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蘇曉康的《寂寞的德拉瓦灣》
2024/12/06 05:26:10瀏覽142|回應0|推薦3
Excerpt蘇曉康的寂寞的德拉瓦灣》

當一家三口遭受車禍劫難之後,蘇曉康本人陷入憂鬱症、妻子則是漫無止盡的復健……

這是一段艱困生命的書寫,最終是否能讓他感到解脫呢?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514
寂寞的德拉瓦灣
作者:蘇曉康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01/12

歷史的一九八九年,蘇曉康因政治迫害,從此去國流亡;命運的一九九三年,蘇曉康一家三口遭遇車禍,妻子傅莉重殘。生命兩次重大的遭劫斷裂,後果不止在身體的殘缺,精神亦瀕危坍塌。繼《離魂歷劫自序》後,事隔二十年終於推出續作《寂寞的德拉瓦灣》。本書背景告別了血淋淋的上世紀,作者與故事主人翁傅莉離開窩了十年之久的一個陷阱,隱居到北美一處寂靜的鄉間繼續療傷靜養。書裡涓涓道來復健生活紀事,毫克森「春谷」四季風光,蘇家有男初長成,傅莉的快樂大腳和自閉傾向;並解讀自己的兩次憂鬱史,追思父母刻骨親情,回國奔喪的心境轉折,以及奧斯陸之行、參加諾貝爾和平獎典禮所感……。字裡行間在傷感與釋然之間低迴,蕩漾出真誠懇切的生命之詩,感人至深。

Excerpt
〈孤舟〉

[《劫難回憶錄》]

我讀了英語世界大部分最近暢銷的回憶錄,你的回憶錄是不同尋常的。比如有一種所謂「錯失回憶錄」如《飲》(關於酗酒)、《吻》(關於亂倫):也有所謂「病痛回憶錄」如《潛水鐘與蝴蝶》(關於全身癱痪患者)、《輓歌:給艾瑞絲》(關於丈夫照顧老年痴呆症妻子);也有一本關於中國孩子成長的暢銷書《落葉歸根》。有知識分子深度的回憶錄,我讀到的只有一本《檔案》(關於柏林牆倒塌)。然而我仍然為你這一本叫絕。我若用幾句話描述你的書,那麼它就是《乾歌:給艾瑞絲》跟《潛水鐘與蝴蝶》相遇在天安門屠殺的背景下,然後加上一個大團圓的結尾。如果還要讓我來形容的話,這本書貫穿了浪漫、動人、沉思等等魅力,一句話:不可思議!而且至今還沒有出現一本世界級的天安門回憶錄。

顏秀娟(筆名顏擇雅)到底是柏克萊比較文學出身,對英文圖書市場瞭如指掌。她指出的書單裡,我只知道那本《輓歌》。時下風行的英文回憶錄,大多與私人病痛、災難有關。一九九九年夏天,這位「時報出版公司」版權部主任來郵件稱,美國藍燈書屋集團的克諾普(Knopf)出版社願出兩萬美元買《離魂歷劫自序》的英文版權。她說,美國出版公司從來不會買一本他們還讀不了的書,但她在國際書展上,只跟藍燈書屋副總裁珍威(Carol Brown Janeway)講了我們的故事,對方就打算買了。英譯本、美國大出版公司,對我彷彿是天邊的晚霞,絢爛而不真實。負責主編該書的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季季也告訴我,她力薦出版《離魂歷劫自序》,就是因為它是華文文學中罕見探討人類「深層意識」的紀實作品。而我自己,卻都不知道自己寫了一本什麼樣的書。
……


二〇〇一年四月,某日一大早門鈴響了,郵差送來一個大信封,裡面是五本英文書,精裝硬皮本,米色底子的封套,似錦緞,繡著三朵鬱金香,美極了。書名A Memoir of Misfortune;譯成中文,大概是《劫難回憶錄》;但為什麼封面是三朵鬱金香?
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製作《劫難回憶錄》〉一文,作者是克諾普出版社的封面設計師加布里埃爾.威爾遜,她的解釋如下:

這是一個關於離鄉背井、異地重生的動人故事。一個男人終於明白他活著的含義,首先就是與妻子共患難。中國異議分子蘇曉康流亡美國後,他的妻子傅莉攜兒前來團聚,在他們的新生活刚刚起步之際,傅莉卻遭遇在紐約州的一場車禍,以致他們要在異鄉從零開始。我想將三個自然元素的共命運,展示在封套上,寓意其倖存於異鄉土壤。在花園中,傅莉猶如一個女孩在朋友們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就像她在車禍後的復原中,看到雜誌上的鬱金香而心生喜意,在一個雨後的清晨,户外竟出現一排真的鬱金香。這是他們在車禍後無盡坎坷中出現的第一個奇蹟。在封套設計上,要體現這個家庭的克難奮進,鬱金香是一個完美的隱喻。這個花蕊,成為曉康一家同甘共苦、重估生活意義的意味深長的饋贈。
我有一本古老植物圖集,是從十七世紀珍藏品圖鑑中挑選出來印製的,提供給我這個故事所需要的鬱金香的豐富顏色。我也認為三朵鬱金香可以象徵母親、父親和兒子。封套底部的幼蕾是兒子,徹底移植於異鄉土壤,並掙扎於認同危機中;從頂部垂下來的那一朵,是車禍後的妻子。右側最大的那一朵是父親,保護並凝聚全家。三個人全都置身於互相呼應之中……

