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吳邦謀的《尋覓張愛玲》
2024/05/27 05:43:34瀏覽79|回應0|推薦2
Excerpt吳邦謀的《尋覓張愛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080
書名:尋覓張愛玲
作者:吳邦謀
出版社:商務
出版日期:2020/06

內容簡介
香港收藏家吳邦謀為了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及逝世廿五週年,特意蒐集超過二百件有關張愛玲的珍貴藏品,包括早期著作初版、報刊雜誌原刊小說、電影宣傳刊物、廣告及照片等,向讀者展示張愛玲顛簸跌宕的一生,她矢志不移的文學創作路,及她與香港交織的一點緣。

Excerpt
〈范思平與《老人與海》〉

兩岸三地的舊書拍賣會中,每有金庸、董橋、張愛玲、劉以鬯、葉靈鳳等作家的早期著作拍賣品,都會招徠大批收藏家、藏書家甚至投資者前來競投。近年這些藏品的拍賣成交價屢創高峰,每次不到最後競價都不知鹿死誰手,令拍賣場面氣氛激烈。勝者贏得心頭好固然高興,敗者難免心有遺憾而激發下次再戰,觀看者見證一場激戰而拍掌,拍賣官主持了成功的拍賣而興奮。
2018
11月的新亞拍賣會中,其中有一本拍賣品是1952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譯本。在「暗標」拍賣中,以高出港幣 100 元底價的二百多倍成交,勝出買家需付費用連佣金共港幣 23,690 元,令人咋舌。坊間有書友產生疑問,為何作者海明威(E. M.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中譯本的暗標價竟可達如此高昂價位,市場上其他同名譯本只售數十至百多港元,是否買家下錯價?千金難買心頭好,這心頭好「好」在哪裏?

[
海明威的得獎作]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195291日在美國雜誌《生活》 Life)發表,雜誌開售48小時內竟售出超過600萬冊,創了美國銷量紀錄。同月推出單行本初版共5萬本。兩年後,他更因這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他在世界文學上的崇高及顯赫地位。
而文首提到的那本高成交價的195212月發行的《老人與海》中譯本初版,譯者署名「范思平」,小32開本,正文105頁,版權頁印上初版字眼,正文前有〈海明威〉一文共兩頁,文末著「譯者代序」,另有作者簡介。封面主要以藍及白作主色,畫有海明威頭像、船上的漁夫和巨魚。該書出版後,大家只知道作者是海明威,卻甚少人留意譯者范思平,是男或是女更不清楚,只知道譯者文筆流暢細緻,將原著的人生哲理表現無遺。究竟誰是范思平?此版本的存世量估計不超過五本。根據物以罕為貴的定律,自然吸引眾多收藏家、藏書家的興趣,拍賣價必定搶高。
1954
5月,香港中一出版社發行《老人與海》再版,譯者仍是范思平,封面圖案與初版一樣,同為小32開本,但作者、譯者及出版社名稱的位置稍有不同,所知存世稀有,可稱孤本。
1955
5月,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老人與海》第三版,亦是小32 開本,正文 126頁,譯者已轉寫為「張愛玲」,正文前仍有〈海明威〉一文,但文末已沒有「譯者代序」四字,另新加一篇序共兩頁。

[
誰是范思平]

當《老人與海》第三版出現張愛玲的名字後,坊間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之前的譯者范思平就是她,亦有人認為范思平只是一個普通譯者,另有人指張愛玲曾主張「出名要趁早」,不會以另一名字代替。一時間成為文壇熱話,猜估范思平是誰。
提出「范思平」為張愛玲筆名的是「香港文壇教父」劉以鬯,他在1997年主編的《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收錄了張愛玲的短篇小說〈五四遺事——羅文濤三美團圓〉,當中的作者簡介指張愛玲的筆名有梁京、徐京、王鼎、范思平等。台灣學者單德興在其文章〈含英吐華:譯者張愛玲——析論張愛玲的美國文學中譯〉和《勾沉與出新——〈張愛玲譯作選〉導讀》中均指出她是《老人與海》的譯者,並署名范思平。19916月,宋淇致台灣皇冠出版社編輯的信中披露,翻譯《老人與海》的范思平就是張愛玲。1951年宋淇在香港的美國新聞處譯書部任職,他記下1952年認識張愛玲,以及張翻譯《老人與海》的經過:

