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平鑫濤的《逆流而上》
2024/05/28 06:32:07瀏覽102|回應0|推薦4
Excerpt平鑫濤的《逆流而上》


書名:逆流而上
作者:平鑫濤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4/02/16

Excerpt
〈瑰美的傳奇.永恆的停格〉
——
結緣張愛玲

從一九六六年四月,《怨女》在《皇冠》連載而後出版單行本,我們與張愛玲,展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合作情誼,及至一九九四年六月《對照記》問世,共出版了十六部著作。

[
另一則『傳奇』]

六十年前中日戰爭後期,我在上海讀高中,正進入所謂的『吞嚥期』,瘋狂地吞嚥著大量的文學書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從《萬象》和《西風》等雜誌上讀到了許多張愛玲的作品。
《萬象》雜誌的發行人是我的堂伯平襟亞先生。據堂伯的女兒初霞告訴我,當年張愛玲是她家的常客。當她父親因得罪日本人而入獄後,就更常見到張愛玲到訪,為愁雲慘霧的家庭帶來許多溫暖的友誼。在初霞的印象裏,張愛玲一直是個又漂亮又可親的大姊姊。
那時候的張愛玲年紀很輕,不過二十多歲,可是在文學界已經鋒芒畢露。當時中國的大部份地方還是相當保守,上海卻是一個開放的城市,而張愛玲在一般上海人的心目中,更是一位思想行事都很前進的現代女性,成為許多年輕人仰慕的作家。她二十四歲那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傳奇》,風靡一時,並且歷久不衰。
抗戰勝利,我進了大學,一方面閱讀的範圍驟然開闊許多,另一方面,張愛玲發表的作品也少了,所以在印象中不曾再讀到她的小說。
時光荏苒,輾轉流離,我到了台灣,也辦了雜誌社和出版社。一九六五年在香港,我遇到了宋淇先生,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讀書人,我們一見如故,他很熱心地推薦了好幾位香港的作家給我,尤其是張愛玲。那時,張愛玲已旅居美國。
聽到張愛玲的名字,我覺得又親切,又高興,出版她的作品,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榮幸。
《怨女》在一九六六年四月出版,彼此合作愉快,從此張愛玲的全部作品,都由「皇冠」獨家出版。年輕時期的張愛玲和平襟亞先生的《萬象》雜誌結下深厚的文學之緣,而後又和「皇冠」愉快地長期合作,前後五十年,與兩個平氏家族的出版事業緊密攜手,這樣橫跨兩代的淵源,也許正如她第一本書的書名一樣,可說是另一則「傳奇」吧。

[
淡漠紅塵,關注著作]

