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19 05:17:20瀏覽4|回應0|推薦0 | |
Excerpt:章蓓蕾的《明治小說便利帖》 意外發現健行文化出版有一個叢書系列:日本再發現,也就陸續開始借閱。 這一本《明治小說便利帖》,以明治時代的幾位作家(如:夏目漱石、尾崎紅葉、泉鏡花、坪內逍遙……等)的作品探討當時的生活環境,包含各種食衣住行,相當有意思。 以下挑選三個主題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8929 明治小說便利帖:從食、衣、住、物走入明治小說的世界 作者:章蓓蕾 出版社:健行 出版日期:2022/03/30 定居日本的作者,專事翻譯工作,熱愛江戶、明治的歷史文化,近年的譯作多與江戶明治有關,因為工作,開始懷著獵奇的心情,透過網路、典籍、論著的搜尋過程,宛如推理小說裡逐步發現線索而有破案的樂趣。 透過本書,從食、衣、住、物走入明治小說的世界,百年前明治時代生活裡的物事與種種細節,穿過時光,都在夏目漱石等文豪的筆下栩栩如生的再現,扮演著小說家賦予它們的意義。 作者簡介 章蓓蕾 生於台北,政大新聞系畢業。一九八一年起定居日本,專事翻譯三十多年,共有譯作六十餘部。一九八五年歸化日籍,日名立場寬子(Tateba Hiroko)。二○○一年至二○○三年在「江戶東京博物館」擔任義務解說員,熱愛江戶、明治的歷史文化,近年的譯作多與江戶明治有關,其中包括明治小說《三四郎》、《後來的事》、《門》、《明暗》、《金色夜叉》,以及介紹江戶民俗的書籍:《江戶的秘密》、《江戶人的生活超入門》、《春畫》、《江戶百工》、《江戶百業》等。 【Excerpt】 〈虞美人草〉 每年四月中旬到五月初的黃金週這段時間,日本全國各地都能看到一種粉橘色的野花。它就是鼎鼎大名的「虞美人草」。 眾所周知,夏目漱石改行當職業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題目就叫做《虞美人草》。一九〇七年,「東京朝日新聞」成功地說服夏目漱石辭掉東大教職,入社擔任小說記者。漱石在小說開始連載前,發表了一篇預告文字,文中透露,小說題目的靈感來自虞美人草: ……昨夜與豐隆一起在森川町散步時,買了兩盆花草。當時曾向園丁詢問花名,園丁說它叫做「虞美人草」。剛好我正在煩惱這次小說的題目,不知該取什麼名字,同時又深怕因此耽誤了宣傳活動,於是當場決定借用花名當作小說的題目…… 豐隆是漱石的弟子小宮豐隆,也是《三四郎》主角小川三四郎的原型。漱石發表連載小說《三四郎》之前曾寫信告知小宮豐隆,他會在小說裡引用他們師生之間的書信內容。 虞美人草的日文又叫雛罌粟,原產於歐洲中部,跟罌粟同屬一科,兩者的外型似乎很像,但是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兩者的差異其實很大。虞美人草的花莖上有毛,果實很小,罌粟花的花莖光滑無毛,果實較大。虞美人草還沒開花時,花苞呈橢圓形,被兩片綠色萼片包覆著垂頭立在花莖上,彷彿少女正在低頭沉思。 但是讀過《虞美人草》的讀者都知道,女主角藤尾的性格自私大膽,絕不像虞美人草那樣溫婉低調。據《漱石激讀》(河出書房新社,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五日)的作者小森陽一指出,漱石決定把小說取名《虞美人草》的瞬間,就已向讀者暗示了故事的結局:這部小說的女主角必定會像霸王別姬的女主角那樣,最後在男人的權力鬥爭中自殺身亡。由此可知,夏目漱石是企圖以虞美人草來象徵虞姬。 虞美人草的中文名字很多,也叫麗春花、滿園春、賽牡丹、錦被花等,因果實具有鎮痛、止瀉、鎮咳等效用,江戶時代是當作藥材使用。英國和加拿大則稱之為「國殤罌粟花」,因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國殤紀念日,兩國的國民都會佩戴虞美人草,藉此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戰士。 小說《虞美人草》開始連載後,日本曾掀起一陣「虞美人草風潮」,三越百貨店推出印著虞美人草花紋的浴衣,首飾店「玉寶堂」也推出了虞美人草指環,上流社會的仕女爭相搶購這些跟虞美人草有關的衣飾。