不久接到華盛頓新聞總署來電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文版權,他和我商量如何處理。我們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報公開徵求翻譯人選,應徵的人不計其數,最後名單上赫然為張愛玲。我們約她來談話,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國腔,説得很慢,很得體,遂決定交由她翻譯。其時愛玲正在用英文寫《秧歌》,她拿了幾章來,麥君(編註:為當時文化部主任麥卡錫(Richard M. McCarthy)大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

雖然已經確定范思平就是張愛玲,但此筆名的來歷、出處和含義,以及她為甚麼選用這筆名取代真實名字仍是懸案,她生前亦從未透露,至今還是一個謎。

[
全球最早的中譯本]

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任何魚,到了第八十五天,他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遠,並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漁夫和這條巨魚周旋了兩天兩夜,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了鯊魚的爭搶及咬食,最後這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地上。

以上是《老人與海》的部分內容,故事改編自1935年一位老漁夫跟海明威講述的真實故事,當中展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熱情歌頌了老漁夫在困難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毅不拔的英雄氣概。張愛玲在《老人與海》第三版的譯者序中,曾有以下觀感:「老漁人在他與海洋的搏鬥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慨。」
張愛玲為全球首位把《老人與海》翻譯成中文的譯者,比余光中、吳勞、海觀的譯本還要早。很多人估計張愛玲一定熱愛海洋,才第一時間選了海明威的名著來翻譯。但事實卻不是,她不喜歡一望無際的海,更對蔚藍的海洋毫無好感。
張愛玲曾在序中寫到:「我對於海毫無好感。在航海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這世界上的水實在太多。我最贊成荷蘭人的填海。捕鯨、獵獅及各種危險性的運動,我對於這一切也完全不感興趣。所以我自己也覺得詫異,我會這樣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裏最摯愛的一本。」

[
一種孤寂]

筆者曾翻閱 1966 7月出版的《明報》月刊第七期,看到一篇由香港作家簡而清介紹的新書《爸爸海明威》 Papa Hemingway ,作者為郝兹那(A. E. Hotchner 。郝兹那是位傳記作家,1948年認識海明威,成為好朋友,直至海明威於1961年逝世。內文提及現代美國作家海明威,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奥克帕克。他一生中的感情世界錯綜複雜,先後有四次婚姻。他曾榮獲不少獎項,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獲意大利授予銀製勇敢勳章;1953年以《老人與海》獲得普立兹小說獎;1954年再憑此小說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踏上人生最高榮譽的位置。
《老人與海》的名言:「一個人能被毁滅,但不能被打敗」,但海明威晚年在愛達荷州克州市的家中自殺身亡,令人驚訝。他生前給人的印象是個硬漢、老爹,雄赳赳的,他的死是一個謎。對於他最後14年的生活,《爸爸海明威》描繪得相當詳盡,讀者或可從書中找到他選 擇自盡的一些端倪。該書剛出版時,海明威的遺孀瑪莉(Mary WelshHemingway)曾在美國控告該書的出版人和郝兹那,理由是書中涉及太多私人內容,但經法庭審判,認為訴訟理由並不充分。鬧過那場官司,無形中替此書做了大大的宣傳。
眾多學者認為《老人與海》是一篇寓言,闡明了他對作家和寫作的看法。文中用多方面的比喻來表達他本人的創作生涯,說明了藝術家的艱苦創作過程。作者把漁夫比做作家,捕魚術代表寫作藝術和技巧大海比喻文壇,而大魚則是偉大的作品。海明威認為作家應離羣索居鍥而不捨,正如《老人與海》以一個孤獨老人在灣流中捕魚開始至故事終結為止。他曾說:「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獨的生涯。」這正正與張愛玲的孤寂生活不謀而合。
世上的孤獨有千萬種,無論是年少時的孤芳自賞,抑或年老時的離羣索居,唯獨張愛玲能駕馭孤寂及悲涼的狀態,讓人不禁心生敬佩之情。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6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