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9 06:58:07瀏覽38|回應0|推薦1 | |
Excerpt:林景淵編譯的《扶桑書物語》 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篇作家井上庇所寫的〈讀書十訣〉。 而井上庇將自己的藏書捐贈給故鄉,成立圖書館的美談,在本書也有相關的文章,建議可以再找機會一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5865 扶桑書物語 譯者:林景淵 編者:林景淵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12/05/01 內容簡介 有人說:「沒有書店的地方,就沒有文化。」深諳日本文學與圖書文化的林景淵教授,親自編譯了三十九篇文章,以行動來證實這句話,並讓這些過去在日本各領域皆有傑出成就的菁英,穿越遙遠時空的隔閡,與我們毫無隔閡地暢談讀書的樂趣、書店出入的經驗、藏書人甜蜜的負荷,以及愛書人必去的朝聖之地──東京神田神保町的舊書店街之往昔。 日本的閱讀風氣興盛,眾所周知,因此累積了許多如此精彩的與書有關的故事,在愛書人癡迷的說「書」過程中,不知不覺書彷彿也成為了一種有溫度的活物,與我們互動、對話,進而有了那份難分難捨的感情。如果你也是無可救藥的嗜書人,就一定要進入《扶桑書物語》,你會發現──原來擁有這份愛書的濃情的你,一點都不寂寞! 【Excerpt】 〈讀書十訣。井上流本の読み方十箇条〉/ 井上庇 我隨性的試寫了「讀書十訣」。其中有些奇妙的想法,也許沒什麼參考價值。讀者看了以後,可能會說:「喲,也有這種讀書法呀!」這就夠了。 【一】紅筆在身 也就是說,覺得有趣的地方,就用紅鉛筆畫線作記號。 我的習慣是一邊讀,一邊拿著紅鉛筆或彩色筆,看到有趣或覺得「喔!」感動的地方就畫上記號線。當然不必太在意顏色的問題;而是看了以後,自己覺得「這個自己倒是不知道」,「這個人有如此想法」等共鳴之處。總之,只要讀起來有些感覺,那麼就小心的,不,草率一點也不妨,通通作上記號。 這一來,書本一讀完,自然便成為一份摘要版。當重讀該書時,只要看畫線的部分便可以瞭解重要的部分。例如中央公論社的《日本歷史》,不知道讀過多少遍了,因為全部畫過線了,只要循畫線的部分讀下去,花十五分鐘便可以再讀完一遍,當然,有時也會想全部重讀一遍。 我手上的重要書全部都用此種方式畫了線。 不過,這種方式對讀完的書還要賣給舊書店的人而言,當然是行不通的,讀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可能只是一條紅線,書價就會產生悽慘的不同。 【二】製作索引 「索引」乃是書本的命脈。再好的書,如果沒有索引,或索引太簡單,都會令人大失所望。那麼,乾脆自己動手來做。 在扉頁及開頭的空白把重要的事項、詞句全部寫下來,並註明頁數。這一來,便可以是一份好索引。什麼書都這樣處理過:事後也許沒辦法再讀太多書,不過,重要的書本我都是這樣閱讀。何況引用時隨手可得,便利有效。 【三】 以手記憶 任何人都會遇上這樣的經驗吧:「啊,這件事好像讀過了,到底是哪一本書呀?」以及「這件事好像有一本書寫得比較詳細的呢。」但是,怎麼也找不到。 資訊、資料要如何處理,真是難事。我自己也曾試過所有方法。 最先用梅棹忠夫教授提倡的「知識生產技術」,也是使京大式(京都大學)卡片,把所有資料抄在卡片上。我也曾經做了不少。買來不銹鋼的卡片架,每天忙著抄卡片,再置入卡片格子。 然而,這種方法有個盲點,那就是,資料分類做不好的話,那麼卡片不知道放在那裡?而且,如果放錯位置,那麼,可能永遠再也找不到了。 …… 接下來談談閱讀的速度問題。 聽說有人讀書速度快得不得了。這令人讚佩,那樣忙碌的人,居然能讀那麼書。就我個人所知道的,丸谷才一、大江健三郎就是這樣的人。這兩位大讀書家到底是如何利用時間來讀書的,永遠是個謎。 啊!對了,還有一位,那就是司馬遼太郎,也是一位好厲害的讀書家。 