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陳子善的《素描——中國現當代作家印象》
2024/05/29 05:47:49瀏覽81|回應0|推薦4
Excerpt陳子善的《素描——中國現當代作家印象》

書名:素描——中國現當代作家印象
作者:陳子善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07/1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巴金、施蟄存、孫大雨、辛笛、劉以鬯、徐芳、余光中、白先勇、李碧華等人的「素描」,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與他們的交往,對他們的印象,以及作者對他們文學成就的評估,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重要史料。

Excerpt
〈張愛玲稱讚的散文家〉

臺灣有一位女中豪傑,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創辦了一家大地出版社,苦心經營,使之成為臺灣文學出版界有名的「五小」之一。「五小」指的是「純文學」、「九歌」、「爾雅」、「洪範」和「大地」。所謂「小」,是相對「聯經」、「時報」等資本雄厚的大出版公司而言。「純文學」的主持人是已故的林海音先生,另一位女中豪傑,讀者已經比較熟悉了。
「大地」出版了許多許多好書,近年獲得大陸讀書界好評的臺灣「美食家」唐魯孫的作品系列,最初就是由「大地」推出的;第一本研究張愛玲的專著《張愛玲的小説藝術》(水晶著),也是「大地」推出的;席慕蓉的代表作詩集《七里香》和《無怨的青春》是「大地」推出的;余光中的重要詩集《白玉苦瓜》和《五陵少年》是由「大地」推出的;畫家吳冠中的散文集《畫外音》也是先於大陸由「大地」率先推出的,等等等等。「大地」對臺灣當代文學史,對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所作的貢獻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説得完的。
但我實在孤陋寡聞,先前一直不知道「大地」主持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散文家,確切的説,她是先踏上文學創作之路,然後才轉向文學出版的。二○○一年夏,我在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見到張愛玲給「大地」主持人的一封佚簡,吃驚不小,信中説:

《春來》真感動人。同一局面結果總是疏離,沒足夠的愛去克服兩個世界的鴻溝。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你這樣的女兒。有這樣的母親也不一定有這樣的女兒。兩人都真運氣,福氣。值得祝賀。

《春來》是「大地」主持人的散文集,出書前在臺灣《聯合報》副刊連載時,海內外八家報章雜誌競相轉載,可見影響之大。書中寫的是大陸改革開放以後,作者把年邁的母親接到臺灣安度晚年,母女朝夕相守,平常而又感人。難怪張愛玲讀了喜歡,這位孤高出俗的大作家可是從來不輕易許人的。即便《春來》得不到文學評論家的青睞,能為張愛玲所首肯,就已經足夠了。
「大地」原主持人(她已在一九九九年新世紀來臨之前把「大地」交給他人接辭)惜墨如金,相隔整整十一年之後,才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十六棵玫瑰》。書是由「五小」之一的爾雅出版社印出的,我日前收到她的贈書,已是二〇〇四年一月的再版本了。喜出望外之餘,快讀一過,真的是愛不釋手。且不説封面畫出自吳冠中之手,迷人的宜興水鄉風光,書中所寫的那些人和事從唐魯孫到高陽到梁實秋到張愛玲到思果,都是我所心儀和亟想知道的。作者文筆優雅清麗,委婉多姿,譬如首篇〈熊掌和灑金箋〉末段寫高陽其人其文,就流露著知交的深情:

人生憾事多,高陽尤甚。他一生不拘小節,事事率性而行,從來沒有想到後果。但千金散去沒有了,盛宴歡樂總要席散,美酒永遠喝不完,美人們別有懷抱。雖然相識滿天下,但最要好的朋友,也要回到自己的家,走自己的路。除夕夜住在凱悦飯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軟弱,善感,惶惶無主的一生,抵擋不住人生的波折和淒涼;也可以說中國文人落拓紅塵的寫照。可惜他有許多構想和許多好文章未寫完,許多享受未得到。夜深人靜,他在孤燈下與煙、與酒為伴,完成了一百多部歷史小說。他執著的考證癖,恐怕是後繼無人。他在久病纏身中殞世,雖然留得千秋萬世名,也是自己的性格,寫下自己的命運。

文學史家歷來有臺灣「閨閣派」女作家群這一説,寫《城南舊事》的林海音,寫《橘子紅了》的琦君,都是此中高手,「大地」原主持人無疑是臺灣「閨閣派」殿後的佼佼者。
我兩次赴台,有幸拜會林海音、蔡文甫、隱地、葉步榮四位「五小」主持人,侃文學,聊掌故,逸興遄飛,唯獨與這位「大地」原主持人緣慳一面。雖然我們之間因了張愛玲的關係通過信,通過電話,但她前兩年來滬探親,又因故未見,至今仍感遺憾,但願不久的將來能有聆教的機會。
臨了,請讀者記住這位受到張愛玲稱讚的臺灣女散文家、女出版家的大名:姚宜瑛。

(原載二○○五年六月《美文》第207期)

