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亞曼達.蒙泰爾的《異教語言學:語言如何讓人產生狂熱?》
2024/11/16 06:40:08瀏覽4|回應0|推薦0
Excerpt亞曼達.蒙泰爾的《異教語言學:語言如何讓人產生狂熱?》

關於「語言」的魔力,個人始終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值得探索的議題,先前讀過康文炳的《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深有同感,而這一本《異教語言學》更是加深自己的疑慮。

從本書列舉的「自殺異教」(如瓊斯鎮、天堂之門)、爭議性宗教(如山達基、上帝之子)、多層次傳銷公司,無一不是語言造成他人社會問題?

以下摘要分享「異教」健身這個主題,或許有些讀友也會感同身受吧。


One more, two mor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3111
異教語言學:語言如何讓人產生狂熱?
Cultish: The Language of Fanaticism
作者:亞曼達.蒙泰爾
原文作者:Amanda Montell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23/04/10

內容簡介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異教語(Cultish)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人說的語言。
如果你是「個人」,這本書提醒你該保持警戒心;如果你是社群經營者,這本書教你如何引起狂熱。
……

亞曼達.蒙泰爾(Amanda Montell)將「cult」這個有時被翻譯成「異教」,有時被翻成「邪典」的詞彙視為社會普遍現象。「cult」不只在宗教領域,有時候人們會沉迷於特定品牌、被說服加入直銷公司,甚至是運動,都可能有著「cult」成份。

Excerpt
〈第一部 跟我一起唸〉

第二章 「異教」無所不在

雖然「異教語言」有各式各樣的變種,但從吉姆·瓊斯(Jim Jones)、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到靈魂飛輪(SoulCycle)訓練師,所有魅力型領導者都在使用一樣的基本語言工具。這是一本關於各種形式的狂熱現象所用語言的書,如同英語、西班牙語或瑞典語,我把這種語言稱為「異教語」(Cultish)。本書第一部將研究我們用來談論異教式團體的語言,打破某些有關「異教」這個字眼的迷思。然後,第二部到第五部將會揭露異教式語言的關鍵元素,以及天堂之門(Heaven’s Gate)與山達基等破壞性團體如何誘騙追隨者,以及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語彙中。在這些篇幅中,我們將會發現,綜觀歷史到現在,無論為善或為惡,是什麼因素驅使人們成為狂熱分子。一旦你理解了「異教語」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就再也無法充耳不聞。

語言是領導者的魅力所在,也是賦權給他們創造一個迷你宇宙、一個價值觀與真理體系,再迫使追隨者聽從其規則的原因。一九四五年,法國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寫道,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因此,塔莎的外語咒語與艾莉莎的首字詞在塑造她們的「異教」經驗上,不是只發揮了某些小小的作用,更精確地說,因為措辭是製造、滋養與強化信仰系統的媒介,沒有那些措辭,她們的狂熱根本不可能存在。愛丁堡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約翰.喬瑟夫(John E. Joseph),在從蘇格蘭寫給我的信上寫道:「沒有語言,就沒有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這些概念需要語言作為它們存在的條件。」沒有語言,就沒有「異教」。
( “These concepts require a language as a condition of their existence.” Without language, there are no “cults.”)

……

不過,在深入瞭解異教式語言的具體細節之前,我們必須先仔細定義這個關鍵詞:「異教」到底是什麼意思?結果,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可是再困難不過。研究與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對這個詞彙的理解反而變得更模糊不固定,但不是只有我對「異教」一詞的定義感到困惑。我最近在洛杉磯家裡附近做了一個小型街訪,詢問數十位陌生人對這個詞彙的想法,答案從「一小群人被一個擁有太多權力的騙子領導」到「對某件事充滿熱情的任何一群人」,一直到「嗯,異教可以指任何事物吧?你可以成立一個咖啡異教,也可以成立一個衝浪異教之但沒有人的回答是篤定的。

這個詞的語意如此模糊是有原因的。「異教」的有趣詞源(我很快就會詳細說明)正好對應了我們社會與靈性、社群、意義與身分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一種變得非常……詭異的關係。語言的改變總是反映著社會的變遷,由於數十年來社群媒體的興盛、日益加深的全球化,以及傳統宗教淡出等現象,我們與人連結的源頭與存在的目的都已經轉移,也因此我們看見更多另類的次團體出現,有些是危險的,有些則沒有那麼危險。而「異教」一詞則演變用來描述所有這些團體。
(There’s a reason for this semantic murkiness. It’s connec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fascinating etymology of “cult” (which I’ll chronicle shortly) corresponds precisely to our society’s ever-changing relationship to spirituality, community, meaning, and identity—a relationship that’s gotten rather . . . weird. Language change is always reflective of social change, and over the decades, as our sources of connection and existential purpose have shifted due to phenomena like social media, increased globalization, and withdrawal from traditional religion, we’ve seen the rise of more alternative subgroups—some dangerous, some not so much. “Cult” has evolved to describe them all.)