[
風箏盒子]

不久,克諾普的外文版權經理斯蒂芬妮寄來電子郵件:「《出版人》週刊發了一個很棒的書評。真妙!」——該評論的這些句子頗令我欣慰:

這本書的題目可能不討讀者喜歡,誰願意去讀三百頁某人的痛苦?不過你可能錯過一次驚異而豐富的閱讀旅程,那既是文學的也是個體的……。一九九三年的致命車禍導致傅莉癱痪和腦傷,此劫難是蘇的故事之核心。但是他以自責的形式,超越了車祸本身,去探导中美雨地在政治、爱和靈性上的差別,尤其後面部分的探討富於啓迪。蘇的反省,清晰地顯示了一個人即使未能信仰上帝,亦可經由慘烈的災難和痛苦而找到生命的意義。

《紐約時報》接著也刊出一篇書評,顏秀娟的電子郵件馬上跟來:

太棒了!你一定知道理查。伯恩斯坦,他跟你一樣六四後被禁止進入中國。他也是克諾普的作家。我相信會有更多的書評出來。

伯恩斯坦不僅是一位書評家,而且派駐過中國,出過一本《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所以他的評論相當精準:

總體而言,蘇以《河殤》鞭笞中國的方式,鞭笞自己的靈魂。他無情地拷問自己,自責人性的弱點和不良習性。他置身於肉體的與精神的流亡話語中,更以承擔的沉重感審視災禍,他定讞車禍肇始、他妻子的重創和兒子的幾近失怙,都是他造成的。他自己就是這個因果鏈條的起點。他的良心責備叫他無路可逃。他甚多像《河殤》聲討中國人的某些特徵那樣,遣責自己流亡美國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


我曾受邀去紐海文講這本書,普大教授林培瑞自薦陪我做翻譯。我一開口就說,《華爾街日報》十年前的報導就提到我,說中國作家流亡之後失去寫作能力。我後來才體會到,這種所謂「失去」對我而言是一種徹底的失去。最初我在一百天逃亡後連字都不會寫,手直打哆嗦。我是在一場車禍之後,從一張碎紙片上開始寫日記,後來用筆記型電腦在醫院裡接著寫,又在報紙上寫專欄、成書;到那時,我才發現我又可以寫了。這當中,我講了一個風箏盒子的小細節。
九九年秋我有一次找東西,從床底下拖出一個風箏盒子,那是傅莉從國內帶來的一個大型老鷹風箏,為兒子保留的一個故鄉的念想。那個盒子,車禍後被我用來存放傅莉從醫院帶回來的零星雜物,包括她殘留的烏髮,都是傷心之物,我六年沒去動它。那次忍不住打開來看看。一張九四年某次氣功班我的身分證,那照片上的我頭髮垂肩,兩頰深陷,眼光絕望,只剩下嘴角依然倔強。還有一張紙片,蘇單的字跡,字很大:「媽媽,我是蘇單,你能不能寫一寫你想說的話,寫大點。」顯然,這是他在媽媽還不能說話的時候寫的。兒子的呼喚與媽媽的殘髮,封存在一起。
我拿去給傅莉看,她就哭起來了。盒子裡還有一個留言本,我都徹底忘光了,那是九三年十月至九四年春,我整天跑醫院,每天臨走前寫給蘇單:關於晚飯給他留的什麼,教他如何用微波爐熱一熱,如何煮速食麵,煮餃子;飯不夠吃的話,讓他再吃一個漢堡包;以及如何去洗衣房用機器,等等。雖然只有十幾則留言,卻是我最恐怖時期留下的筆跡,從那隻言片語中,也可看出蘇單有多麼可憐。(林培瑞翻譯到這一句時竟抽咽一聲。)我幾乎是給他留下這幾行潦草的字以後,就一整天再也不會去想他了。他真是自生自滅地活下來。一個十四歲的男孩,有差不多六個月裡從學校回家,自己開門,然後去看桌子上爸爸的留言,上面也只有關於晚飯的指示,幾乎跟養在家裡的一條狗沒兩樣。這六個月裡,他的恐怖、寂寞甚至飢餓,我直到今天也不確切知道,他也不肯提起。六個月他變得有多厲害,我們不會知道。
車禍裡最吃虧的人是蘇單,英文版封面裡的那株鬱金香幼蕾。他失去了最疼他懂他的媽媽,而且是在他不可復返的年齢段;他成人之後再要的母愛,是另一種了。他最需要的那一種,在最要緊時刻,是空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013479