運」的想法,簡單的說,它是一種東方思想:但它也絕不是「非合理的」思想。在科學昌明的今日,人人不停地被時間所逼迫、追趕着,這一段話對我們便有一種親切之感。在我內心中,一半對它產生反感,一半却又有無限興味,因此,這一段話無疑將長留在我的腦海裏。
書籍的趣味固然是形形色色,我特別欣賞書籍本身創造出一個世界,如行雲流水,所到之處別有一番天地,使讀者可以流連忘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莊子」乙書。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11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