我親眼目睹過司馬遼太郎在唸書,他是用「攝影讀書」的方法。不是閱讀文字,而是拍攝在頭腦裡。 鐮倉有一處以「緣切寺」(絕緣寺)出名的東慶寺。有一名熱心的鄉土史研究者小丸俊雄曾經寫了一本有關東慶寺的好書(《緣切寺松岡東慶寺》,一九六〇年,印刷百冊),以油印方式印行。去年,司馬氏曾打電話給我,問起:「說不定你老兄手上有那本書吧。」我答覆說:「有。」於是他表示:「請借我一讀。」我就利用和他在外面進行對談節目的機會把書帶去。他利用二十分鐘慢慢的翻閱了一遍。確實在看書,但是視線並沒有在上下移動。接下來,他說:「好,讀好了。這是貴重書,趕快還給你。」當場就把那本書還給我。 第二次和他進行對談節目時,提到了東慶寺;發現他全部記得那本書的內容。我認為,此人一定是用頭腦把書本拍下來的——使人大嘆不如。 可惜,我沒有這種能力。我讀書速度是有些慢,也嘗試過設法提升讀書速度,結果得到了以下的結論—— 【四】慢讀精讀 這就是說,什麼書最先都必須用心、仔細的閱讀。尤其是開頭的十頁,更應該仔細的瞭解書中的人物、相互關連等這些細節,然後再繼續往後讀下去。這一來,自然就可以加快速度。若不在意開頭內容,那麼之後不管怎麼努力讀,都還是不懂,也不能提升讀書速度。 我個人不太認同所謂「速讀法」。譬如,明天非交稿不可,而因此非把某一本書讀完不可時,意外的,讀起來很快;大約在潛意識中起了作用吧。 我大概用此種方式讀書,推理小說也好、一般小說也好、専門書也好。總而言之,最初要細讀精讀。這一來,寫作者的習慣也能體會出來;甚至可知預測到:「作者到結尾才會下結論。」所以,也可知道跳過去讀似乎也沒關係。不過,不必跳過去讀也無妨,反正速度越來越快了。 總之,「速讀的秘訣是細讀和精讀」,諸君不妨一試。 接下來也和讀書速度有關—— 【五】披閱目錄 這一點,特別是專門書很重要。閱讀專門書,一定要先細讀目錄。像聰明的盜賊出手前必定會詳細調查目標家屋的構造一樣的,閱讀專門書籍,必須先瞭解全書的結構。如此,全書的結構,論述方向自然就可以明白。較為急促時,知道由哪一章開始閔讀。一般說來,買了書只把目錄瞄一下而已,不會仔細瞭解它。然而,用心閱讀目錄,意外會有較大收穫。 【六】拆卸分解 對這種方法可能有人不高興。不過,厚厚的一本,辭典、大事典的書,用美工刀拆卸,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變成三、四冊,乃是妙法。 如此變成攜帶方便的書,必要的部分裝在口袋裡,外出時閱讀十分便利。從我住的地方搭橫須賀線電車去東京要五十三分鐘。需要思考一些問題,或需要查一查參考資料時,我就帶在身上。薄薄的一冊在車內閱讀很適合。看完了再擺回書架就可以了。 也許有人認為,怎麼可以這樣胡搞?特別是愛書人一定是如此看法。不過,我必須說,這一類厚書我都一次買雨本,拆掉一本,另一本則好好的保存著。所以,請不要發脾氣。 接下來,有些大膽作風—— 【七】準備絲帶 我覺得夾在書本的絲帶何以只有一條呢?有些令人不可思議。閱讀書本時,常遇到「啊,這一頁非再看一遍不可」的情形吧。注腳很多的書本非要兩條絲帶不可。然而,最近的「文庫本」(口袋書)大多沒有絲帶。這一來,非自己動手做不可。 首先,把封面紙用漿糊貼起來。封面紙固然很重要,卻常常脫落,很麻煩。如此一來,利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防止封面脫落。 在貼封面時,中間可以夾著絲帶,一齊黏在書背上便完成了。利用一般的漿糊就可以了。這一來,一本書可以有三條絲帶,甚至十條絲帶,要加幾條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加上去。 只是,加太多也有問題。我曾經一口氣貼上二十條左右,結果絲帶纏在一起,弄不清楚了。 【八】通讀全集 這一項可能純屬我個人喜好,一般讀書人也許覺得沒什麼意義。