雖然有這麼長期的合作關係,但我與張愛玲卻從未見過面,都是以電話和書信往來,而且一向為公事聯絡,絕少觸及私事。一九七年左右,我曾計畫藉著赴美旅遊之便,順道前去拜訪,但她在電話裏告訴我當時正在做一份研究報告,時間上非常緊迫,希望我半個月以後再去看她。然而半個月後,我已從紐約轉往歐洲,只好放棄對她的探訪。沒想到,錯過了這次見面的機會,卻是永遠錯過了。
張愛玲去世之後,我與香港的宋淇夫人鄺文美女士通過幾次電話(宋先生臥病在床,不便言語),據鄺女士告知,自從張愛玲定居美國之後,彼此已三十多年不曾再見過面,平日也較少聯絡,因為知道她性喜清靜,所以連電話號碼都不問,平日僅靠書信往來。
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也是她生前較為親近的幾位好友之一,可是我們彼此之間並不認識,我透過朋友的協助與林先生以長途電話聯繫,才開始有所接觸。雖然從未謀面,但從言談之中可以感覺林先生是位爽朗、誠懇的學者,他毅然推翻本來預定在九月三十日準備舉行的張愛玲告別式,一方面是尊重遺囑上說明不舉行任何儀式,另一方面,他也相信以張愛玲的個性,寧願是安安靜靜地離去。他說自己對張愛玲並非『崇拜』(因他自謙不懂文學),但對她的生活方式卻十分『佩服』。也許林先生的生活態度
與張愛玲不謀而合,所以才赢得了她的欣賞與信任。
張愛玲的生活簡樸,寫來的信也是簡單之至,為了不增加她的困擾,我寫過去的信也都三言兩語,電報一般,連客套的問候都沒有,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為了『快一點聯絡上她』,平日去信都是透過她住所附近一家雜貨店的傳真機轉達,但每次都是她去店裏購物時才能收到傳眞,即使收到了傳眞,她也不見得立刻回信,中間可能相隔二、三十天。我想她一定很習慣這種平淡卻直接的交往方式,所以彼此才能維持三十年的友誼而不變。
張愛玲平常與『皇冠』同仁的通訊,內容簡單但語氣謙和,當我們告知與她相關的評論和消息時,她似乎並不在意。根據她小說改編的電影,我都會寄去錄影帶,但她都「不予置評」,我甚至覺得她看一看的興趣也沒有。但有兩件事,她曾主動尋求我們的協助,我覺得她當時真的動了氣。
曾經有一位作家蒐集了幾篇她早期的舊作,未經她同意即逕自出版,為此她十分不悅,因而寫信給我,希望我能代她出面爭回公道,必要時,她甚至願意訴諸法律。幸而經過交涉之後,那家出版社願意回收那兩本書,免除了一場訴訟。
另一樁使她更為憤怒的事,是關於《赤地之戀》。
許多人都覺得不解,為什麼當年我們出版了張愛玲所有的作品,竟獨缺她早期的《赤地之戀》?這背後的確有一番曲折。
《赤地之戀》,早年先在美國以英文發表的,台灣卻遲遲不能出書。小說中描寫共產黨員辱罵國民黨政府,以及對先總統蔣介石的種種譏諷言詞,非但不能通過當年嚴苛的書刊檢查制度,更可能因此捲進白色恐怖。如果大幅刪改那些敏感的部份,勢必傷害原著的精神,所以不敢貿然出版。張愛玲並不清楚這些情況(我們甚至不便去信告知實情),以為我們不願出版,所以當某家出版社很積極地向她爭取這本書的版權時,她就答應了。
那家出版社出版的《赤地之戀》,品質不佳,又將內容大加删改,把那些敏感的部分,統統刪去,大大損傷原著精神,張愛玲因此十分惱火,所以要求我代她把出版權收回來。可是與她簽約的老闆突然去世,出版社跟著關門,連她的合約亦被轉讓出去,情況複雜,一時難以釐清。經過好一番周折,蹉跎數年,才達成任務,收回《赤地之戀》,並在一九九一年五月由「皇冠」出版(當時政府的管制較爲寬鬆,內容未加刪改)。終於《赤地之戀》歸隊。
雖然淡漠紅塵,不問是非,但對自己的作品,張愛玲始終嚴肅以待。

[
從「全集」到《對照記》]

由於舊的版本字體老舊,版面不清,決定重新編輯『張愛玲全集』,從一九九一年七月動手,歷時一年始告完成。每一部作品都經過張愛玲的親自校對,稿件在台北與洛杉磯之間兩地往返,費時費力,可謂工程浩大,但至今想來倍覺珍貴,非常值得。留下一套完整的『張愛玲全集』,也堪可告慰所有喜愛她的張迷了。
張愛玲的最後一部作品《對照記》原稿於一九九二年秋天寄達「皇冠」,這是她以舊照片配上文字。每幅圖文都是對往事的回顧,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
圖文對照,像有些(英漢對照)的書,各佔一頁,不均勻就多留空白……

由於照片或大或小,都十分古舊,也有些泛黃破損,所以我們先把它們拍成幻燈片,再把片子一一修補完全,著實費了一番力氣。
整理完成的圖片及文字,從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的《皇冠》開始刊登,在連載期間,張愛玲又一再修正。最後,我們在確認一切無誤的情況下,郵寄請她過目,她又校對了一個多月,方告完成。終於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出版。
《對照記》中收集了張愛玲的童年、親人、好友許多舊照,她還親自加了副題「看老照相簿」。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耐人尋味。

……


[最後的註腳,永恆的停格]

中國時報曾於一九九五年頒贈文學上的「特別成就獎」給張愛玲,她欣然接受,並且特別去拍了一張照片,手持一份印有「金日成昨日逝」頭條標題的報紙,幽默地表示這是她的近照。後來,她也決定將這張照片放在《對照記》再版時的最後一頁,並補寫了一段旁白:

寫這本書,在老照相簿裏鑽研太久,出來透口氣。跟大家一起看同一頭條新聞,有「天涯共此時」的即刻感。手持報紙倒像綁匪寄給肉票家人的照片,證明他當天還活著。其實這倒也不是擬於不倫,有詩為證。詩曰:
人老了大都
是時間的俘虜,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還好——
當然隨時可以撕票。
一笑。

張愛玲去世,不再是「時間的俘虜」,可以肯定她的作品絕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中國文學史上保持永恆的停格。

《張愛玲全集》出版多年後,我們又輾轉收集到她的中篇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特別予以出版,作為「皇冠」五十週年對讀者的一份厚禮,也藉此對這位文壇大師,表達尊敬和懷念。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57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