……

〈第五部  這一小時將改變你的人生……而且會讓你看起來棒呆了〉

第二章 運動的咒語

健身異教的積極崇拜語言,例如唱誦和大聲喊叫,嗚嗚鬼話和熱情高漲的獨白,激發了我系統的衝動,促使我開始調查。異教就像色情:你一聽見,就會明白了。靈魂飛輪誇張而振奮人心的格言(「你可以攀越這座高山!」、「由你做主!」、「改變你的身體,改變你的心靈!改變你的人生!」),就像鼓吹自我成長的吹牛專家唬爛的鬼扯。塔琳・圖米課程以鼓勵學生在做波比跳(burpee)和蝦型伏地挺身(pike push-up)時扯破喉嚨嘶吼而聞名,像是從電影《仲夏魘》跑出來的東西,而教練會輕柔低聲說著新時代式的鼓勵:「注意你現在的感受」「釋放停滯的東西,點燃新的火花」。intenSati 將充滿活力且押韻的宣告和抽象的瑜珈詞彙混合在一起,聽起來像是神祕主義者在唸咒語。

對於那些很難擱置懷疑、尷尬點很低的民眾(例如我們蒙泰爾一家)來說,狂熱的吟唱和歡呼所觸發的,是宗教的極端主義和金字塔騙局大會一般的戲劇性場面。對於局外人來說,光是知道朋友和家人有可能遵從這樣的行為,就可能會感到不安。

整體來說,為了對生意有益,「異教健身語言」往往是儀式性的、微妙的。賦予了意義的真言和獨白被設計出來,以創造煽動人心的經驗,讓人無法抗拒地回來,並再把這種語言散布出去。當然,運動品牌也經常利用同儕壓力來創造回頭客,例如團報和健身記錄器。當我父母拿到蘋果手錶時,我瞧見他們一整個夏天每天堅定地比賽最高步數。但是研究顯示,光靠競爭並不足以讓民眾投入,受數字驅使去運動的人通常十二個月以內就會放棄。只有在這個局裡加進歸屬、自我價值和賦權等元素,會員才會受到感動,然後每年去更新健身會員資格。語言是讓人同時對社群與動機「上癮」的黏著劑。

……


第三章 新時代佈道者——教練

健身可以是新的宗教,那麼教練就是新的神職人員。要是沒有派翠西亞・莫蘭諾和安琪拉・曼紐爾戴維斯,「異教健身」王國就什麼都不是,這些教練所做的比課程引導還要多很多。教練要知道追隨者的名字、Instagram的名稱和個人生活細節,他們把手機號碼給會員,提供追隨者諮詢,舉凡是否應該和配偶離婚或是辭掉工作,他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私密故事和困難,也請追隨者分享。追隨者與他們最喜愛的老師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忠誠,提到課程的時候開始用教練的名字而不是品牌名稱,不是說「我今天下午四點和明天下午六點要去靈魂飛輪」,而是「我今天要去安琪拉的課,明天是斯帕琦的課」。

白天是計劃經理、晚上是派樂騰使徒的克莉絲朵·歐姬芙(Crystal O’Keefe)說,一個運動品牌「不全然是一個「異教」,而是「異教」的集合。克莉絲朵經營以派樂騰為主題的Podcast和部落格,叫作「剪輯」(The Clip Out),她的幾千名追蹤者稱她為剪輯手克莉絲朵(Clip-Out Crystal)。「我收到派樂騰的那天是二〇一六年七月十五日,我記得非常清楚。她給我的信感性地寫道,像是她回憶錄的開頭,「截至現在我已經騎完將近七百趟。」