不過,像我這種專業寫作的人,從第一卷讀到最後一卷,如此閱讀個人全集,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邊閱讀,一邊像上文提到過的製作抄錄本,或在扉頁及空白頁作索引,發現作者的用字遣詞,描述習慣也都一一記錄下來。如此,通讀完畢時,自然而然抽取的資料已經十分豐富,差不多是夠用來寫一篇評傳或作家論啦。實際上,我自己現在正在通讀《藤村全集》(島崎藤村),發現書中以「抽煙的女人」來描述青樓女人,以「每晚熟睡中被吵醒的習慣」來描述夜裡的小便。可見這位大作家用詞有拐彎抹角的習慣。 總而言之,以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沉迷在某一位作家創出的小宇宙裡,可謂至高的享受。讀者不妨一試其中奥妙。 【九】堆積書本 一般人對於買了書,堆積起來不讀,大致會認為這是要不得。不過,我個人並不同意。 我們在書店從書架取下書時,好像會出現一股奇妙的力量。潛意識裡,不知道什麼原因讓我們拿到手上來。不可能是隨便把書買下來的,必定是有什麼理由。 此外,書本還具有一種宿命,那就是,一旦分開了也許再也不會再遇到。看到某一本書,心想「以後再買吧」,這種情形往往是——這本書後來急著想讀,這時候卻怎麼找都找不到。心裡相當後悔:「糟了,為什麼那時候不買下來呢?」我常常遇到這種事。 與書本的邂逅,簡直就是「一期一會」(一生一次)。 我自己也無數次有了這種經驗。例如上面提到過那本小丸俊雄有關東慶寺的書,二十年前在神田驚鴻一瞥看到過一次,因為身上沒帶足夠的錢,因此錯失機會。之後,再次遇到該書時已是十八年以後的事。 這本書能夠再遇到算是幸運的,太多時候往往是一別不復回。因此,一本書興起買的意念時,趕緊買下,這是鐵則。頭腦裡想「買了吧」時,必然會是那本書向我們訴求買下它。能夠接納書本的訴求的話,事後也會報答我們。只是這時候也得跟錢包商量商量。 買了以後不能馬上展讀也無妨,先擺在書桌的一角。意外的,書堆在一旁,也自然有某種理解。心裡知道:「這本書暫時不讀它也無妨。」或是「非趕緊讀完不可。」,有的書讓我們覺得:「啊,這本書暫時不讀也沒關係。」也有的書一直放置著,卻叫我們「快讀!快讀!」 因此,堆書不讀(日文原文「積讀」),意外的也是好的書籍整理法。 不過,這件事倒也存在著程度上的問題。 …… 【十】設定角色 閱讀劇本的依然是少數。確實,劇本讀起來有些難。對話和對話中間寫了一些說明。很多人說:「不習慣的話,沒辦法讀!」 不過,欣賞劇本時有秘訣的,那就是自己來排定角色。 例如,讓一次閱讀《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演員充當哈姆雷特,比如說,豐川悅司也可以,小林稔侍也可以,渥美清也可以。 如果是喜歡泉平子,那把她當作哈姆雷特也無妨。也許這有點像實驗劇。 其他角色也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安排好,並列出一張一覽表。 有了這張表,自己化身為導演,進行戲劇演出,也可以成為照明、配樂或大道具的負責人,這一來就很有趣了。 目前劇本之中有許多好作品。可是因為有了「戲劇不是用讀的,而是用看的」的既定觀念,所以很少能以文字出版。事實上,戲劇在文學領域中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發揮言簡意賅功能,具有與小說不同的魅力。 我自己也在寫劇本,倘若各位也能開始培養閱讀劇本的習慣,那是我的榮幸。 最後這一段好像做宣傳。不過,希望它有參考價值。 *本文譯自井上ひさし之〈井上流本の読み方十箇条〉,刊登於《本の話》(一九九八年六月號),文藝春秋社。 *井上庇(Hisashi,一九三四—二〇一〇年):山形縣人,上智大學畢業。小説作家、劇作家、劇團負責人、直木獎得主。代表作有:《吉里吉里人》、《道元的冒險》等。井上一向使用Hisashi(ひさし),不使用漢字。井上把個人藏書捐贈給故鄉,成立一座圖書館(即遲筆堂文庫);並設置了演劇場。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