〈建構「張愛玲學」的人〉

寫了〈張愛玲稱讚的散文家〉 ,突然想到,應該寫一寫高全之,一位馳名海外的張愛玲研究家。
大作家成就大評論家,譬如,有了魯迅,才有李長之、曹聚仁,才有唐弢、馮雪峰,才有錢理群、汪暉、王曉明等等。要研究魯迅,李、曹、唐、馮、錢、汪、王諸位的論著是不能不讀的。在張愛玲研究領域裏,夏志清破天荒首次為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定位,水晶出版了第一部研究專著《張愛玲的小説藝術》 ,唐文標在發掘張愛玲早期佚文和相關史料方面功不可沒,鄭樹森在發掘張愛玲電影成就和旅美生活等方面卓有建樹,王德威關於「祖師奶奶」和「張派傳人」的一系列論述也廣有影響,接下來就該輪到寫了《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二○○三年三月臺灣一方出版公司初版)一書的高全之了。
我的記性越來越壞,一時竟想不起是怎樣與高全之取得聯繫的,反正在二〇〇一年春夏之交訪學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之前,已與高全之魚雁不斷了。在美國期間,我抽空去了一趟洛杉磯,目的有三,一是應詩人、學者張錯之請,在南加州大學作學術演講,二是查閲南加大圖書館的「張愛玲特藏」《同學少年都不賤》就是在那裏發現的,三就是拜訪高全之了。
對這位張愛玲海葬儀式參加者之一的張愛玲研究者,我充滿了好奇心。雖然同在洛杉磯生活,雖然潛心研究張愛玲,但他從不去打擾張愛玲,直至張愛玲謝世,如果換了我,肯定做不到。而他的張愛玲研究,也是獨樹一幟,宏觀把握和文本細讀相結合,考據和論辯相融會,在當今熱鬧非凡的「張學」界實不多見,也是我深為欽佩的。
高全之是商務印書館創辦人高夢旦的孫輩,家學淵源,他也一直以此為榮。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高全之的專業並非文學研究,而是電腦技術。他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電腦科學碩士,現為美國一家有名的飛機公司的資深電腦顧問。研究張愛玲原來只是他網下的「餘事」,業餘愛好而已,沒想到做得如此出色,如此精彩。在我看來,日新月異的電腦技術如果缺了高全之,大概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張愛玲研究如果缺了高全之,那可就是十分重大的損失了。
不過,高全之的文學研究並不局限於張愛玲,在《張愛玲學》之前,他已在臺灣出版了《當代中國小説論評》、《王禎和的小説世界》等論著,廣獲好評,白先勇就讚譽他「以嚴謹誠虔的態度,客觀分析的筆調,來評論臺灣當代小説」,「文理縝密,冷靜清晰」。那次與高全之的見面是值得一説的。我要他帶我去探訪張愛玲故居,以盡一位「張學」研究者的憑弔之情。誰知因是星期天,物業你假,我們無法進入公寓。高全之還使了個小化招,冒充我倆描寫的那樣破門而入吧,幸好還有整個下午時間,乾脆先到附近的一家書店裏邊喝咖啡邊聊天,也許張愛玲生前也是這家書店的常客呢。我倆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話題自然緊緊圍繞張愛玲。高全之快人快語,對大陸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壇前輩的張愛玲觀提出尖鋭批評,經過辯論,我承認他的看法切中要害,同時也盡我所知對有關背景作了解釋。後來他在《張愛玲學》的自序〈焚書記〉裏對此有較詳盡的記述,只是隱去了我的名字。
也許因了高全之的帶領,我時來運轉。當夕陽西下,我們離開書店時,我想再一次到張愛玲故居大門口轉一轉,向這位「祖師奶奶」告別。恰巧見到剛從公寓出來的一位女大學生站在路邊揚招出租,機不可失,高全之立即上前與之交談,竟説服她乖乖的為我倆打開了公寓大門。我終於得以進入公寓,在張愛玲最後生活的小屋門前攝影留念。
第二天,高全之又冒著高溫,親自驅車帶我到洛杉磯最大的中文舊書店淘書,我覓得了木心的《散文一集》和黃仁宇以李尉昂筆名出版的歷史小説《汴京殘夢》 ,著實高興了一陣。後來我每次有求於他,包括搜集張愛玲的英文著述,包括我的研究生撰寫博士論文需要的英文書刊,他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從不含糊。
二〇〇三年初春,我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張愛玲學》,這部厚達四百餘頁的大書全面地顯示了高全之的「張學」功力,他在書中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説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他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不為人注意的民族陋俗,深入理解〈金鎖記〉的微言大義;他也從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的得失;他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他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他借西方與中國小説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他還從科幻小説的視角捕捉張愛玲小説多彩多姿的時間印象。總之,正如著名詩人瘂弦在此書序中所説的,《張愛玲學》「代表了高全之這些年來賞讀張愛玲、思辨張愛玲、考證張愛玲、神往張愛玲的概括和記錄,也是代表他的美學修養和批評實踐的一次完美結合。」
這篇小文當然無法也沒有必要詳細評論高全之這本「張學」專著的學術價值,但我想只要讀過這本文思縝密,文采飛揚的論集,即便你不完全贊同高全之的觀點,只要不存偏見,你就無法抑止驚喜之情,因為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體現了「文以辨潔為能」、「事以明核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精神。高全之以與學院派不同的獨特視角,從實證和充分論析的角度為「張愛玲」學的建構作出了自己的可貴努力,「祖師奶奶」如泉下有知,應為能有高全之這樣的後輩知音而慶倖。
對張愛玲創造的迷人的文學世界,高全之還在繼續思考,繼續探索。當他得知今年十月為紀念張愛玲逝世十周年,上海將舉行張愛玲研究國際研討會時,馬上表示要提交研究論文。我正滿懷希望地期待著,那一定也是新的翱遊,新的見地。

(原載二○○五年七月《美文》第二九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6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