小宮豐隆曾在《夏目漱石》(岩波書店/一九八七)書中記載當時的盛況:「……車站 的報童一面喊著『漱石的虞美人草』,一面四處招攬顧客……」 二十一世紀初,最初連載《虞美人草》的「朝日新聞」舉辦過一次紀念展,會場裡展示了當年在三越百貨店熱賣的腰帶,布料上的虞美人草花紋採用白、金兩色構成,底色則是象徵女主角藤尾的深紫色。 然而,小說《虞美人草》在當時雖然引起轟動,卻沒帶來作者預期的反響。因為夏目漱石寫得太認真了。他只顧著炫耀自己的文筆,而忘了當時文壇已經開始流行使用白話文書寫。他在《虞美人草》裡使用了大量駢體文,詞藻華麗,對仗工整,文字豔麗得有如化了濃妝的女人。 另一方面,當時一般讀者受到文明開化的影響,逐漸接受女子應該掌握自己命運的想法,而夏目漱石卻仍然抱持陳舊的觀念,將自己筆下的反派女性藤尾處以死刑。所以小說還沒結束,報社就不斷接到讀者抗議的電話,夏目漱石的第一部連載小說最後不得不承認以失敗告終。 但是夏目漱石終究不愧是大文豪,在《虞美人草》之後,他徹底改變寫作風格,相繼完成了《三四郎》、《後來的事》、《門》等不朽名著。 〈書生〉 小說《三四郎》裡的与次郎在廣田老師家當書生,他帶老師去找房子的時候,指定要有「書生房間」的物件,還向三四郎抱怨說:「……老師是不會自己動手做什麼的人。首先,要是沒有了我,他連三頓飯都吃不上嘴。」「……老師什麼都不肯自己動手,簡直到了可憐的地步。就連指揮女傭打掃,都叫我下命令……」(《三四郎》第四章) 明治小說裡經常出現一個角色叫做「書生」。這個名詞其實有兩種含意,一是指讀書人,因為明治初期還沒有「學生」這個名詞,所有正在進修學問的青年,都叫做「書生」;另一個含意則是指「明治維新之後,借宿他人家中的大學生」。 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日本政府頒發新學制法,從此,平民都能到東京去上大學。這些離鄉背井的年輕學子來到帝都之後,有人自行租屋,有人投靠親戚,而那些無親可靠也無錢租屋的學生,就只好到大戶人家去當「書生」。他們一面讀書求學,一面以勞力(幫忙家事、雜務等)換取食宿。 所謂的大戶人家包括政府官員、學者、世族或富商,其中也有很多暴發戶,他們特別願意在家裡養幾個書生,因為等到書生大學畢業,功成名就之後,就能幫他們提高交際圈的層次。 這些在舊制高等學校(主要是指東京帝大)就讀的平民學生都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自豪,為了表現菁英意識和博學多識,他們還發展出一種特殊文化,故意在言辭與穿著上表現得與眾不同。 書生專用的講話方式,一般人稱之為「書生語」,譬如他們的第一人稱只說「僕(ぼく)」或「吾輩(わがはい)」,而不說「我(わたくし)」:見面打招呼只說「失敬(しっけい)」,而不說「你好(こんにちは)」 特別喜歡使用命令式句型,喜歡賣弄漢文或洋文等。 作家坪內逍遙(一八五九~一九三五)在明治初期(一八八五~一八八六)發表的連載小說《當世書生氣質》提到,書生的服裝看起來似乎都是隨意亂穿,其實存在著不成文的規矩。森鷗外在小說《青年》裡則把這種特殊的「書生裝」描寫得十分具體: ……映入女孩眼簾的是個皮膚白淨的書生,眼神彷彿剛出殼的小鳥。青年身穿薩摩飛白布袷衣,外面配一件相同布料的外套,下面穿著小倉織和服裙褲,頭上戴一頂褐色軟帽,腳上裹著深藍布襪,腳踩薩摩木屐,看他這身穿著,完完全全就是一副書生打扮…… (《青年》第一章) …… 夏目漱石在《我是貓》第一章會對書生這類人種進行一番戲謔的描述,或許,這正是作家心中對書生的真實看法吧: ……就是在這個角落,我第一次與人類相遇,後來才知道,當時遇到的,是人類中最猙獰的書生,聽說他們經常把我的同胞抓來煮著吃……他把我托在掌心,唰地一下舉起來的瞬間,我有點發暈。……想來這就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人類的臉。哎,那張怪異的臉帶來的驚恐,我至今依然記得…… (《我是貓》第一章) 小說裡的書生既有像門野那樣不愛讀書成天鬼混的青年,也有像与次郎那樣受到老師倚重的好學生,而在現實世界裡,奮發向上,功成名就的書生當然比比皆是。 譬如明治作家泉鏡花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他在十七歲那年讀了暢銷作家尾崎紅葉的《二人比丘尼色懺悔》,因為深受故事情節的感動,因此立志投身文壇。泉鏡花從金澤的老家遠赴東京拜見紅葉,表達了拜師的願望,紅葉也當場答應收他當徒弟兼書生。