……

第四章 健身的新教源起

在美國,我們被教導要熱衷於自我提升。健身展示了典型的美國價值,例如生產力、個人主義和達成常規審美標準的決心,因此是一種特別難以抗拒的自我提升形式。異教健身的語言(「成為最好的自己」、「改變你的身體,改變你的心靈,改變你的生活」,有助於奉獻、順服和轉變等宗教的層面,與毅力和身體吸引力等世俗理想連結起來。

對很多現代人來說,認真尋找一個邊緣性宗教社群可能過於勉強,但若以資本主義的雄心追隨某種嗚嗚信仰,就比較容易接受了。從intenSati到混合健身等各種團體,我們已經創造出我們應得的世俗「異教」。

……

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對靈性的理解是「唯一」正確的人,我們很難進行有效的對話。不過,也很難否認,美國的運動文化本身帶有強烈的新教色彩。

只要看看我們習慣使用的一般健身語彙:淨化、排毒、純淨、服從、紀律、完美。這些專有名詞無疑帶有聖經的含意,一日一日重複下來,淨化和純淨的語言可以訓練聽者相信,如果你夠努力去嘗試,要達成「完全的健康」是可能的,而且接下來會「完善」他們的整個人生。在這個很多市民生活陷入困境的社會,這種心態很像是具舒緩效果的瀉鹽,同時也讓參加者更容易和可能濫用權力的大師形成(並維持)緊密的關係。

我們對身體做的努力和人類的價值觀兩者合併起來,聽起來與安麗怪異地雷同,我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這一點的人。你可以聽見像這樣的言論:「你可以在一小時內得到內心的平靜和平坦的腹部」,這是核心力量瑜珈前行銷長特絲・羅林(Tess Roering)在二〇一六年所做的品牌承諾。健身產業的極繁主義精神,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一個課程——更努力、更快速地運動,永不放棄,強烈地相信自己,將會帶給你平坦的腹部與內在平靜——令人難以解釋地聯想到成功神學。雖然有些教室的安麗式氛圍較為隱約,但在各平臺,只有一種保證持續回響著:你的腹部脂肪比例會下降,臀肌會上提,你的生命價值也會,但只有透過流汗和昂貴的體力勞動才會達成。

在混合健身堅信的多即是多(more-is-more)的言語裡,可以聽見響亮的新思想迴盪著。混合健身的訓練員(或他們內部所稱的「教練」)利用運動專門用語及教育班長的軍事演講風格,嘶吼著這樣的口號:「野獸模式」、「沒有勇氣就沒有榮耀」「流汗或流淚?」、「失敗的重擔遠遠大於槓鈴的重量」、「嘔吐可以接受……流血可以接受,放棄則不可以 以及使用像 Hero WoDs(「本日運動英雄」〔hero workouts of the day〕,以死去的軍隊或執法人員名字命名的一組連續動作)這樣的召喚儀式,製造出訓練士兵的氣氛。

……

第六章 異教的判準

當你發現自己置身於看似不太健康的異教式健身社群時,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個團體真的歡迎所有不一樣的人加入嗎?或者,是否因為必須跟其他人的穿著和談話一樣(甚至是課堂外),讓你感到壓力過大?你被允許蜻蜓點水那樣隨興參加活動嗎?或者你發現,自己把所有時間和信任只放在這個團體上,並依賴他們做所有決定?如果你的身體有需要,你相信教練會告訴你要慢下來,也許甚至要休息幾週或嘗試完全不一樣的運動?或他們只會告訴你,要更努力、更快、更多?如果你錯過一堂課或是退出,退出的成本是什麼?驕傲?金錢?人際關係?整個世界?這是你願意付出的代價嗎?

對我來說,在一間塞滿了五百名瑜珈學員的倉庫裡,口中吶喊著不聽他們頭兒的話就滾蛋(或某個飛輪教練用「小蕩婦」來貶低學生),和一間有十六名婦女的教室,她們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自由取消會員資格而不會受到羞辱或更糟的威脅,再加上一個像「我比我看起來更強壯」的真言,要看清兩者之間的差異已經變得更容易了。這兩家公司都從語言中獲利,但兩者都直接指名了想要賦權的對象:一個是大師,另一個是群眾。

……

畢竟,健身教室不是唯一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地方。一次四十五分鐘,它非常可能帶給你成就感和連結關係,但沒有它,你依然是你。你已經很幸運擁有所需的一切。
(After all, the studio is not what singularly gives your life meaning. It very well might bring you fulfillment and connection for forty-five minutes at a time, but you’d still be you without it. You’re already blessed with all you nee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11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