泉鏡花後來真的成了名作家,而且始終敬奉紅葉為恩師。 〈三越陳列所〉 小說《後來的事》的主角長井代助是一位富家少爺,他父親長井得參加過推翻幕府的戰爭,因而受到明治天皇的賞識,成為國家公務員。後來他辭去公職,改行成為實業家,積攢了豐厚的財富。 代助從小嬌生慣養,大學畢業也不必出去工作,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從兄長手裡領到一筆豐厚的生活費,享受著高等遊民的生活。小說裡對他嫂嫂梅子的描述,也印證了代助家的富有。 ……等到衣料(從國外)寄回日本後,她(代助的嫂嫂)找人把網缎裁製成四、五條和服腰帶,送給親朋好友,讓大家穿戴起來。誰知後來聽說,那種布料竟是日本輸出到法國去的,結果惹得眾人捧腹大笑。當時還是代助跑到「三越陳列所」去探查一番之後才發現的…… (《後來的事》第三章) 這裡提到的「三越陳列所」,正式名稱叫做「三越吳服店」,也就是今天「三越百貨公司」的前身。一九〇四年,「三越吳服店」看到歐美各國紛紛開設百貨公司,所以決定改變經營方式,從傳統吳服店變身為現代化百貨店。 五年之後的一九〇九年,小說《後來的事》開始在「東京朝日新聞」連載,這時的「三越吳服店」是日本唯一的百貨店,只有代助家那種上流階級才能經常進出「三越」購物,夏目漱石在小說裡提到「三越」的目的,也是為了襯托代助家的身分與財富。 「三越吳服店」創設於江戸初期,創業者三井高利於一六七三年在江戸日本橋附近開了一家呉服店,叫做「越後屋」。後來又從店名跟家族的姓氏中各取一字,改名叫做「三越」。所以從越後屋時代算起,今天的「三越百貨公司」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 …… 明治初期的「越後屋」經過三井家族數代的努力,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吳服店。正好在這段時期,歐洲和美國接連舉辦了幾次萬國博覽會。日本應邀參展的同時也發現,博覽會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招商模式。所以日本政府積極鼓勵國內的大商店仿效博覽會的展覽形態,把商品陳列在店內供顧客選購。 以往吳服店的傳統經營方式,是由店員負責接待來店的顧客,首先聽取顧客的需求,再從店裡搬出商品讓顧客挑選。而當時歐美的百貨公司,則是仿照萬國博覽會的方式,把商品陳列在店內,讓顧客自由參觀。所以「三越吳服店」進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造賣場,把商品陳列在櫥窗裡供人觀賞。 為了順利完成轉型,「三越吳服店」每年派遣職員前往歐美考察、採購,並且邀請國內文藝界人士組成「流行會」,以定期聚會的方式交換時尚情報。「流行會」的成員來自新聞界、演藝界、文學界等,著名作家森鷗外和幸田露伴都是「流行會」的座上賓。 「三越陳列所」很快就變成時尚與流行的代名詞,許多作家常到「三越吳服店」閒逛,順便尋找創作靈感。新浪漫派作家永井荷風在《斷腸亭日記》裡留下這樣的記錄: ……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黄昏時刻,在銀座的餐廳吃完晚飯後,到「三越」去買了一面太陽旗(附带竹竿,定價一元六毛)。 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也曾提到「三越」: ……(錢湯)浴室的隔板之間掛著一張「三越吳服店」的海報,三四郎看到那海報上畫著一名美女,臉孔跟美禰子似乎有點相似…… (《三四郎》第六章) 由此可見,「三越」在當時不僅是上流社會的最愛,也早已融入庶民的日常生活。而最能體現「三越吳服店」的社會定位的描寫,應該是漱石在小說《春分之後》序言裡的一段文字。他在這篇名為〈關於春分之後〉的文章中寫道: ……我不想吹捧自己的作品多麼新奇。因為我早就在心裡掂量過,當今社會上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恐怕只有「三越吳服店」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佬,以及文壇上的某些作家和評論家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